回锅肉,川菜中之川菜也。进川菜馆不点回锅肉,说明你是外行,一个回锅肉不地道的川菜馆,绝对是假冒伪劣的。
鉴定回锅肉是否地道,第一,是选料,就是看你用猪身上的什么肉。书上说,猪身上有三个地方最宜。其一是猪屁股,瘦多肥少,瘦肥相连,直到进嘴都绝不相分。有点象理想中的爱情,纵然碎尸万断,也不言离。缺点是瘦肉结实,那怕肥肉煮成肉酱,瘦肉依然十分耐嚼。所以,只适合牙好的人。其二呢,是三线(五花肉也),肥瘦相间,很对那些不拈肥选瘦,日子得过且过的人的胃口。其三是去掉排骨的肋骨部分,肥是肥瘦是瘦,爱吃肥的选肥的,爱吃瘦的选瘦的,非常的人性,深懂男人和女人的心。
第二,是煮。煮分三个步骤。其一,烙皮。这一招也能鉴定你是否正宗川人。在世界的其他地方,似乎很少人这么做。就是先将肉皮上残留的毛用女人们用来拈眉毛那样的镊子拈去,再放烧烫的铁锅上,“吱”地一下,皮烙得焦黑,浸入水中,待皮冷却变软后,用小刀轻轻刮去肉皮上的锅巴。清洗好的肉放进不锈钢锅内,加水淹过猪肉1公分为宜。大火烧开,去尽浮沫,加盐少许,生姜少许,干花椒少许,料酒少许。小火,加盖煮20分钟左右,关火,肉在锅内自然冷却。(这是关键,要不,瘦肉和肉皮就会因过份失水而变得干硬。)
好了,该准备配料了。可入回锅肉的配菜很多,最传统的是蒜苗(也叫青蒜),也可配豆干、黑木耳、香茹,甚至苦瓜,青椒。偶今天隆重推出的乡村回锅肉,也即青椒回锅肉也。只是,做法完全不同。
乡村回锅肉除了青椒就是盐,张氏、郫县的豆瓣一概不用。如同田间地头的女人的脸,朴实得叫人过目不忘。
好多好多年以前吧,偶的三个哥哥都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去了。偶母的领导们体恤她思子心苦,就让她加入了知识青年慰问团,偶母就给偶买好米,留下一点菜钱,走了。
时值暑假,偶看着那白花花的太阳,根本不想出门,就将菜钱换了冰糕,一日几餐用张氏豆瓣下米饭,一晃就是半个月。半个月以后,偶母包着一包蔫巴巴的青辣椒回来了。她回来的第二天清早八晨就用肉票买来一块三线肉(五花肉也),不到中午,偶就嗅着那一阵阵青椒肉香奔进厨房,妈呀——
锅里面,是什么呀,黑乎乎的青椒淹没着一块块青白发黑,油腻腻,软绵绵的猪肉。不说了,真是倒胃口。
记得当时偶很不满意地哼哼就扭着往外走,被笑起来的偶母一把拉住,“好吃得很,是我刚刚在你哥他们公社学来的,尝尝。青椒是你妈妈我在地里一个一个摘的。”
偶皱着眉头,张口接住,妈呀——天下第一美味也。
这就是偶记忆中的第一道回锅肉,偶便在心里给它取名“乡村回锅肉”。
好,不锈钢锅里的肉已冷却至常温,该切肉了。
刀功是偶的软肋,没办法,既然说过要做回锅肉,只好献丑。
书上要求的厚薄不超过3毫米就免了吧,那个东东太理论,况且,肉片片的厚薄影响不了味道,只不过是端上桌的肉片片不能象传说中那样弯成一把把小匙的模样。味道,绝对正宗,你要对偶有信心。
锅已烧热,肉该下锅。错了错了,是青椒先下,大火猛爆至焦糊,加盐翻炒均匀再倒肉片片入锅,一同翻炒至肉中的油流入青椒,青椒的昧浸入肉中。
关火,起锅,盛入碗中。
“那个大土碗耶,妈,妈也,那个大土碗在哪去了?”
“送给李大妈做了狗碗。”
“我的妈也,你知道偶那大土碗的历史价值吗?”
那只碗是偶在岳阳楼旁,一个叫城陵矶的地方的一个老奶奶家的碗柜里讨来,绝对手工。要是偶会画画,在上面画一条鱼,留存至今,冒充洞庭湖的化石鱼,还可以当文物出售。
没办法了,偶总不能与狗争碗吧,55——只能用偶母递过来的塑料保鲜盒。偶母说了,这个东东,吃不完直接打包,省事还省力格。
-全文完-
▷ 进入彩面朝天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