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略品《色戒》辰子

发表于-2007年11月04日 晚上10:31评论-1条

《色戒》的炒作实在大了些,或许自己的不专注,看得多少有些恍惚。“色易戒、情难拒”,相比孟子的“食、色,性也”,还是略高一畴。孔夫子在《礼记》中提到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则显得有些形而下的意味了,不过此时此刻,人的心猿意马恐怕还不仅仅在于梁朝伟的激情投入了。

张爱玲在原著中的故事线索来源于胡兰成,至于考究真伪,特工的事很难说没有传奇的成分。不过性情中人,张的小说反映的也有张的内心世界,王佳芝的身上也有张的影子。尽管我对电影唐突的结局不能理解,这毕竟不是小说可以用省略号代替更多的思考和玩味,但李安或许是不想破坏了张的心灵境界罢了。张与胡的恋情失败,是小说中王佳芝和易先生的折射,胡兰成被通缉时的罪名似乎也是汉奸、叛国之类,而张这时的心情正如了王佳芝,三十万的银圆,今天看来也是资助叛国了。但感情战胜理智却是非常正常的事。色,在此处或许仅仅是付佐料。自然胡的才气与风流是相当的,才子多风流,似乎也成了雅韵所在。故而,些许人抱着看梁氏激情戏的心态也并为过。终究,色亦难戒。

张爱玲要着力突显的是情感,还是带着充足的人文精神的情感。色戒的程度,就是感情强烈到什么都不相干了,只是感情。王佳芝的色之戒便是张的性情之袒露了。坦率地说,张爱玲的文字我读的不多,这是我对文字的偏见。尤其是与那些文友畅聊时,动则提之,实在有些反胃。不过既然看了《色戒》,还是对此该有所领悟。只是时代的人本主义的蔓延,新人文主义精神要作全新的阐释,倘使要张对一y*情、诗人包养事件等做个评判,或许是一部《情戒》的出炉,情与色的交织,并不能是赫然分开的。

庆幸上午的监考,安静,却给我充足的领悟时间。否则对李安的创作,实在是一头雾水,无法认同了。不过,“食色性也”同样是古代先贤对人天性的一种尊重,如果让人失去人性,便是地道的毁灭人。人们对柳永的推崇,不仅因为他的词风,那份不羁同样有着无穷的魅力。“凡有饮水处,皆能闻柳词。”这种普及率在那样的时代下甚而超出法律。《众名姬春风吊柳七》对这风流之韵,展现地大度而又让人神往。“人面桃花,未知何处,但掩朱扉悄悄”何等性情!志摩与小蔓的风流逸事,同样还是成了众人相传的佳话。

我们的时代,不过是少了才子,又少了佳人,人们被拘囿,少了令人羡慕的真性情,少了那份落拓与不羁。或许,在这个时代寻找柳永般的词人,已如象野生华南虎一般搜寻了。《色戒》表达出的情之越于色,是伟大的情感观。但孔孟的色性之述,或许更易演绎人之本性了。在此之间,是没有天然的隔阂,因为,于情于色,于风流于大胆,于才子于佳人,都是人类的诸多元素罢了……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辰子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漠孤寒点评:

应该说《色戒》是一部好作品,只是当炒作被放大之后,这部片子让人的感觉过分扭曲。才子佳人,恩怨情仇,最后落到荧幕上,只是大家都在网络中饥渴追寻的那八分钟的激情。这不知道算是一种商业的成功还是道德的悲哀。

文章评论共[1]个
海桐-评论

本篇文笔不错,但作者心理过于偏激,不太平衡,有讽人之意,尤其是与那些文友畅聊时,动则提之,实在有些反胃。既然作者不愿意欣赏张的文章,为何在百忙之中有心观赏‘色戒’呢?是不是被媒体吹神的那点‘性事’[**]动了你的心?
  【辰子 回复】:此言差矣!
不必以你对[**]动了心,来衡量他人
你这样措辞
似乎更加偏激与不平衡
并且扭曲我的文意 实在是让我无法接受 [2007-11-5 20:29:18]at:2007年11月05日 中午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