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潮州八景南香余

发表于-2007年11月09日 晚上8:18评论-0条

潮州,

钟灵毓秀的大地。

这里的山不高而秀逸,

这里的水不深而澄碧,

金山峙其北,笔峰列其东,

葫芦卧其西,

三山如屏,

韩江绕廓南流,一水似带,

构成一幅水色山光护古城的壮丽图画,

驰名海内外。

这幅图画聚焦为八景:

“湘桥春涨,韩祠橡木,

金山古松,凤凰时雨,

龙湫宝塔,鳄渡秋风,

北阎佛灯,西湖渔筏”,

潮州八景犹如颗颗璀璨的明珠,

散落在这山山水水之间,

将潮州古城妆点得更加婀娜多姿。

“湘桥春涨”

潮州民谚: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二只姓牛一只溜。潮州八景名噪于明清之际,潮州诗人郑兰枝赞颂“湘桥春涨”:“湘桥春晓水迢迢,十八梭船锁画桥。激石雪飞梁上鹭,惊涛声彻海门潮。鸦洲涨起翻桃浪,鳄渚烟深濯柳条。—带长虹三月好,浮槎几拟到云霄。”这是站在潮州东门城楼上观看满江洪水冲过湘子桥的情景。

古桥说来话长,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开始是浮桥,称康济桥,后来两岸增建石墩,称济川桥。明朝宣德及正德年间大修,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启闭式格局,称广济桥,而且在桥上建起各式楼台,十分豪华。清朝雍正年间,桥上树一石碑,书写“洪水止此”,托名韩愈侄孙韩湘所书,从此又把大桥称为“湘子桥”。桥中间浮桥两端,铸立一公一母两只大铁牛,牛身上有“镇桥御水”的铭文。传说有一年江水猛涨,雷雨交加,东边铁母牛听到雷声,跃下江去:而两边铁公牛笨重耳聋,被雷击礓在原位,让人长期凭吊。古桥干百年来屹立韩江,每当春夏雨季,江水暴涨,激流冲过桥下,有如雷鸣,洪水往往漫浸到古堀墙下,成为“湘桥春涨”的配景。人们站在巍峨的广济门城楼上,放眼浩瀚的韩江激流,令人惊心动魄。

“凤凰时雨”

古城东南,韩江东西溪的分岔点上有一片绿洲,原名老鸦洲,明朝隆庆二年,知府侯必登把这里开辟成园林,称为凤凰洲,在洲的北端建起台阁,命名为凤凰台,台分三层,上祀佛陀,下供龙神,前面有四角方亭,正面题匾:“凤凰时雨”,内有“中流砥柱”、“有凤来仪”等题刻,是一处欣赏江城佳景的好地方。每当夏季时节,阵雨骤至,筛扫在开阔的江面上,有如银丝摇曳,珠帘款摆,独具谐趣,远眺古城金山,江东笔架层峰、近观湘桥,隐显交替,像在空潆中轻轻颤动,尤为动人,形成“凤凰时雨”的独特景观,教人留连忘返。

潮邑诗人郑兰枝对此歌吟尤畅:“风城郊外耸层台,时雨霏霏渡水来。云锁湘桥疑海市,烟迷笔岭忆蓬莱。一天银竹侵朱槛,八面檐花点碧台。霁后山川多景色,老鸦洲上好徘徊。”写得淋漓尽致。

“龙湫宝塔”

在韩江东溪、北溪分流的石矶上,屹立气势雄伟的砖石高塔一一凤凰塔,由于北溪不时干涸,所以凤凰塔也称涸溪塔。人们轻易认定,这就是八景之一的“龙湫宝塔”。塔是明朝万历十三年,由知府郭子章主持建成的,七层八面,高十二丈七尺,壁厚三米,壁内有旋阶可登塔顶,人们从塔顶俯瞰潮州人地,良田沃野,繁华州城,江河翠峰,一览无余。塔居两溪分流处,岔开洪流,保住了潮州东南大片田庄,体现宝塔的风水功能,正如塔门的对联标示:“玉柱擎天风起丹山标七级,合轮着地龙蟠赤海镇三阳”。不仅如此,宝塔自身也独有特色,细观塔门这一对联后面,另一付门柱上也刻有相同的这付对联,显现塔门的双重装置;更突出的是宝塔第二层的外墙,嵌上一方石匾,题刻“历代瞻仰”四字,也是其他古塔所未见,堪成一景而无愧。正如郑兰枝所描写的:“古塔峥嵘鳄水头,潆洄院落好维舟。帆影藏灯影三更月,缆系钟声午夜游。停棹不妨风瑟瑟,开窗正爱浪悠悠。几层磴道遥望处,—幅江城入画秋。”

但是,人们又说这只是“龙湫宝塔”的继承副本,这一景另有源头,在州城东北的江面,原有一片小洲,宋朝曾在小洲上面建起一座石塔,塔旁有一处处龙湫泉和小寺院,人们乐于在这里缆舟览景,烹茶赏月,成为极具情趣的去处,称“龙湫宝塔”。可惜石塔早已倒塌,江洲寺院也相继冲垮。一景泯没,而凤凰塔风景宜人,民间也作为继承的副本顶上了。

“鳄渡秋风”

古代龙湫石塔北方,是韩水最开阔的江面,通向意溪的渡口,意溪古称恶溪,是唐代鳄鱼出没的地方,唐元和十四年,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到潮州任刺史,闻恶溪有恶鳄出没,伤害人畜,韩愈即撰写《祭鳄鱼》文,遣官员在江岸宣读祭文,着令鳄鱼迁徙,从此恶溪平静,渡口安然,后人也把恶溪改名为意溪。每当秋风送爽的季节,开阔江面,波平浪静,帆影穿梭,悠畅飘扬,历史上恐怖的鳄波变为人们舒怀览胜的地方,称为“鳄渡秋风”。郑兰枝有诗赞道:“轻舟渺渺逐清风,载向西来复向东。人立晴波秋水绿,叶飞远浦晚霞红。一溪爽籁韩潮阔,两岸凉飚鳄渡空。自是祭文神妙处,于今歌咏在江中。”

史事佳景,令人难以忘怀,今人为此兴建了纪念台,著名画家赖少其题书“祭鳄台”。平台上树起“鳄渡秋风亭”,亭内立一石碑,刻《祭鳄鱼》全文,碑阴刻《重修鳄渡亭碑记》,并以鳄鱼为碑座,别具个性;亭柱有饶宗颐先生撰写的对联;“溪

石何曾恶,江山喜姓韩。”为此景作历史结论。

“北阁佛灯”

“北阁”原是潮州城北金山东面山腰的一组楼阁亭台,宋朝始建以来,历代屡废屡兴,建筑物多次变化,但在主要建筑云天阁前面,长年树立一枝高过数丈的灯柱,上挂长明灯笼,韩江上下游十余公里,潮州城南平野村寨,府城东面的高峰名山,日间见高柱,夜间见灯光,一颗金光,点活州城周遭景色,成为脍炙人口的一景,郑兰枝做过比较集中的描写:“城北烟林阁几层,琉璃座—上看燃灯。一痕隐射青天静,半点长随白日凝。影什晨星悬古刹,光分夜月挂岗陵。梵宫自是长明镜,照彻韩潮万象澄。”

围绕佛灯,昔日已毁的楼阁在20世纪后期相继复建,高低错落,形成一组制式各异的建筑群,立起刺花石柱和电灯座,在背城面江的韩楼,两层三间,黄瓦丹墙,放关公神像;最高的云天阁,三进三间,重塑玄天上帝之像,阁内耸立起灯柱,镌刻玲珑多姿,顶端设六面透光灯座,电灯闪烁,更加灿烂。还有小巧亭榭,为观澜亭,回澜亭等,为北阁佛灯增色不少。

“韩祠橡木”

韩江东岸的笔架山,是韩愈不时登临的地方,他治潮八月,注重农桑、关心民瘼,兴办教育,传播儒家思想,登笔架山观风察俗时,手植橡木于山腰。为纪念韩愈们功绩,北宋潮州始建韩文公祠,到南末淳熙十六年,知州丁允元主张迁建到韩愈种植橡木的笔架山主峰山腰,作为永久性的专祠。两株橡木,就遮荫在庄严的祠前。说起橡木,树皮有鳞纹,叶细长,春夏间开花,《永乐大典》刊载了它的状貌:潮州士子尊敬韩愈,也就把橡木开花的繁稀、作为预卜科名盛衰的征兆,争相瞻仰,形成热闹景观一一“韩祠橡木”。事实上宋末潮州人任礼部尚书的王大宝,在他的《韩

木赞》一文早就指出,科名的盛衰完全靠学子的努力而不是花开的多少。

橡木早巳消失,现在祠前茂盛的是高大的木棉树,树下是两进的祠宇,里面嵌存着50面历代计颂韩愈的碑刻。因为韩愈贬潮时任刑部侍郎,二十年前,在祠后的中轴线上,又建起二层五开间的侍郎阁,旁边修了韩祠倡建人丁允元纪念亭,祠前山下,还树起由胡耀邦题书“韩文公祠”的石牌坊,祠前南侧,更盖起长达数十米的碑廊,集当代书法名家的精品,对韩愈作出公评。

“金山古松”

在潮州古城北部,突起一座高四十余米的山峰,称为金山,这是唐宋州衙的所在地,也是城区的制高点。山正面有一座孤坟,碑刻“摧锋寨正将知军州事马公暨匼门全节之墓”,反映悲壮的历史事件:宋末1278年,元兵进攻潮州,马发坚守州城,因巡检黄虎子通敌,导致城陷,马发率兵员百余人保卫金山子城,不支城破,满门殉难,埋葬在山上:元兵屠杀州城居民,死难数以万计。后人为纪念马发的忠勇精神,为他树碑造墓,墓边种植松树,刚劲茂盛,称为“马丘松翠”。作为八景区之一,另定名为“金山古松”。郑兰枝有诗赞道:“金山北枕起高峰,万古凝荫一棵松。矗矗凌云悬百尺,青青耐雪度三冬。风个积翠飞层堞,虎石吹涛逐晚钟。长峙海邦标劲节,满林秋色入望浓。”

环衬这一壮烈景观,在金山上还有很多文化遗迹,宋代以来摩岩石刻共有30多处,还有独秀峰、凤凰亭多处胜迹。1989年,金山东侧发现几处战争遗址,清理出一口古井,那是清代顺治九年潮州总兵抗清的军用水井,不久兵败,总兵郝尚久和其儿子投井殉难。“金山古松”,引发人们多方遐思。

“西湖渔筏”

潮州古堀有三山,东有韩山,北枕金山,西倚葫芦山,成为州城屏障,西面葫芦山下,别有绿水一泓,称为西湖,这是古代大规模的公共园林,它开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景点不断增多,其中碧绿湖水,平静无波、游鱼如织,与密林亭榭相

辉映,更加令人陶醉,然而静中有动更感人,几对渔筏滑动湖面,往还撒网,白鹭低飞摇曳,教人心旷神怡,徜徉于亭桥之间。郑兰枝对此诗情勃发:“芳塘如鉴正清兮,渔筏随风看不迷。几朵芦花浮水净,半竿山日沉湖底。鹭飞矶上霜千点,鱼织波心绢一溪。自有的台堪寄兴,载将秋色过城西。”题名“西湖渔筏”。

名景动人,贵在山水辉映,古今融和,西湖边上的葫芦山,给湖区增添古色,山上有宋元以来的摩崖石刻百余处,集各体书法之大成,是潮史的石头记,观湖而后读石,意味深长。点数亭泉石磴,步上山峦,又见古廓残墙之间,突起雄伟的风栖楼,昂首展翼,显示名都风城正在腾飞。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南香余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梓尘 | 荐/梓尘推荐:
☆ 编辑点评 ☆
梓尘点评:

心驰神往了,呵呵
有机会去领略领略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