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我们大学不远处,有一个叫做杏花村的地方,路经这里,我便想起杜牧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诗句来。据说,这里就是杜牧当年所指的杏花村。其实,我过地名相同者颇多,我并不想考证杜牧所说的杏花村是指这里还是别的地方,抑或是泛指酒家。
酒家自然是卖酒的,有卖酒的,当然就有买酒的,有卖有买多简单,可偏偏整出个“酒文化”。究竟有没有酒文化,我说不清楚,只知道古往今来的诗、词、曲、赋乃至小说涉及就的大作可谓不胜枚举,文人墨客关于饮酒的感受也颇多。
曹操说:“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辛弃疾则有“醉里且贪欢笑,要愁哪得工夫”,愁都没有工夫愁,更厉害了!可见酒能解心愁,并有“一醉解千愁”之说;有句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杜甫也曾有过“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的经历,饮酒是要分对象的;孟浩然有“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范仲淹则有“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一者饮酒交谈,一者独自斟酌,但却都怡然自得;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又足可见饮酒有时也是一种情趣所在……不过刘伶纵酒,阮籍嗜酒,我看不足取。这些大概就是酒文化吧?
至于到底什么是酒文化,我说不明白。
有一次读《史评纲要》让我震惊!原文载道:“仪狄作酒。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国者。”说来与巧,夏桀搞了个“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商纣搞了个“以酒为池,以肉为林。男女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如此恶作剧,不问国事,可不应了禹之言?在我国古代把酒用到刑罚上可谓“绝妙”,你看,皇权者“御赐”鸩酒自裁……这也是酒文化?
酒文化我没能悟出来,却悟出三个字——吃、品、饮。你看《水浒传》中的好汉们,口渴了不是喝水,却是“吃酒”。两个好汉一会面,无非两种结果,一是打斗,二是“吃”上几杯。吃过酒,更能逞英雄,“倒拔垂杨柳”、“景阳冈打虎”都是发生在酒后的故事。此为“吃”。在安庆太湖有一处,相传,当年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同游至此,“食农家自制茶干,品农家自酿米酒,口称其美”,此地也因此得名——李杜。此为“品”。至于“饮”,见得就多了。《史记·项羽本纪》中的樊哙接过“斗卮酒”,“立而饮之”,何等英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何等慷慨?“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何等凄美?……
京剧《打渔杀家》中有段词唱道:“昨夜晚,吃酒醉……”肖桂英的老爹还不错,醉酒后还唱得这么好。但张飞因醉酒误事,被吕布袭了徐州,害得刘皇叔屈居小沛;宋江浔阳楼醉酒题反诗,差点断送性命。这还算好的,为就丢了性命的,也大有人在,《三国演义》中设“鸿门宴”取人性命的情节,屡见不鲜……看来,这酒是喝不得的!但一想也不尽然。苏老夫子“明月几时?把酒问青天。……”这一问竟问出个千古绝唱,以至以后有人评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忽然想起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莫笑农家腊酒浑”,由此想到黄河流域的农家大多会自酿一种腊酒,“节庆之时,人人饮之”。看来这酒是难以取缔的,只好去琢磨酒文化了……
-全文完-
▷ 进入苏秋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