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帝妃悲歌天子无敌

发表于-2007年11月11日 下午3:11评论-4条

(本小说只为了歌颂帝王妃子的爱情,内容与历史多有出入,望读者能够理解) 

一 江山美人

锣鼓喧天,普天同庆,在亿万子民高呼的“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声中,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的亲征大典开始了,霎时间,举国欢腾,山河激荡。

自古以来的君王对于江山极其看重,可怜这顺治六岁登基,却因年幼而处处受制于皇叔多尔衮,做了十年的傀儡皇帝,苦闷之心可想而知。庆幸的是,多尔衮新近暴亡,顺治也就获取了亲征机会,眼看这大好江山又归于自己手中,顺治激动不已,。刚一亲征,他就宣布多尔衮十几大罪状,抄家不说,还对多尔衮挖坟戳尸,又日日想起多尔衮先前摄政时的专横,不免怒从心起,竟至于无心理朝。

太后孝庄和大臣看到顺治整日处于积愤之中而荒于朝政,不免忧心忡忡,却又毫无办法。“这有何难,太后,奴婢日后定对皇上悉心照料,是皇上忘却恼怒,专心理朝。”话音未落,与顺治新婚的董鄂妃向太后和大臣们走来,她端庄贤淑,貌美绝伦,深得孝庄和朝臣们的赏识,听到董鄂妃的这番话,他们心里都很宽慰。

一日,顺治从朝堂上回来,依旧是满脸郁闷,董鄂妃持茶来的顺治旁边,倒了杯递给顺治道:“皇上,请用茶。”顺治看到目前这位温柔貌美的妃子递茶而来,心情好了一些,品了一口,想到自己身边还有如此佳人,心里感到了一阵愉悦,却又很快地叹了口气道:“爱妃,朕平日心中郁闷至极啊!”董鄂妃笑着劝道:“皇上如今掌管江山社稷,普天之下莫不归心于皇上,皇上又何必自寻烦恼呢?”顺治想想也是,江山已经回到了自己手中,何必为了已经逝去的皇叔多尔衮而耿耿于怀呢,况且眼前有如此佳人而自己从未珍惜,不禁感叹道:“朕如今江山和美人都有了,应该知足才是啊。”董鄂妃听到这句话后满面含笑,像极了阳春三月盛开的桃花,顺治对于董鄂妃的喜爱之情更加强烈了。

自此以后,顺治开始勤政爱民,与董鄂妃也相爱有加。一日,两人在御花园中赏花,只见园中群芳争艳,姹紫嫣红,顺治不禁叹道:“爱妃,你看这繁华世间,何其多彩,纵是只做只做这花园中的园丁也是其乐无穷啊!”董鄂妃娇嗔道:“皇上的三宫六院不也是个花团锦簇的花园吗,皇上身为其园丁,其不比这里的园丁自在?”顺治呵呵笑道:“爱妃你真会说笑。”说着指了指花园中间的那株耀眼的牡丹说:“爱妃,你就像是那株牡丹一样,艳夺群芳,众多的妃子中朕最喜欢你。”董鄂妃笑道:“那臣妾不就享有了当年的那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的殊荣了吗?皇上难道忘了自古红颜多祸水吗?”顺治也笑道:“爱妃放心,就算你是杨贵妃,朕也不会像唐玄宗后来的那样昏庸,古今的帝王,江山与美人兼得者极少,昔日的周幽王为了博美人一笑而烽火戏诸侯,最终失了天下;西楚霸王因虞姬的自刎而心灰意冷,放弃了与刘邦再度争夺江山,成为千古遗恨;唐玄宗因沉迷于与杨贵妃的恩爱缠绵而不理朝政,终至国家衰落。又前人为戒,朕勤理朝政,顺天应人,又不忘疼爱美人,二者兼得,岂非人生之乐事!”说罢,与董鄂妃会视一笑。不觉天已到了傍晚,一轮圆月已初露面目,顺治望着月亮问董鄂妃道:“爱妃,你知道朕最喜欢哪句古人所做的诗词吗?”“臣妾知道”“朕最喜欢的是苏轼的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正所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真心相爱的人在千里相隔的两地通过明月就可以寄托相思,可那毕竟还有相思之苦啊,哪像你我相爱至深,又能朝夕相伴,此福分足可羡煞古人也。”董鄂妃也颇有感触道:“苏东坡虽洒脱一生,但其妻死后也悲痛万分,作下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感伤词句,像那样的有情人阴阳两隔,是多么地悲哀,哪像臣妾还可以与皇上长相厮守,享尽福分。”说着,偎依在了顺治肩上,这一对帝妃深情地拥在了一起,夜空变得是那样地平静,月亮也变得那样地柔和,仿佛都在凝望着这对深情的帝妃。

二 宫廷风波

顺治对于董鄂妃的倾爱,引起了众多后妃的嫉恨,最为突出的就是皇后,急欲除掉董鄂妃而后快。

此时,大清朝祸事不断,先是西北干旱,农民颗粒无收;再是黄河决堤,新增灾民无数;后是京城地震。于是皇后借题发挥,找来了自己的舅舅隆科多,向他授意了自己的阴谋。

第二天,隆科多在朝堂上奏道::“启禀皇上,近日西北干旱,黄河决堤,京城地震,种种不祥之兆表明皇上犯有过错,上天以此警示皇上。”顺治厉声喝道:“自朕亲征以来,勤理朝事,上顺天意,下应民心,何错之有?”隆科多严辞答道:“皇上,皇后乃六宫之主,国之根本,皇上娇宠妃子而怠慢皇后,实乃皇上之过错。”顺治听话龙颜大怒,手指隆科多:“你……你……”本欲发作一番,却觉隆科多说的也不是毫无道理,只得愤愤退下朝堂。回到寝宫,董鄂妃迎上来道:“皇上为何事烦闷?”“唉,朕恩宠于你,却遭大臣反对,硬要把近年的天灾人祸归咎于朕对你的宠幸,怎不令朕气愤?”“皇上,大臣今日指责,是因为皇上怠慢皇后,皇后贵为国母,辅佐皇上治理天下是天经地义,皇上却刻意疏远,大臣又怎能没有异议呢?”“爱妃真是通情达理,如今隆科多的反对定是皇后的主意,我们无须理她便是。”董鄂妃急止之道:“不可,若因臣妾一人而惹怒皇后和大臣,于国不利,不如将臣妾打入冷宫,以息众人之怒。”“不,朕怎么忍心将爱妃打入冷宫呢?”“为了皇上的江山,臣妾甘愿被打入冷宫。”“爱妃勿再多言,朕绝不忍做出此事。”说罢,深深地叹息了一声。

次日上朝,满朝文武跪拜于地道:“皇上切莫一意孤行,若不将董鄂妃打入冷宫,难顺天意,若上天降怒,则大清危矣。”顺治愤愤地道:“哼,要亡也是亡朕的江山,无需尔等操心。”“皇上莫忘列祖列宗创我大清基业之艰辛,岂能轻言断送,如皇上仍是执迷不悟,臣等便长跪不起。”顺治怒道:“统统给我下去,退朝!”众文武本不愿走,但在侍卫们的驱逐之下,被迫走出了朝堂。顺治径直来到皇后寝宫,找到皇后厉声问道:“都是你嫉恨董鄂妃,现在弄得满朝风雨,叫朕如何收场!”“皇上息怒,将董鄂妃打入冷宫是大臣们的意思,又何必怨恨与我。再说如果没有了董鄂妃,还有奴婢陪伴皇上嘛。”“哼,你的阴谋休想得逞,后宫再多佳丽,朕也只爱董鄂妃一个!”皇后哭道:“皇上,臣妾自从嫁于皇上,便已将此生托付,臣妾虽无功德,但也无过错,却不知皇上为何整日冷落于我?”说着,便扑到了顺治的怀着,两眼垂泪,惹人怜悯,顺治此时也有些行动,但他此生只爱董鄂妃一人,就连皇后难以得到他的喜爱,只见顺治拍了拍皇后的肩道:“别哭了,朕先前也有很多不是,只是朕的心中只有董鄂妃。”说完话走出了皇后的寝宫,丢下了独自痛哭的皇后。

等到再次上朝的时候,顺治已决定妥协让步,问隆科多道:“爱卿先前所奏之事,朕也深觉有理,只是朕实不忍心将董鄂妃打入冷宫,望爱卿能深怜朕心,朕日后定对董鄂妃有所疏远,对皇后爱好有加,不知卿等意下如何?”说这句话的时候,顺治内心十分痛苦,,要他疏远董鄂妃,是何等地残忍。这时隆科多却毫不退让道:“皇上休要过于妇人之仁,自古红颜祸国极深,商朝纣王的妃子迷惑纣王,使得纣王暴虐专横,最终误国;汉初刘邦之妻吕后嗜杀如命,皇族与大臣皆遭其毒手,使得朝野震动,人心惶惶。皇上若不将董鄂妃打入冷宫,实难稳众臣之心。”顺治听后,气的脸色发青,又见群臣跪倒于地道:“望皇上早日定夺。”顺治正不知所措,只听朝堂外一声高喊道:“休欺吾儿!”众人望去,只见孝庄太后闯了进来,看到众人惊慌失措,孝庄马上接着说道:“众臣不必慌乱,我身为女流,本不该出现在朝堂之上,只是近日吾儿为董鄂妃之事而烦闷,我甚为担忧,今日吾儿在朝堂之上又遭你等为难,我实在看不下去,故破了祖宗先例,来此朝堂之上。”隆科多道:“奴才向太后问安,只是将董鄂妃打入冷宫一事已成定局,望太后莫要阻挠。”孝庄笑道:“众人都认为我大清朝的天灾人祸都是皇帝宠幸妃子所致,当年我做过先皇的庄妃,深得先皇宠幸,我大清朝照样不是入主中原,也并未见得因先皇宠幸于我而遭上天降怒于我朝,众臣的言论恐怕有误吧。”隆科多又想申辩,孝庄还没等他开口,就说道:“近年确是灾荒不断,但将这一切都归咎于董鄂妃,怕有失公允。诸位也看到了皇上对董鄂妃的爱之深切,又何必要拆散这对鸳鸯呢?”群臣只得点头称是。自此以后,这场风波才得以平息,顺治不禁对母后万分感激。 三 天妒红颜

顺治与董鄂妃的感情日渐深厚,大清朝在顺治的治理下也逐渐强盛,举国上下都沉浸在这太平盛世中。

一天,董鄂妃卧病在床,众人都以为是小恙,很快都会康复,没想到竟数日不见好转,董鄂妃趁顺治来探望时道:“皇上,臣妾怕此病再无好转之日了。”顺治安慰道:“爱妃切莫担忧,朕定让太医为你全力诊治,悉心照料,病情不日即可好转。”董鄂妃摇了摇头道:“臣妾的病情自己知道,怕是这次将不久于人世了。”顺治笑道:“爱妃真会说笑,如此小病又怎能夺人性命,爱妃可是要与朕终老此生的。好了,朕还有事要忙,爱妃要好好养护身体。”

然而事情出乎了顺治的意料,接连几日,董鄂妃的病情非但不见好转,反而日渐恶化,顺治心急如焚,急召太医来问道:“太医,董鄂妃的病真的无法救治了吗?”太医无奈地答道:“回皇叔,娘娘已病入膏肓,即使华佗在世也无能为力呀。”“什么!朕的爱妃真的要……”顺治不敢再往下说,向太医摆了摆手道:“退下去吧,朕知道了。”说完差点跌坐再地上。

顺治来到董鄂妃寝宫,此时的董鄂妃已经像是被风雨摧残过的杨柳,娇躯瘦弱,气色很差,看到这里,顺治不由一阵心痛,含泪道:“爱妃,难道你真的要离朕而去,真的要丢下朕一个人吗?”董鄂妃也伤感地道:“臣妾能有幸伴皇上数年,也不枉此生,臣妾实不忍与皇上分离,奈何生死由命,不可强求。”顺治叹道:“昔日朕常笑唐玄宗为了美人,险些失了江山,是其咎由自取,朕常以此为鉴,然唐玄宗与杨贵妃尚可恩爱缠绵,引得后人也深为羡慕,为其作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佳句,唐玄宗此生足矣。然朕勤于治国,顺天应人,上天却要夺朕的爱妃而去,是上天何其不公!”董鄂妃劝道:“皇上莫要归怨上天,是臣妾命薄福浅,不能与皇上长相厮守,待臣妾归去之后,皇上理应忘却悲痛,以江山为重。”顺治伤怀地道:“江山?没有了佳人相伴,朕纵使有万里江山,又有何趣?”董鄂妃忙说道:“皇上,若因臣妾之死而使皇上荒废江山,那臣妾就将成为千古罪人,望皇上明白。”顺治想了想,道:“好了,先不说这个了,爱妃定要多延活时日,好让朕那多于爱妃相陪。”董鄂妃只得点了点头。

次日上朝,顺治满面忧容地做于朝堂之上,心情沮丧,群臣莫不为之担忧,首辅大臣索尼奏道:“皇上,近年正值多事之秋,沙俄趁我朝入关之时,侵我东北边境,气焰嚣张;西南方前明残余部队仍在奋力抵抗,情势堪忧;东南方荷兰军队侵占我台湾,极其猖狂;且京郊圈地问题尚未解决,民怨极深,望皇上能够英明决断,重整山河。”顺治听后,仍沉浸在董鄂妃病重的伤感之中,满脸阴郁地道:“朕的爱妃都保不住了,还哪有心思治理天下。”鳌拜奏道:“皇上万勿因儿女情长而误了江山,我大清山河万里,而董鄂妃不过一妃子,孰轻孰重,望皇上斟酌。”隆科多也奏道:“臣恳求皇上重现当年太祖太宗开疆拓土之气概,则我大清必将气运昌隆。若再有小儿女之心,则我大清恐有难矣。”顺治听后厌烦地向群臣摆了摆手道:“够了,够了,自董鄂妃气数将尽,朕是肝肠寸断,心神都无力支撑,还何以谈治理江山?”群臣听后,齐跪于地,高声喊道:“望皇上以国事为重,不可荒废我大清基业。”顺治厉声说道:“要朕勤理国事,除非你等能够医好朕的董鄂妃,退朝!”说着,愤愤地走下了朝堂,留下了堂上不停叹息的群臣。

数日之后,董鄂妃病情加重,眼看将不久于人世,顺治守在其身边,悲痛欲绝。董鄂妃吃力地说道:“臣妾听说皇上近日心情沉痛,竟至于无心整理朝政,皇上如此颓废,臣妾好生难过。”说着,伤心的眼泪已夺眶而出,使得顺治也为之心痛,说道:“并非朕疏于朝政,实乃因爱妃将永别于朕,朕心已碎,怎还有力治理天下?”董鄂妃忙劝道:“昔日的西楚霸王征战天下,英雄盖世,才得到了虞姬的钟爱,臣妾深爱的也是有所作为的天子,而不是整日哭啼的无为天子。”顺治已泣不成声道:“纵是西楚霸王,看到虞姬自刎后也万念俱灰,放弃了卷土重来与刘邦争夺江山,苍然自尽,美人若死,江山又算什么呢?”话刚说完,顺治看到董鄂妃已面容僵硬,咽气而归,顺治不由昏了过去,群臣忙上前搀扶。三日后,京中举行皇妃大葬,举国悲哀,顺治失魂落魄,整个大清都陷入了哀伤之中。

四 看破红尘

自董鄂妃病逝,顺治再也没有勤理过朝政,昔日英明勤政的皇帝已不复存在,宫廷内外都为之担忧,孝庄太后也是满腹忧愁。

一日,孝庄召来顺治,关切地问道:“董鄂妃已去,皇儿须节哀顺变才是,朝廷的大小诸事还等着你去处理呢。”顺治听后惭愧地说:“皇儿不孝,劳母后费心,母后也深知皇儿对董鄂妃爱之深切,然董鄂妃一走,皇儿已身心俱毁,无力再谈江山社稷。”孝庄又劝道:“昔日我朝太祖与太宗皇帝英明神武,又都曾是血性男儿,何曾没有过真爱,但其都以江山社稷为重,才创下我大清基业,皇上应当效仿先辈,致力国事,奋发有为。”顺治听后跪拜与地,泣不成声道:“皇儿有辱先祖英明,无力治理江山,怕此生难有作为,有负母后之望,皇儿愿意让出皇位给有为之君。”“什么?”孝庄瞪大了眼睛问道,“让出皇位,你又作何打算?”顺治答道:“皇儿已看破红尘,愿意削发为僧,归入佛门。”孝庄听后,骂道:“混账!岂有此理!”然后就气昏了过去,顺治忙上前扶起。

顺治皇帝要出家当和尚的消息传遍了整个京城,自古以来的皇帝,愿意出家做和尚的极少,而为了爱妃而甘愿遁入空门的皇帝中,顺治也绝对是仅有的一个。这可把满朝文武搞得惊慌失措,孝庄太后更是忧愤交加。她很快又召来了顺治,问道:“皇儿可知普天之下何物最为贵重?”顺治摇了摇头,孝庄接着道:“是皇位,凡天下之人,莫不对这皇位朝思暮想,有了皇位,便有了江山和美女,便有了权力和尊荣,昔日的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在为了争夺皇位而谋杀亲生兄弟后仍被人称颂,就是因为不择手段去获取皇位也会被后人理解。再说历朝历代的战乱,又何尝不是冲着皇位而来的。想我大清王朝,历经三世才有这万里江山,这皇位又何其尊崇,希望皇儿能够继续做着世人垂涎的大清皇帝。”顺治坚定地说道:“母后,皇儿心意已决,爱妃已去,便再坐百年皇位,也无丝毫乐趣,皇儿已看破红尘,明日即赴五台山出家。”孝庄见顺治如此固执,只得被迫使出最后一招,说道:“皇儿,你不思江山社稷,不思母子恩情,那也该想想你的孩儿吧。玄烨,你快出来,再见见你父皇最后一眼吧。”玄烨是顺治的第三子,最受顺治疼爱,只见玄烨快步跑进屋内,抱着顺治的腿哭喊道:“父皇,你不要走,你走了孩儿怎么办呢?”顺治抚摸着玄烨的头道:“孩子,有些事情你现在是无法明白的,父皇此次非走不可,此后就由你做大清天子,父皇六岁便登基为帝,你七岁登基,父皇挑选大臣辅佐于你,保你稳坐皇位。”玄烨又哭道:“孩儿宁可不要皇位,主要父皇。”顺治坚定帝说道:“多说无益,父皇明日便走,你要保重。”此时,孝庄太后和玄烨忍不住放声痛哭,却丝毫难以将顺治挽留。

第二天,顺治便赴五台山出家,由高高在上的皇帝变为了空守庙宇的和尚,人们看到的只是顺治此举的荒唐,却很少有人从中感受到顺治对董鄂妃的用情之深切。

光阴匆匆,一晃就是十年过去了,顺治在这十年见守着古佛青灯,日夜诵经念佛,全然忘却了尘世的烦忧,寺中人也淡忘了他曾经还是皇帝,但是这种平静很快地就被打破了。这一天,五台山的清凉寺外锣鼓喧天,分外热闹,原来是顺治的第三子玄烨,也就是后来的康熙皇帝来拜望父亲。康熙已从以前的七岁小童变为了雄姿英发的青年皇帝,今日特来拜望父亲,想当年康熙七岁便被顺治抛弃,其情境何其悲惨,康熙今日来是定要找到父亲,以解思亲之苦。可是顺治毕竟已遁入空门,不管康熙是何等诚心,他都将自己关在禅房中避而不见,于是康熙接连等待三日,顺治解决不予接见,寺中一位弟子问顺治道:“大师何必如此固执,见一见又何妨,也算了却康熙皇上的心愿,吾等出家人以慈悲为怀,就算是积德行善,大师也应出去一见。”顺治道:“吾自归入佛门,便与尘世绝缘,怎能再与尘世亲人相见?”康熙见父亲拒而不见,便将一幅画递于随从道:“将此画通过寺中僧人交予父亲,此画可勾起父亲俗念,定得与朕相见。”

顺治见有人持画而来,于是说道:“将画放在桌上,退下去吧。”然而此一整日,顺治都没有展开画看,可怜康熙空等一日,只得失望而归,回到宫中。第二天,顺治将画打开,画中画的竟然是自己曾经深爱的董鄂妃,顺治不觉眼角一阵酸楚,沉寂了十年的眼泪夺眶而出,出家前的一幕幕又逐渐浮现在心头,向门外去寻找送画而来的康熙,却哪里还能寻找到他的踪影……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天子无敌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冷艳飞雪点评: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文章评论共[4]个
天长秋水-评论

好历史功底,好文字功底,欣赏了!at:2007年11月12日 中午2:02

清瓷花瓶-评论

这故事看到最后觉得好悲伤!at:2007年11月12日 中午2:13

阿贺-评论

这段历史我也知道,但看过你这篇文章,让我更明白了,谢谢!好文才!问好!at:2007年11月13日 下午4:57

落寞叶绿素-评论

唉!好事总有那么多的磨难!
作者对历史了解很多啊,欣赏!at:2007年11月14日 中午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