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研究历史断档不过是想混碗饭吃焉昂首阔步+

发表于-2007年11月22日 上午10:21评论-0条

项羽兵败垓下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吧。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史记•项羽本纪》,对项羽这个西楚霸王的最后时光,是怎样描写的。

《史记•项羽本纪》是这样记载的:“项王军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间汉军四面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荚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项羽,这个昔日的霸王,在决战的最后时光,就是这个模样。

有人说项羽兵败垓下,还这样的英雄,这样的慷慨,还会“自为诗”,用现在的话说,项羽的行为,是“真潇洒”,“真酷”,是属于“酷哥”一类的。真可谓是“人杰”,“人中之王”。像这样的英雄,真是“虽败犹荣”——虽然失败了,但却依然是英雄。

然而,他真的甘心失败吗?他不是“泣数行下”,弄得“左右皆泣”吗?他内心应该是不甘心失败的。

然而,他却实实在在的得了英雄的美名,他的英雄之气,至今为人们所传唱,所感慨,所惜念,其厚黑之余气,竟是这般的长久。

如果西楚霸王项羽他现在还活着的话,他的确应该感谢司马迁先生,给他著书立传。司马迁先生给他著书立传了,我们才知道历史上曾经有个失败的西楚霸王,惹得我们为之愤愤不平。

火气最大的,恐怕要算明末女词人李清照,她愤愤不平的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当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样的豪言壮语来赞美项羽。

项羽兵败了,最终没能夺得天下。有人归纳出结论,说是项羽“刚愎自用”,把仅有的一个大谋士范增给弄没了,从此就再也没有人能帮他出谋划策,因此一败再败,最终自刎于乌江。

自刎于乌江时,他还是有机会逃走的。他弄到了一条小船,但他却不肯东去。他为什么不肯过江东?不肯重振旗鼓,卷土重来?对于这个结论,向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也不是研究历史的,当然也不知道。

但就是研究历史的人,他们又怎么能知道呢?都过去二千多年的事情了,你能信口雌黄说出个子丑寅卯来?

所以各位历史学者,只能根据自己手中可怜的一点资料,左印右证,旁敲侧击,旁征博引,但都没有很好的说服力,结论都不能让人信服。所以就只能争来争去,谁也说服不了谁。

再说,司马迁的《史记》,就那么可靠吗?我们怎么就听信了?由司马迁去信口雌黄?我们的脑袋,是不是成了司马阉货的跑马场,被他狠狠的踩踏了一回?

现在不是有无聊的考古学者,从出土的历史文物中,看出了司马迁《史记》中的谬误?那么针对《史记•项羽本纪》的这点文字记载,我们就能保证它就确凿无误?

我想,恐怕连“美人虞”,“骏马骓”,都是司马迁杜撰出来的呢。至于“大惊”,“夜起”,“悲歌慷慨”,“自为诗”,“歌数阕,荚人和之”等内容则更不能相信了。不要说这些情节我表示怀疑,我连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些重要的“要素”,我都表示怀疑。不然,你顺着我的思路,根据可靠的材料,仔细去排查排查,你肯定会发现其中有些地方有问题。

我想,《史记》顶多只能算是一部文学著作,如果把它当作史料来作为历史的佐证,那恐怕是要出大乱子的。

难道司马迁跟了项羽,在垓下打过仗?他能保证《本记》就准确无误?司马迁也不过是听来的故事而已。司马氏和项羽,也不是同一时代的人。更何况,在乌江边时,只剩下项羽一个人了。

其实,要知道项羽不肯过江东的真正原因,只有问项羽自己本人才最清楚,我们现在研究他的人,都是想混一碗饭吃的人。

研究项羽不肯过江东,竟然可以成“家”呢,可以成为专家教授学者,还可以著书立说哩,可笑吗?这样的专家教授学者,纵然一生不会有所斩获(因为历史余留下来的资料也只有这么多),但却可以成“家”,可以著书立说,还可以信口雌黄的去演说。你说,可以信口雌黄的去演说,混碗饭吃,而且是“吃不了的西瓜皮”,还不用担心会有人来找麻烦,这样的美事,到哪里去寻找?

你去听听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上的那些讲座,那些道貌岸然的专家教授学者们的讲座,是不是会笑死掉?你去看一看,你去听一听,易中天先生品的《三国》,他品出什么来了?他碰到历史断点时,是不是常用“我猜”,“我想”,“我推测”,“我判断”这样的词语来得出结论的?

不可靠的史料再加上不可靠的“我猜”,“我想”,“我推测”,“我判断”,你还去相信?我是一点都不肯去相信的。因此,我也从来不买专家学者教授们的书。

我有一次听了一个学者的专题演讲,杠上了演讲的学者,讲出了我的看法。但他只对我神秘的笑笑,连个屁也不放。我现在想想,自己当时真是太幼稚了。

而且,像这样的专家教授学者还很难找到,一旦找到,就像“观世音菩萨”一样的供奉着,奉若神明般。真是太美太美的事了。

有的人就能找到这样的美事来做。而请他去演讲的,是“打着灯笼”去找的,多美的事呵!而我,却一直找不到这样的美事来做,因此就一直不能成“家”。

我想,我以后也来搞一下研究工作。但我不想再研究项羽了,项羽已经有人去研究了,自己不会有发言权了,人家也不会要你来演说了,我也不研究《三国》,《三国》已经被易中天先生品过了,钞票早被他拿走了,我要研究,就研究一点别的什么吧。

我突然想到烟雨红尘中有一个编辑叫“鲁速”的。对,就研究他,“鲁速”,从这个笔名来看,他应该是“鲁迅”的弟弟。敢跟“鲁迅”先生称兄道弟的人,难道不应该是鲁迅的弟弟吗?

“鲁速”先生,我以后可要研究研究你了,拜托了,我也想找一份美事来工作了。

到时候,你也要像西楚霸王项羽那样,由我来评说,由我来信口雌黄啊,到处去演讲,你可真的不能开口啊,权当死人啊,让我好好的吃一碗饭啊。

到时候我演讲时会说,“鲁速”,原名周立人,是鲁迅的弟弟,排行老二,周作人是老三,笔名曾经用过“鲁快”,但因为不够响亮,这个笔名没有出名,后来不用了。还有一个更加不出名的“老四”,笔名叫“鲁捷”的,原名不可考,可能英年早逝,没留下名字,我们对鲁迅家族的这点不幸遭遇,深表同情。他们四兄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响当当的“四鲁”。

听众朋友们,同志们,现在著名学者“焉昂首阔步+”来考考你们,你们知道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四鲁”吗?不知道吧,我告诉你们,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四鲁”,他们是:鲁迅,鲁速,鲁快,鲁捷。他们的原名,我也一并的告诉你们,省得你们翻书,翻来翻去,找了半天又找不着,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不值得,对不对?你们听好了,顺便提醒一下,要做笔记的朋友,赶紧拿出本子来,不要演讲一完,记不住,又来问我。我不会单独告诉你的。我的酬金很贵的,要价很高的,你承受不了的。你们听好了,听好了啊,鲁迅呢,原名叫周树人,鲁速呢,原名叫周立人,鲁快呢,原名叫周作人,鲁捷,嗯,原名不可考,他英年早逝,没留下名字,对不起了。

这样,千百年后,我们都做古人后,我们的子孙就会像研究项羽不肯过江东那样,像研究《三国》中的历史断档那样,争来争去,没有一点结果。

但是,我们却给后来的子孙专家学者教授们,提供了一个职场,让他们有机会混碗饭吃,因为我们给他提供了一个历史断档,他们就可以凭此信口雌黄了,就可以著书立说了。到时候,他们就会为“鲁速”是否真的是“鲁迅”的弟弟而争论不休,争得面红耳赤,各立门派,各自著书立说,呵呵。

而我们,却在天堂偷着乐。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焉昂首阔步+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浅草闲阳点评:

很诙谐很个性的文字!立意新颖,行文流畅,在看似幽默搞笑的文境里,层层提炼出一个虽然未必能说服读者,却一定能开启读者的历史观:书上所记载的历史,肯定是与真实大相径庭的历史。如此,将批判的笔触锐利的指向了一种想当然的治学群体与风气,尽管有些过激,然而,谁也不能否定,这样的所谓学者一定存在,且必定误导着为数不少的不明真相的后来人。个人感觉,陈述现象多,严密论证少,因之说服力也就差了些!浅见供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