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偏说原创]烟雨蒙蒙看周庄偏说

发表于-2007年11月23日 上午11:13评论-1条

一个将夏未夏的日子,我有幸来到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的江南古镇——周庄。

才下车,天就下起了蒙蒙细雨。我的脑海中一下子闪出“烟雨江南”这个词。我想,有雨渲染的江南,才真正具有江南的独特韵味,这次算是来巧了。

一入古镇,我就兴冲冲地和几名散客乘上了一条木船,摇橹的是个包花头巾、穿青色镶花边对襟褂的女子。约三十多岁,很是热情大方。船行不久,她就一边摇橹一边用吴侬软语唱起了《四季歌》:春季到来绿满窗,大姑娘窗下绣鸳鸯,忽然一阵无情棒,打得鸳鸯各一方……柔婉的歌声和着“唉乃”的摇橹声,被细雨洇散开去,在静静的河面上荡漾。河的一边是粉墙黛瓦的小楼,不知是谁家虚掩的蠡壳窗中飘出时断时续的古筝弹奏。另一边是斑驳的堤岸,低垂的杨柳,小鸟在枝头跳上跳下、吱吱喳喳。构成了一幅和谐而美妙的水乡风情画。以前看到“人在画中游”这句话,认为无非是个夸张的比喻,现在竟被我真真切切地亲身体验着。

小船轻轻地穿过挂满滕蔓的青龙桥和太平桥,继续前行。不多时,来到一个由两条河道交汇而成的十字口上,眼前出现了并蒂莲样的两座桥。一座是石拱桥,一座是石梁桥,桥洞一方一圆,十分别致。船主停止摇橹,侧着身用普通话对我们说,这就是著名的周庄双桥。接着她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1984年,一位在美国留学的上海青年画家,以双桥为素材,创作了一幅题为《故乡的回忆》的油画,在纽约展出时引起轰动。后被美国一个叫阿曼德·哈默的石油公司董事长用高价买去,作为礼物送给了邓小平。1985年,这幅画又成为世界联合国协会的首日封。双桥从此走向世界,声名日盛。这个青年画家的名子,叫陈逸飞。我们听了之后,都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既为船家女的精彩讲述鼓掌,也为陈逸飞的成功鼓掌,更为双桥从一个‘藏在深闺人未识’的“村姑”摇身变成风迷世界的“佳丽”而鼓掌。

我在双桥附近下了船,跟着一个有导游的小型旅游团来到张厅,这是一座保存完整的明代建筑。游览之后,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它宏大的规模和豪华的摆设,而是那些设计精妙、格调多变的窗。楼上楼下,居室长廊,窗有长有短、有方有圆,随处可见。每个窗的外面都栽着不同的树木花草,或梅或竹,或柳或松,一窗一景,十分有趣。我记得曾在哪儿见过一套挂历,上面的图景都是窗景,而且与张厅的窗景非常相似,说不定真就是取了张厅的窗景吧?

出张厅南门,眼前是一条狭窄幽长的石板街巷,听人说穿过这条巷子就可以到沈厅。我正欲举步前往,胳膊肘被什么东西碰了一下,一看,是个戴斗笠挎篮子的少女,她回头浅浅一笑,说了声“对不起”,便匆匆向雨雾深处走去。我注视着她的背影,忽然想起戴望舒的《雨巷》来了,只是这个少女一脸的阳光,不像诗中那个满含忧怨的丁香一样的姑娘。

关于沈厅,我早有所闻。它的规模虽然比张厅大,但历史却比张厅晚了近三百年,而且因为沈万三曾得罪过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十年浩劫中又遭到破坏。我此时所看的其实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复制品”。因此只是粗粗地浏览了一下,没留下多少印象。

对我触动比较大的是“四义士”的故事。据当地一位老者说,清初有一个叫王开的军官,率兵押送四名要犯归监,行至周庄附近,四犯突然逃脱。王开令兵丁围镇搜捕未果,便迁怒于周庄百姓,限令三天交不出罪犯就屠镇。一时间小孩哭,大人悲,可谁也没见逃犯的踪影。危急关头,四位流落周庄多年的义士挺身而出,一位是游方郎中,一位是算命先生,一位是打把式卖艺的,一位是落魄书生,他们甘愿冒充逃犯,被清兵杀害,使周庄免去了屠镇之灾。为纪念他们,周庄百姓在永庆奄建立了“四义士祠”,每年春秋两季都去祭奠。当时镇上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四义士,英勇士,大义凛然,舍身一死。四义士,英勇士,高风亮节,流芳百世”。听了老者的讲述,我心里生出许多感慨。是啊,如果老者讲述的是实事,莫说周庄百姓,每一个喜爱周庄的人都应该感念四义士的功德。此时,我置身祠堂正中,面对着既没名又没姓的长生禄位,一股油然而生的敬意在体内升腾,漫延。

从四义士祠出来,天色渐暗,雨还在淅淅沥沥地飘洒着。我走上一座拱桥放眼四望,烟雨蒙蒙中的周庄宁静而祥和,叫人感动,更叫人难舍难分。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偏说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吴钩
☆ 编辑点评 ☆
吴钩点评:

周庄景美,故事也美,江南的水乡,摇轳的小船,只在么梦中出现过。

文章评论共[1]个
蟾兔-评论

喜欢!
  【偏说 回复】:谢谢朋友支持,祝你快乐! [2007-12-2 21:06:48]at:2007年11月23日 下午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