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行动是思想的敌人吗?夕岸徜徉

发表于-2007年12月08日 中午1:00评论-0条

行动是思想的敌人吗?

——电影《人性的污点》观后

《人性的污点》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刚刚失去妻子的犹太人教授,与一个在火灾中失去两个孩子的杂役女工,机缘巧合遇到了一起,前者因为“种族歧视”言论从著名学院的院长职位上失业,后者则因为遭受越战老兵丈夫的毒打而不断尝试,兼作着不同类型的工作,一个为了能达到飞黄腾达的理想,逃离了自己的人种藩篱,最后却阴差阳错的因为一个口头禅的词,而被仁义道德的团体指控“有种族歧视”嫌疑,遭到无情的出卖和抛弃;另一个则是童年应有尽有,但不久便因为父母离异,而陷入暗如天日,被蹂躏与践踏的生活底层,在连连遭逢人生重创之后,连唯一的母亲都不愿承认血肉亲情,孤苦的挣扎在厄运不断的生命线上。这两个经历迥异、年岁相差近一半,然而却同样苦命的人,在一个号称文明世界的繁华都市里,被无情的忽视和遗忘,因为情感的饥渴,性的孤单,偶然而又无法选择的走到了一起,度过了短暂而勇敢抗击命运的一个悲壮瞬间。他们初次邂逅,在第一次床第之欢后,茀吉娅就莫名奇妙的讲了“行动是思想的敌人”这句话,他当时惊讶的哦了一声,却没有把它当一回事,只当是她随口捡拾了什么人一句拗口的台词,然而正是这句话,揭示了一个社会的不成文的规则,也预示了他们最后的人生走向。

这部电影的叙事结构非常独特,不断的插入科尔曼的个人回忆,但又和他现实的处境发生着密切的联系。科尔曼出身于一个讲究自我奋斗、渴望体面,父亲严厉、母亲慈祥的正宗犹太人家庭,父母一心希望克尔曼进入医学院接受正规教育,从而背负起把一家人带入上流生活的重任,但是他却选择了冒充白人的捷径,甚至因此和母亲、兄弟断绝了来往;而这一抉择的直接原因,则是来自于他的第一次爱情,那个差点和他步入甜蜜婚姻殿堂的冰岛姑娘,就因为他是有色人种,而选择了放弃,她掩面缀泣着:尽管很爱你,但不能和一个犹太人在一起!人类只有这一次仿佛思想战胜了行动,但换个角度再看,还是行动战胜了思想,无论如何,这个错误都是那场惨绝人寰的欧洲战争,埋在人心里的罪恶种子,犹太人在人种歧视中,总是首当其冲的受到冲击和不公待遇,而第二个受到不公和歧视就是贫穷,这个无罪之罪,却使人不由自主地掉进生命的深渊,掉进同吸毒、犯罪等量齐观的耻辱境地,而那些对于人性的犯罪,对于弱者的施暴,特别是在性命攸关的一刻,面对谎言的沉默,却因为其体面的身世,人种和身份的优越感,衣着楚楚,总能以冠冕堂皇的理由,得到开脱和宽恕。

科尔曼的被控离职,是他在院务会议上,批评了几名长期旷课的学生,自从他上任后始终见不到人影,说这些人到底是学生,还是整日在外游荡的鬼,他的讲话立即被打断,有人给他翻出词典,指出“鬼”这个单词还有另外一个义项,那就是专指“黑鬼”,是典型的种族歧视语言,他扫视会场,感觉谎言正在弥漫,他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那个和他同样是有色人种的校董身上,而后者却无动于衷。于是,他气恼至极,拂袖摔门而去,回到家里翻箱倒柜的寻找电话号码,想打给律师,控告那些在他进行学校改革中树立的敌人,但是他的气急败坏,最后连累了自己心脏不好的妻子,等他稍稍清醒过来,赶紧跪下安抚始终给他以忠告的艾丽丝时,却为时已晚,亲爱的艾丽丝就在他的怀抱中静静的死去,送往医院已经回天无力。他百思不得其解,自己尽心尽力的想办一所好的大学,多培养一些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并且上任后大刀阔斧,改革卓有成效,很快使一个散漫糟糕的学院,一跃成为美国一流的大学,但是,他的所作所为却会遭到如此野蛮而阴险的反对,竟然会在他的讲话中吹毛求疵,而自己面对谎言竟无言以对,很快在残酷的人性倾轧和墨守成规的正统体制中败下阵来,并且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亲人。于是他不得不辞去校长职务,在痛定思痛之后,决心要写一本书,来控诉那些丑陋和邪恶的思想。然而,他在悲伤和痛苦下所写作的东西,根本就是一堆无人问津的废纸。但他没有气馁退缩,企图找到一位著名作家,说服他替自己完成这部作品,尽管仍然遭到拒绝,他们却已经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在彼此的交往中找到了相同的乐趣,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顺理成章的,他将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童年、家庭、爱情和奋斗史,以及和迷人女工的邂逅和情爱,都一股脑的和盘托出。他说他所作的一切,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行为,既然做了,从来都不会后悔。他还无情的痛骂了那些体面的、喜欢引经据典、自以为是的所谓正人君子,说他们才是一群空谈道德、用谎言欺世的无耻的垃圾。

这部电影的拍摄手法十分新颖,尽管很多都是室内戏,也没有宏大和激烈的场面,唯一能说得上吸引的,就是所谓情色画面了。但是,即使没有删节的版本,也没有对此进行过渡的渲染,而是非常有节制和聪明的使之起到续接故事,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又无处不在地使各个情节连缀紧密,有条不紊,干净利落,处处出奇制胜,而又收放自如,简洁有力。电影在刻画人物上,也是调度有方,即使是只出现一次的面孔,也能收到点燃眼球的效果,尤其是那些黑白镜头的闪回,有一种电影中的电影的意蕴,使故事越发连贯精彩,如同是另一部故事,另一条生命的河流,在主人公的心上汩汩流淌,在观众的灵魂深处悄悄的渗透和濡染。它揭示人性的污点,并不靠暴力镜头,血腥画面,也没有依赖性的展示,它用行动和思想的双重线条,通过克尔曼的奋斗、成功,然而又迅速的离职失业,被人们遗忘,但他自己不为所动的坚韧和顽强,鲜明旷达的性格,都淋漓尽致的揭开了物欲横流、灯红酒绿和文明高尚下冷酷现实,充斥在人性肌理的肮脏与耻辱,以及隐藏在楚楚衣冠下的谎言与险恶,空虚与下作,以及人们在邪恶、丑陋、诱惑面前,不约而同的都选择了沉默,但心里的想法却越来越多,这样一种令人恐怖的现实。但即使如此,这个犹太人汉子,一点都没有悲观,也没有绝望,更没有退缩,他绝不后悔自己这些给他身后可能带来无穷麻烦的举动,他觉得自己和所有人,无论在政治上、人格上,还是在行为上都是平等的,都是要为自己的一举一动负责任的,任何逃避和掩饰都是罪恶的,不道德的,因此他试图保护苏菲•玛索扮演的这个不幸的女工,直到被一个没有计划的谋杀双双葬身于白雪覆盖的冰河。

电影的结尾,是作家同女工的丈夫在封冻的冰河上,一段耐人寻味的对话。作家的人性被科尔曼的死去彻底的唤醒,他决定为科尔曼完成这部科尔曼本人永远无法写出的书,在投入写作之前,他找到了隐居在冰湖上那个可恶的丈夫,想听到他对两个生命陨落的忏悔,尽管那个恶棍并没有亲口说出道歉的话来,但是他的行动已经说明了他的悔意,并先后两次央求作家在书出版后能送他一本,于是作家答应:到时会邮递给他一本。这个结尾非常的写意传神,使观众有一种刻骨铭心的纯净感,如同雪落无痕,动魄惊心。

从这部电影里,可以感受到很多人生的启示。从哲学的角度,可以思索人的价值观,到底哪一些人才值得被尊敬?人到底是为着一个观念而苟且的活着,还是按照生命的规律和启示,而自省自强,庄严的活着?人果然有天生的标签吗?如果没有,又是谁,依据什么理由和借口,给了某些人以特权和荣宠,而将另一些人打入艰辛无比的另册,他们以行动,拼其一生而不得幸福,无法证明自己的生命,又是谁,赋予特权以终生的体面和狭隘的心胸,只顾埋头攫取利禄,而置普通劳动者的生命于不顾,任凭他们在路途颠簸,在黑暗的矿井下累死累活,在田野和脚手架上挥汗如雨,却没有丰厚的工资和稳定的福利,甚至无法获得基本的住房、医疗、养老的保证,为什么生命的价值会如此的天差地别?为什么仁义道德,在不同人的身上,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难道人的价值,会因为身份、地位和地缘,产生如此悬殊的价格分野?特别是谎言,为什么总能通过权力的渠道,超越社会道德,而成为迷醉人伦的毒药,逃过法律的制裁,甚至很少受到谴责?当然,这已经是旧得掉渣的老话题了,但也是解决得最缓慢一些。从文学的角度来看,那就是文学到底应该写什么,是在二十一世纪,还在挖掘二十世纪初的幽苦,或者沉吟着一百年前的老调调儿,手法和题材都是因袭和照搬过去,丝毫没有今天生活的底蕴,见不到时代的气息和影子,故事永远是那么杂乱,那么似曾相识,情调腐朽灰暗,胡乱的用一点暧昧黄酸的幽默,来迎合那些俗陋闭封的心理,永远拿不出经得起时间和人心检验的不朽之作,这样的创作实在是一种精神的浪费和心智的折磨。为什么人们的行动,早就在早晨如脱弦之箭,奔向了金碧辉煌,而人们的思想,还在昨晚的黄昏踽踽而行,驼着脊背,似乎要被自己的心灵压弯一般。为什么对于物质和金钱的向往,能够想到了就迅速做到,而对于心灵的净化和提升,却往往举步不前?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人性中矛盾的焦点呢?或者行动与思想,到底依据什么要处处为敌呢?在电影中,科尔曼曾在课堂上告诉他的学生:欧洲文学起源于一场战争,而这场战争的导火索,则是因为一个女人,这就是著名的特罗伊之战。我想,科尔曼所要说的,正是他对世界镜像的一种理性省察,他甚至希望自己能扮演阿喀琉斯,但是最后却未达心愿,反而被固步自封的正统思想,一拳打倒在地,成为一个失去了行动和思想权利的失败者。作为一个犹太人教授,他的存在似乎就是一个异端,而他还渴望用行动和思想影响和改变这个停滞不前的社会,把陷入困境的人们从习以为常的恶俗中解救出来,还给大家一片自由美好的蓝天,然而他的愿望,在未付诸行动之前,就在一个小小的环节上,连同自己的生命一起被谋杀了,电影试图告诉人们,人性中的污点随时随地,都可以致人于死地,而做出一个正确的行动,除了有正确思想的指引,还必须坚决避免错误的思想,特别是掺杂了阴谋的思想从中作梗,甚至断送那些心灵深处残存的一点希望。人们行动着,而且还要积极的思想着,这样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走向心灵向往的和谐与美好之境。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夕岸徜徉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冰止乙醚点评:

思想决定行动,但有时候行动却扭曲着思想。抵抗诱惑,战胜自己,也许是人修炼的最基本路线。
文章以电影评述来阐明复杂人性,语言凝重,剖析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