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超脱的意境,无言的抗争南香余

发表于-2007年12月10日 早上9:30评论-5条

超脱的意境,无言的抗争

——读苏轼诗《纵笔》

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父老争看乌角中,应缘曾现宰官身。溪边古路三叉口,独立斜阳数过人。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明日东家当祭灶,只鸡斗酒定膰吾。

第一首诗作于绍圣四年(1097),前两句以白描手法寥寥14个字就勾画出一位饱经磨难、老病缠身而又处之泰然、安闲自适的诗人自我形象。尤其是后两句诗,粗粗一看,似是给读者创造了一种超脱现实的禅境,以为苏轼在惠州的确过得很舒心呢。难怪当苏轼的政敌章悼看了这首诗后说:子瞻尚快活耳。便把苏轼再贬至海南儋州。其实,在“春睡美”后面包隐着诗人的无声反抗:

其一,诗人本已年老体弱,当时,59岁的苏轼患有严重的痔疾,久治不愈。况且诗人从现在的河北定州贬谪到广东的惠州,要在炎热的天气中跋涉4千多里,来到当时被人们称为“瘴疠之地”的惠州,已是“病容”之身了,何来快活?

再者,诗人原是朝廷高官,而现在却是罪臣,一举一动都要受到监视和限制,何来快活?可见苏轼以“纵笔”为题是有深刻的寓意的,这实质上是一种无声的反抗。

其余三首是苏轼再贬儋州后于元符二年(1099)作的。这四首诗虽然写作的时间不同、写作的地点不同,但在内容上是前后关联的,甚至连句子也是袭用的,完全可以作为一个既独立又互相联系的艺术整体来考察。

第二首是诗人自嘲衰老。前两句是承第一首而来的,继续以白描的手法来描写自我的衰老形象和寂寞处境,其中“白须萧散满霜风”与第一首的“白头萧散满霜风”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可衰老之形象更为鲜明了,因为胡须白比头发白是进了一层的。后两句写得十分精彩,用错觉的手法反嘲自己的衰老,充满着童真,充满着情趣,令人读后禁不住捧腹大笑,这是苏东坡善用谐谑笔法带来的艺术效果。

第三首诗具体描写诗人处境的寂寞。前两句写诗人出门时,有许多父老围着来看他,因为他是一位曾经做过“宰官”的不平常人。后两句专写诗人贬谪到海南后无所事事,只能站在三叉路口数过路的行人。多么寂寞!多么可悲!

第四首写诗人与儋州人民的深厚感情。前两句道出了儋州当时生产力发展的落后,连吃的大米都要靠船从北方的大陆运来。而诗人自己的生活也很苦,有时半个月也没有米吃。后两句写诗人与邻居相处得很好,在祭灶日邻居还会把“只鸡斗酒”这些祭品送给他。

当我们弄清了四首诗的含义之后,是否已发现了诗中隐含着一股不平之气?为了进一步弄清这个问题,我们还必须对诗的艺术手法作进一步的分析。

一、白描手法的运用

所谓白描,就是抓住事物的特点只作线条勾勒,笔墨简洁,不用烘托和渲染,三言两语就把人物或事物写得活灵活现。如第一、二首的“白头萧散满霜风”和“白须萧散满霜风”,仅一“白”字和“萧散”两字,诗人的衰老之态便跃然纸上。“小阁藤床寄病容”的形象也十分鲜明,都突出了诗人之衰老。诗人为何会如此衰老落魄?还不是三次贬谪留给他身体和心灵上创伤的印记?故四首诗虽无一个“愤”、“恨”之类的字眼,细心的读者便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其中的愤恨来,故这是无言的反抗。

二、意境的创造

所谓意境,就是指饱含着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画面。诗歌是要讲意境的,意境是衡量一首诗艺术高低的尺度。苏轼在这四首诗中均为读者创造了不同的意境,很值得玩味。

第一首为读者创造了一种恬静、超然于物外的、东方式的禅悟式的意境。你看,“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它与唐代诗人王维写的“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谖。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苏东坡的诗比起王维来可更为超脱。而现实中的苏东坡的处境,却比当年的王维差得多了。王维还可以过着半官半隐的闲适生活,而苏东坡却是个“罪人”。据史料记载,宋代的统治者都是把“罪恶极大”的“罪臣”贬谪到岭南来的,而苏轼的政敌章悼等人也希望苏轼在贬谪中死去。而苏轼把自己在“瘴疠之地”惠州过的贬谪生活写得十分潇洒,其用意之一恐怕也是为了气气章悼这些政敌的。当然,经过乌台诗案后再遭贬谪的苏东坡,可能真的已“超然物外”了,但其骨子里仍是不服,仍是抗争的。故在其超脱的外衣里面隐藏着无声的反抗。

第二首还为读者创造了一种含泪的微笑意境。“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诗人以谐谑的手法,假借小儿误喜,反衬出诗人之衰老,其艺术手法真是令人拍案叫绝。

第三首又为读者创造了诗人处境寂寞的悲凉情景。“溪边古路三叉口,独立斜阳数过人。”“古路”、“斜阳”、“独立”三词足以写出诗人处境之悲凉,后代元人马致远的《天净沙》词(孤藤、老树、昏鸦……)创造的意境恐怕也是从这首诗里汲取了营养。大家可以想想,昔日曾深受宋仁宗、宋神宗赞赏的苏轼,而后又在朝廷做过“宰官”的苏东坡,被贬到海南后干些什么呢?只能站在三叉路口数过路的行人!这不仅是他个人的不幸,也是国家的不幸啊!这显然是激愤之语。

三、巧妙的用典

典故的活用,能增加诗文的容量,使主题得到升华。在表达上来说,能收到文约而事丰的效果,令读者如嚼橄榄,越嚼越有味。在这4首诗中,有两首用典是比较明显的。如“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这是对前人白居易诗的活用:“醉貌如霜叶,虽红不是春。”(《醉中对红叶》)白诗直接指出不是真红,而苏东坡先写小儿的肯定,然后写自己的否定,充满着谐趣,显得洒脱、豁达。

“乌角巾”,黑色的方巾,是古代隐士们喜欢戴的帽子。杜甫《南邻》诗有“锦时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许浑亦说:“归卧养天真,鹿裘乌角巾。”(《赠王处士诗》)写的就是隐士的生活。“宰官身”,佛家语,佛家以为佛神通广大,可以适应不同对象而变现各种不同的身形。如果变现的是官吏的身形,就叫宰官身。《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父老争看乌角巾,应缘曾现宰官身。”这两句诗的内涵非常丰富:既写出了苏轼的身世(曾做过高官),又写出了他现在的处境(像隐者)和思想特征(此时以道释为主),还写出了老百姓对他的欢迎(“争看”)。寥寥14个字且有这等容量,是跟苏东坡巧妙用典分不开的。

第四首的“只鸡斗酒”,语出曹操的《祭桥玄文》,反映了他与儋州人民感情的深厚,与表现他那无言的反抗关系不大,不赘。

值得注意的是,据史料记载,苏轼在海南遇赦北归时,曾在给朱行中的信中说到:“老拙百念灰寂,独一觞一咏,亦不能忘。”但我们知道,苏东坡喜欢而不善饮,酒量很少;而对于写诗,那就更具悲剧性了。他一生以诗得名,亦以诗取祸。“乌台诗案”是因写诗引起的,他被贬到黄州,再贬惠州,也是因写诗引起的。而苏东坡本人直到生命快终结了,仍说是靠“一觞一咏”来维持他的生命,真是灵魂都被压抑得变了形啊!因此,当你再次细读他晚年所写的《纵笔》诗时,你就会发现,他的骨子里确实充满了无言的反抗。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南香余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九曲山庄点评:

这是一篇文学评论,文章从诗歌的勾勒手法、意境的创造及典故运用上作了分析。文章虽短,论述精辟,体现了作者对文学评论的度把握较好!

文章评论共[5]个
译码月亮-评论

西方文学的兴旺发达在于有一批专业的文学评论家以犀利睿智的眼光发掘作品、作者,真诚祝愿作者在文学评论的路子上有所建树
  【浪里白跳 回复】:谢谢!古代诗歌是中华的文化遗产,能提供给读者欣赏是我的福气!问好! [2007-12-10 10:20:11]at:2007年12月10日 上午10:12

龛影-评论

呵呵 喜欢,超喜欢,收藏了,时常读读.谢谢兄台拿出如此好文让大家欣赏,学习了/
  【浪里白跳 回复】:谢谢!很感谢你今晚给我的支持,我也希望有更多的欣赏古代文化遗产!问好! [2007-12-10 20:25:27]
  【龛影 回复】:共勉! [2007-12-10 20:26:27]at:2007年12月10日 晚上8:23

湘西南箫剑-评论

文学评论也是一种学习的方法 ,看样子我也要学习下!
  【浪里白跳 回复】:是的,文学评论是引导大家正确认识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精神食粮,应该有一种引导大家正确认识文学的心态!问好! [2007-12-10 21:00:53]at:2007年12月10日 晚上8:59

欧阳飞鸿-评论

经典!欣赏了!很好!唉,自己还差得远啊!
  【浪里白跳 回复】:谢谢!人是不断进步的,在学习经典的同时,自己也就会写出经典!试试看,问好! [2007-12-11 10:25:13]at:2007年12月10日 晚上10:24

藤蔓居-评论

此乃可以建议精华之文啊。问好老浪!
  【浪里白跳 回复】:谢谢!希望能在精华版上得到更多人的欣赏!问好! [2007-12-11 10:25:42]at:2007年12月11日 凌晨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