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少年记事《旅途.履迹》之五qiushancilang

发表于-2007年12月12日 早上9:20评论-2条

在“马尔萨斯人口论”横遭批判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每个家庭的兄弟姐妹,少则两三个,多则八九个,一般也都四五个。尤其是1959年到1961年的“三年困难时期”,物资的匮乏,生活的艰辛,是整个社会的普遍问题;衣服换着穿,食物分着吃,是各家各户的普遍现象。1962年以后,我国的经济形势有所好转,但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仍然是全党全国人民一贯提倡的创业精神;1963年,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亲自为雷锋题词,在全国迅速掀起“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高[chao]。于是,“学习雷锋好榜样”成为全社会的“主旋律”。特别是在中、小学的校园里,以雷锋为榜样,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努力学习,奉献青春;尊老爱幼,艰苦朴素等等,鼓舞人心、激励斗志的口号和精神,得到了广泛提倡、大力弘扬。尽管我们那时的生活很拮据,但是,我们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过得心安气顺。我们大家在一起,不比穷富,没有奢求。吃饭穿衣全凭父母安排,给啥穿啥,给啥吃啥,不允许你有这样那样的挑剔和抱怨。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完成了初中的学业,接受了学校非常正规的教育,学到了系统的文化知识,懂得了立志为人的许多道理。

记得那时,我虽然年仅十五六岁,却已经知道帮助家里承担责任、排忧解难了。买烧煤,我们为了节省手推车的2元钱“推脚钱”,每月都要借车往家推;每年一次的挖黄泥,我和三弟象大人一样,要借来人家的手推车,到离家十几里路的二道江的大岭上,一锹一镐一土篮地挖够满满的一推车黄泥。我们从中午干到贪黑,累得腰酸背痛不说,还常常碰破手脚,好多天不方便、不敢动。每年的国庆节三天假日休息,都要眼睁睁地看着别人家的孩子无忧无虑地玩耍,而我们却要在家和父亲一起,抹山墙、清烟囱、串瓦修房子。至于冬天的清雪扫院子,都是我们最乐意干的活儿。因为在清雪的过程中,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堆雪人”、“打雪仗”、“抽冰陀螺”,其乐无穷呵!

除此以外,我还要帮助母亲干些家务活儿,诸如每年上秋要储购土豆、萝卜、大白菜,忙里忙外的腌咸菜、渍酸菜;为了贴补口粮不足,我家几乎每个月都要外买私价或仪价的玉米,再到郊区农村的电磨房去加工成玉米面。我家不缺男孩子,只有一个小妹是母亲的“宝贝疙瘩”。所以,很多家务活都要我给母亲打下手,因此,也跟母亲还学会了发面、烙饼、赶面条、包饺子。时至今日,我仍然愿意吃自己亲手包的饺子、赶的面条、烙的糖酥饼。每每在自己和面、拌馅儿、赶皮儿的时候,总会想起老娘手把手教我时的场景和感觉,让我感到香味盈喉,亲切可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个子的长高,力气的增强,我们也在努力帮助父母分担家中的经济困难。那是1964年秋天的事情。在我们的后院,是市二轻系统的职工食堂。食堂的规模不大,也就负责二三十个外地职工的吃饭问题。管理员姓张,三十多岁,瘦高个儿,浓眉毛,大眼睛,小分头儿,两个颧骨又高又红。走起路来,两手总是插在裤兜里,身子往前略躬着,见谁都是先打招呼后说话,与左邻右舍的人缘关系都不错。我们这帮毛头小伙子跟他的年龄相差十多岁,都不约而同地叫他张师傅。因为整个食堂只有他一个管理员,活儿多忙不过来的时候,大都由我和我的同学庆升,三弟和他的同学小伟、忠宴几个人,一边说笑玩闹着,一边帮着把活儿给干完了。所以,我们和张师傅的关系,就是一个字:“铁”。

那年秋天搞秋菜的时候,食堂要重新挖一个再大一点的菜窖。我和庆升、小伟、三弟几个人,一起找到张师傅,商量着把挖菜窖的活儿由我们几个包下来,也让我们能挣几块钱贴补家用。挖菜窖的事是经张师傅的领导批准的,包给谁干都得由张师傅决定。因此,我们几个凭着与张师傅的“铁”关系,理所当然地承包了挖菜窖子的任务。第二天早晨,我们四个人迎着初升的朝霞,便舞锹抡镐地干了起来。挖土方、搭横木,再铺上草袋子,留出窖口,最后开始培土。待我们忙完收工时,已是灯火阑珊的晚上了。虽然一天的劳动很辛苦,但是,能给家里赚几块钱,也是我们很感欣慰的。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偏偏赶上那天晚上下了一夜秋雨,待我们第二天清晨起来,准备让张师傅验收结账的时候,只见昨天刚修好的菜窖,竟因雨大土沉而塌陷成一个大土坑。看着眼前的惨状,我们几个立刻象撒气的皮球一样,蹲在大土坑边上不说话、直叹气,冷风一吹,心里凉透了。

后来,张师傅还是给我们算了大部分工钱,而菜窖子却不用我们再挖了。听说又雇了几个成年的大人,把菜窖子重新修好了。

还有一次,听说离我家不远的县委党校准备搞基建、盖房子,需要挖基础土方的“力工”。听到这样的消息,我和大哥当然不会错过出力赚钱的好机会。于是,我和大哥便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那天到场干活的“力工”当中,有老年人,也有中年汉子,都是打“卯子工”的老手,只有我一个十几岁的“生牤子”。我的年龄虽然没有他们大,那时我天天举杠铃、练亚铃,打拳、摔跤,浑身一包劲儿,毫不示弱那些“老油条”。在划分地段的时候,我也跟别人一样分了五延米长的土方量。看着用白石灰划好的地段,我的精神头儿立刻上来了,连忙脱掉上衣,甩开膀子,猛干起来。汗流浃背顾不上擦把汗,口干舌燥顾不上喝口水。看着脚下的石土被一锹锹地扬上地面,看着房子的地槽在一锹锹地向前延伸,想着每延米土方0·8元的工钱就要到手了。我的心越来越急,我的手越来越重,一锹比一锹狠。在我身前身后的“老油条”见我干得太猛,都用“风凉话”敲打我:“哎,小伙子,别太猛了,悠着点儿。累坏了,长不成好老头儿了。”

尽管我已经累得头晕眼花,真想坐下来歇一会儿。可是,他们的“风凉话”却象给我打了“兴奋剂”,我反而更加猛劲儿地接着挖下去,直到最后才休息。在我的记忆里,我和大哥俩人那一天就挣了十六七块钱呢。

1964年以后,国家的经济状况已经有了明显的好转,物资生活也有了明显的改善。每家每户的生活水平都没有太大的差距,都能维持基本温饱;各家各户的孩子们也都勤于学业,乐于助人,热情开朗,非常融合。每天放学以后,我们“大院”二十多个年龄相仿的孩子,不分男女,不分大小,常常聚在一起“丢口袋”、“跳大绳”、“打石碑”、“捉迷藏”,疯疯闹闹,其乐无穷。每天不闹到九、十点钟不罢休,不闹到爹妈叫骂不罢手。呵,那是我们欢乐无忧的青少年时代,也是我们充满活力和浪漫的宝贵时光!

从1965年开始,中国的历史车轮进入到“突出政治”的年代。在学校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被批判为“资产阶级教育路线”。进入1966年以后,随着国家政治生活的日益偏激,随着“无产阶级专政”的日益加强,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被生拉硬扯地与“彭德怀反党集团”连到了一起,更被“无限上纲”;吴晗、邓拓、廖沫沙被称为宣传“封资修反动路线”的“三家村”,他们在《北京晚报》开辟的“燕山夜话”栏目,也被称之为“匈亚利俱乐部”在中国的表现。从那往后,能看的书越来越少,只有《欧阳海之歌》比较流行;能看的电影也越来越少,只有《南征北战》经常放映。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文化大革命”前夜,学校的老师人人自危,都怕背上“走白专道路”的罪名,更不敢搞“分数第一”、“分数挂帅”等名堂。所以,学校的课外活动减少了,课后的作业也没有太多的压力,我们在一起打朴克、下相棋、看课外书的时间更多了。

住在我家道对面的长清,是我们同校不同班的中学校友。以前学习紧张,也没有太多的来往。功课减轻以后,我们在一起玩的时间也就多了。长清的父亲是搞电器技术的,家境也比我们富裕。所以,他家不仅有放唱片的手摇式唱机,而且还有很多老唱片。于是,我们趁家里大人不注意,偷偷地把唱机和唱片搬到我家,放在我家的炕桌上,和庆升几个人聚在一起,一边轻轻地摇着唱机,一边慢慢地听着唱片。当时我们最爱听的是侯宝林、郭启儒的相声,还有广东音乐“步步高”、“雨打芭蕉”和“彩云追月”等等。

最让我百听不够的就是京剧唱片,梅兰芳、马连良、裘盛戎、袁世海,还有上海的“麒派”周信芳。因而也走腔差调地学唱两句“我正在城楼观山景”、“将酒宴摆置在聚义庭上”、“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等等。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京剧便成为我非常痴迷的业余爱好。特别是爷爷经常和他的那些老伙伴在一起聊京剧的时候,诸如板式呵、唱腔呵、流派呵,以及那些京剧名家的轶事等等,都让我非常感兴趣。所以,每有这样的机会,我总是放下其他事情,静静地在一旁听,默默地在心里记,再融入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以深化我对京剧的理解与认识。

与此同时,我们也有机会阅读了很多文学经典,如《西游记》、《三国演义》、《镜花缘》、《老残游记》,还有《说岳全传》和线装本的《三侠五义》,以及《家》、《春》、《秋》和《青春之歌》等等。尽管我那时的阅读多为浮光掠影,只为满足自己的好奇兴趣,那也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和记忆。也是在那几年,爷爷在我看书的时候,曾提醒我“老不看《三国》,少不看《西游》”。今天看来,《红楼梦》是家喻户晓的文学经典。然而,在“反右派”前的1957年以后,《红楼梦》已经被列为“禁书”,根本无法买到;即使存有此书,也无人敢借与你看。所以,从那时起,我对《红楼梦》一直缺乏系统的认真阅读,更谈不上“红迷”了。

少年的时光转眼既逝。我们虽然经历了那时的特殊年代,但是,她给我们留下的记忆是无法磨灭的。我常常为那时的艰辛而感叹,又为那时的充实而欣慰。我怀念她,因为她让我经历了很多事情,明白了很多道理;我感谢她,因为她给了我厚重的情感、不变的信心和坚定的意志!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qiushancilang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梓尘 | 荐/梓尘推荐:
☆ 编辑点评 ☆
梓尘点评:

“我怀念她,因为她让我经历了很多事情,明白了很多道理;我感谢她,因为她给了我厚重的情感、不变的信心和坚定的意志!”
一段艰辛岁月的回忆,一种成长的历程。
一种酸辛中的收获……

文章评论共[2]个
川息-评论

朋友的学识了得,感人的文字。at:2007年12月12日 下午3:27

qiushancilang-评论

谢谢"川息"朋友夸奖。回顾过往,感叹人生,净化心灵,是每个经历了那段历史的人们共同的认知。其目的,就是让我们更加珍视今天的宽松政治环境和务实的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生活建设得更富裕更和谐!再次感谢!at:2007年12月13日 早上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