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我看《色,戒》江正川

发表于-2007年12月14日 下午4:19评论-0条

这两个月来,由世界一流的导演,世界一流的演员,又获得世界一流奖项的《色戒》似乎被炒红了半边天。但我一直没机会去看。一是因为过去曾经读过张爱玲的原著;二是潜意识里总觉得凡是被媒体炒红了的都没啥看头。再说了,红火的原因不外乎是媒体大肆渲染的据说有7分钟的性爱长镜头,如此而已。若说起导演李安,记得中央台播映过对他的访谈录。应该说是名人,但印象不是很深。然而今天还是忍不住看了。

我觉得这部两个来小时的电影,叙述的并不象纯粹的爱情故事那么简单,实际上是要比爱更复杂的人性。倘若与张爱玲的原著比较,也只是相同的故事,不同的情结罢了。

不知怎么的,当看到在珠宝店里那诡谲的气氛中,女主人公轻轻的一句在深怀的负罪感下说出的“快走!”最终把自己从容送上黄泉之路的那一刻,我突然想起了前苏联电影《第四十一个》。眼前随即浮起了影片中那位端起枪,瞄准奔向驶过湖面的德军舰艇的德国军官的苏联女战士。当时她扣着扳机的手指有个特写镜头,接着又是个脸部特写。那彷徨痛苦的眼神和颤抖着的手腕,似乎现在还清晰在目。记得当看到她终于放下了端平的枪口时,不由得跟着长嘘了口气。

那部电影没有结局,只留下个关于人性的思考。因为女战士同被俘的德国军官,出于偶然的原因一起被困在荒岛上。而这里没有战争,没有人烟,没有敌视和对峙,只有相依为命努力生存下去的愿望将他们联系在一起,并由此产生了爱情。但这是在一场势不两立的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一场不可妥协的生存与死亡的残酷搏斗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然而在爱情的作用下,女战士无法向因为看到自己人而欣喜若狂地离她而去的恋人开枪……

作为反战片,当初我对她或他都给予深深的同情。那是因为战争中没人能逃脱战争的摧残,尤其是对人性的摧残。所以为之感叹不已!

而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所谓“无情和冷漠”一直是她的风格。但她笔下的王佳芝,她的死,却无关政治,无关爱情,只不过是历史洪流中的一粒流沙,是被谁也逃不脱的命运所主宰着的。而李安的《色,戒》,偏偏让易先生爱上王佳芝,进而让两个已经开始相互依赖的灵魂偏偏又生离死别。她救了他,是为了爱情;他杀了她,若是说为了保存自己,却又为之哭泣,而哭泣也只能是为了爱情。因此一切显得更为残忍!可见李安较之张爱铃而言,更是“冷漠无情”,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 

记得过去流传过一句话:“导演是骗子、演员是疯子、观众是傻子。”虽不无调侃之意,但从中却能领悟出些什么来的。由于李安的电影一向承载着太多的元素,因此让我曾经困惑的是李安在编导时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他想告诉我们什么?我曾经看到关于演员梁朝伟在发布会上的描述。他表示自己饰演的易先生是个残暴的汉奸,在《色,戒》中,他不但要经常骂人,还要很凶残地打人、踢人,甚至连他自己都觉得这个角色实在太残暴。并自称自己已被《色,戒》折磨得精神分裂……其实:在影片里我也实在看不出王佳芝对他的爱究竟从何而来?疑问是她爱的究竟是什么?倘若说仅仅是性爱,那么色相、色诱、色欲,就是构成故事的全部情节。

看来观众争议最大的可能就是“放人”这一情节。有人说在《色,戒》里面,张爱玲用人的本能来解构政治。但对于一个女孩来说,国破家亡、民族大难,都比不过一个真正关心自己,爱恋自己的男人。可是为了爱,一个女人忘却了国家,抛弃了正义,放走一个汉奸,将立场让位于情感,实在让爱国者们难以容忍!这可以理解。但影片交待得很清楚,王佳芝不是职业间谍。因此:一个并不具备多少革命信仰的校花,能不惜牺牲贞节和肉体去完成一项连她自己都不能完全理解的任务,自然让人觉得有点牵强附会。但不妨让我们仔细看看王佳芝的生活吧!一个出生在“布尔乔亚”家庭的小家碧玉,一个孤立无援的弱女子。她从小失去母爱,寄居在对自己冷漠的姨妈家,社交圈子又小得可怜,无人可以交流情感,无处可以安身,孤独便是她生活的全部。这时,生活里由于工作需要出现了易先生,让她在一个特定的条件下,被偶然地推向了一个男人,让情爱注定了她的命运归属(当然:爱的时候还要问值不值得,自然就不是爱)。当看到这个世界上唯一对自己有所表示的男人,将在几分钟之后成为一具血肉模糊的尸体。这无疑对于一个女人而言,是比死都可怕的残忍。所以在她放走他的那一刹那,她绝不会想到自己的最后归宿。从中,道德家看到的会是淫;革命家看到的却是变节; 政治家看到的是混淆黑白;社会学家看到的却是人性的张扬……可见情感确实是个很微妙的道具。再加以美色、陷阱、爱情在其中不断地纠缠,较量,演变。观众也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任凭自己的感觉了。

所以:我看那色与戒中间的那个不长不短的停顿定是各有所指。所谓“色”:起初王佳芝旗袍秀发和脂粉不施的脸常常带着理想主义的色采。继而由初次相见、试衣、晚餐、交谈,随着频繁的接触,让两人的心理不断出现微妙的变化,同样也是观众心理容易产生情感幻觉的所在。让初上易太太的牌桌还稍稍有些心慌意乱的她,逐渐成了调情高手。然而一直到色诱成功,她即使变得妩媚成熟,妆容冷艳,却也看不出她由衷的欢笑和陶醉。甚至在两人交欢之时,我们也看不出她是在忍受还是在享受。色诱也就此酿成色欲,并完成了王佳芝从学生到业余间谍再到专业间谍的整个历程。

而“戒”是什么?自然不是戒色,更不是那颗钻戒,而是身份之戒,情感之戒。王佳芝虽以“美人计”出击,方寸未乱。但因易先生送钻戒时那“温柔的眼神”,才最终让她乱了阵脚,动了情爱之心。这才是戒之所在。

至于汪精卫是汉奸,《色,戒》里并没予以否认。导演李安也并无混淆视听之嫌。因此我们完全不必带着历史观去苛求他。而王佳芝放走了一个汉奸,却恰恰因为她是女人,而女人总是比男人更情绪化,也更真实一点。电影里的易先生确实也爱上了他,这似乎比做汉奸也更要真实一点。而正因为这一点真实,王佳芝才丢掉了性命。因此我认为她放走的只是易先生,一个自己爱着的男人,而不是汉奸。因为这既与历史无关,也与政治无关,只关乎她自身的真实。而李安的本意,就是想表现一个脆弱无助的生命,在生存重压下不断扭曲的情爱与生活。

张爱玲是用自己的笔,冷言冷语地把故事讲到最后,不动声色地将一个弱小女子推上了绝路的;可李安的电影却播下了温情的种子,逐渐弥散在具体情节里孕育,最终酝酿成欲哭无泪的哀怨。但这都是他们试图用艺术的真实反映人性的真实。

历史是什么?历史是滚滚洪流,是滔天巨澜!它能无情地卷走一切,裹胁着一切汹涌而来,滂湃而去。汉奸也好,爱国间谍也罢,只要被卷了进去,岂容你轻易抽身?她倏忽绚烂,倏忽消失,个中的隐秘情怀、酸甜冷暖只有自己清楚。正如许多故事,让人读后在精神上产生共鸣,虽然不一定相信那是真的,却又不由自主地渴望那是真的。就是因为作家的笔墨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潜意识里,所以我们想思考的话,唯一要面对的只是自己内心的道德天秤。

倘若要问世间情为何物,竟然叫人生死相许?那就是爱。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这是张爱玲一贯坚持的爱情观。如果说“爱”是一种谎言,那么又有多少人宁愿相信谎言而不愿那么“明白”呢?那道德与正义的托盘上又需要各加多少人性的砝码,才能使之避免倾斜呢?小说是狠的,那是从易先生那里得来的狠;电影是美的,那是从王佳芝那里得来的美;然而:只要这个艺术构造合情合理,我们就该相信人性最真实的一面永存。

其实:伟大的作家总是能用自己的笔,敲开我们理性思维中“怀疑一切”的大门。因为艺术总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完全不必从“大是大非”入手进而上纲上线。否则可以想象,倘若将这部电影所要传递给人们的立意放到文革中去,那大小李安们绝对逃不脱一顶文化战线 “反革命集团”的大帽子。打倒自不必说,下乡劳动改造还可说是幸运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待《色戒》能在内地发行,正说明了我国文艺创作环境较以前宽松开明了许多。我想:这已经很不错了。

本文已被编辑[梓尘]于2007-12-14 22:28:00修改过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江正川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冰止乙醚点评:

艺术欣赏本来就是再创造的过程,对于情节和人物的命运,欣赏者都有自己独特的审视。但无论如何解读,都不可脱离作品所处的时代环境。
作者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分析了电影和小说,并很有价值的提出:之所以产生多解,是因为社会环境的相对宽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