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话说朱元璋大漠飞狐

发表于-2007年12月21日 晚上8:05评论-1条

近日闲暇无事,偶翻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一书,对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虽然当年明月用调侃、诙谐、不拘一格的笔触,信手拈来,把明朝的那些事儿娓娓道来,而对于我来说,明朝的历史事件、英雄人物于轻松舒爽中扑面而来,比翻阅枯燥无味的历史教科书要惬意得多了。

(一)

和历代开国皇帝相比,朱元璋的出身要低微的多。他家可以说是世代贫穷,没有任何可以依靠和值得骄傲的背景,是当时封建社会下千千万万个依靠租种地主的土地来维持全家生计的普普通通的佃户之一,他的少年时代是在给地主家放牛中度过的。当时身处极其腐败的元王朝,这个依靠暴力来统治中国的马上游牧民族以其愚蠢残暴的手段很快使这个不可一世的王朝摇摇欲坠。当中国的第二大河流——黄河泛滥的时候,官府组织沿岸大量民夫抢修河堤,这本来是件好事,但是各级官府相互勾结,克扣贪污河工银两以及大量的赈灾物资,强抓民夫,一时间,饥民流离失所,哀鸿遍野,进一步激化了民族矛盾,终于爆发了农民起义。朱元璋在父母兄长相继饿死,举目无亲,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为了生存,当了和尚。而做了和尚的朱元璋依然需要靠化缘来养活自己,正是因为做和尚常年在外化缘,既开阔了视野,结交了贤良志士,也磨炼了坚强的意志,为日后成就不朽霸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迫于无奈,不能继续再做和尚的情况下,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毅然参加了郭兴义的起义军,从此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造反的道路。

这一路走来就是风风雨雨十六年,从最初的士兵做起,一直到统领千军万马的统帅,无不显示了其异于常人的军事指挥才能,他能从众多的起义军中脱颖而出,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

在短短的四年中,他拉起了数万人的起义队伍,占据了南京,并以此作为根据地向外扩张。当时能和他抗衡的势力是盘踞在长江上游湖北江西的义军陈友谅和占据江浙的张士诚,再就是虎视眈眈的元王朝了。在充分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和各部实力的情况下,他制定出了向外扩张的战略计划,充分显示出了其深谋远虑的军事才能。当时的元朝面对众多的起义军无力镇压,而是采取坐山观虎斗的策略,按兵不动,静观义军之间相互争斗、吞并,以达到坐收渔利的目的。面对张士诚和陈友谅这两个强敌,他力排众议,决定先进攻最大的强敌陈友谅。因为张士诚器小无远见,进攻陈友谅,他必定不会出兵救援。而陈友谅志骄多生事,进攻张士诚,他肯定起兵相救,对于弱小的朱元璋来说,就要处于两线作战的困境,势必要吃败仗的。正是由于他这个英明的决策,使得强大的陈友谅节节败退,而张士诚更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元朝军队也始终按兵不动。首战告捷的南京城外龙湾伏击战使陈友谅第一次体会到了朱元璋的利害,而之后的鄱阳湖之战对陈友谅来说就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拥有六十万大军和几十艘先进战舰的陈友谅愚蠢的采用了当年赤壁之战中曹操的战术,用铁索将战舰首尾相连,而让仅有二十万军队的朱元璋利用火攻一举成功,又一次创下了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在击败了陈友谅后,他立即挥兵直指张士诚。当时张士诚坐镇平江(今苏州),他没有直接去进攻平江,而是先铲除其羽翼,攻破杭州等周边地区,再集重兵攻击平江,使平江成为了一座孤立无援的孤城。平江有八个城门,到底该攻哪一个城门,此时的朱元璋竟集结了十一支队伍,从不同的角度,不同部位同时攻击,形成了兵临城下,大兵压境的强大攻势。终于平江城破,张士诚不降被杀,这个胸无大志,小富即安的乱世枭雄最终倒在了朱元璋的铁骑之下,再一次证明了朱元璋卓越的军事才能。

在铲除了陈友谅和张士诚两大障碍后,朱元璋挥师北上,直击元军,问鼎中原。朱元璋此时占据了江浙湖广一带的南方地区,而元朝则占据着北方大部分地区,也就是说半壁江山还在元朝手里。要彻底消灭腐败的元王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而这时,北伐计划的制定又一次显示了朱元璋杰出的军事才能。他的计划是先取山东河南,然后再大举进攻元朝首都大都(今北京)。此时的元朝军队,已经没有了当年从内蒙古大草原驰骋而来时的勇猛了,养尊处优的蒙古士兵再也拉不开他们曾经引以为自豪的铁弓了,在朱元璋的铁骑面前溃不成军,不堪一击,只有逃跑的份,哪里还有抵抗。朱元璋的军队简直可以说是势如破竹,所向披靡,不费吹灰之力便攻下了山东河南,然后一鼓作气逼近大都。当朱元璋的军队全面包围了大都的时候,可笑的是,元朝的皇帝早已经闻风而逃,大都只是一座空城,并无元军驻守。自此,统治中原近一百年的元王朝宣告灭亡,只是作为北元退守到了上都(今内蒙开平)。与此同时,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登基,作为开国皇帝开创了大明王朝的新纪元。

虽然北元在著名将军王保保(扩廓帖木尔)的带领下,几次反扑,梦想夺回大都,但始终无力回天,无法抵抗强大的大明军队的攻击,只好躲在大漠深处,伺机复出。尽管如此,大明王朝还是没有留给他们更多喘息的机会,多次北伐,最后的北元被大明著名将领蓝玉几乎赶尽杀绝,自此,北元灭亡,大明王朝一统江山,固若金汤。

(二)

朱元璋无疑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这在他十六年的军事生涯里可见一斑。但同时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他后半生的治国策略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开始建国时,他就制定出了积极的土地政策,鼓励农民开荒种田,谁开垦的土地就归谁所有,而且可免去三年赋税,这一政策的出台,很快就恢复了农业生产。同时,恢复了科举考试制度,并且扩大招生,鼓励饱学之士出仕做官,报效朝廷。当然,八股文也是在这个时候诞生的,它的出现,禁锢了人们的思维,弊多利少,以至于最后延续多年,害人不浅。建国以后,对于朝廷内部各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斗争,他是大开杀戒,决不手软。他和历朝历代的开国帝王一样,排除异己,剪除权臣,铲除功臣是他建国以来首先要做的事情。除了开国著名将领徐达、常遇春、忠心耿耿辅佐朱元璋建立明王朝政权的谋臣刘伯温因病而死外,如著名将领冯胜、傅友德、蓝玉,就连开国第一功臣、拥有两次死罪豁免权的李善长,朱元璋的亲侄子著名将领朱文正也无一幸免,先后被朱元璋处死,侥幸活下来的功臣极少。直到最后一名将领蓝玉被杀,至此,朝廷上下,能臣名将几乎消失殆尽,好在此时北元已经灭亡,明朝国力强盛,没有一个国家敢与之抗衡。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是历代帝王的一贯伎俩。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功成名就后,范蠡急流勇退,隐居经商,而文种不听范蠡劝告,终被越王勾践赐死。汉高祖刘邦也在功成名就后,对功高权重的韩信排挤陷害,最终迫于无奈造反,被萧何设计处死,使后人发出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感叹。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数不胜数。当然朱元璋的做法是最明显不过了,他设身处地的为后代子孙创造出一个祥和的太平盛世,不诛杀这些功臣显然是不行的。而在对这些功臣大开杀戒的时候,善良仁厚的太子朱标站出来制止他的暴行,以至于惹怒了处心积虑的朱元璋,太子因惊吓竟然一病不起,死在了朱元璋的前面。悲愤之余,朱元璋又拥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太子,而朱允炆继位仅仅五年,就因为削藩一事被朱元璋的二儿子朱棣取而代之,这是朱元璋万万没有想到的。

(三)

朱元璋对贪污腐败恨之入骨,其缘于青少年时代经历的极其腐败的元朝统治所带来的仇恨,因此,建国以来,他的肃贪力度最大,杀人很多,手段极其残忍,明洪武年间四大案就是有力的佐证。第一个案件就是胡惟庸案。明朝建国以后,李善长出任宰相,刘基为御史中丞,他们都是追随朱元璋多年的名臣良谋,并立下了不朽的汗马功劳,因而很受朱元璋的器重。但同时他们又都是两个利益集团的代表人物,长期冲突、争斗,使朱元璋倍感头疼,最终被朱元璋一一除掉。刘基被遣返回老家,李善长卸任宰相,胡惟庸出任宰相。胡惟庸是李善长的同乡,一直未得到重用,在李善长同刘基的争斗中脱颖而出,深得李善长信任,继而接替了李善长的丞相一职。胡惟庸继任丞相以后,贪污受贿,排挤他人,打击报复,胡作非为,甚至胆敢挑战朱元璋的权利,最终被朱元璋杀掉,此案受到株连的官员上万人全部被处死。胡惟庸案表面上看来,好像是朝廷惩处了一批以胡惟庸为代表的贪官污吏、违纪权臣,实际上是朱元璋巩固其皇权统治的一个阴谋,胡惟庸被杀后不久,朱元璋就废除了延续千年的丞相职位,这才是他的真正目的,尽管在以后的日子里,因为没有丞相,什么事都得自己亲手去做,但他毕竟是把皇权紧紧地抓在了自己手里。

第二个案子就是空印案。这实在是一个冤案,在当时影响极大。事情是这样的:每年年终,各地官府都要派人去户部对帐,就是核对当地财政计划的执行情况。因为路途遥远,古时交通不便,来来往往很费时间。有时因为账面出错,要拿回去修改,修改完后盖上大印,再返回户部继续核对,往复多次奔波,实在是很不方便。后来各地官府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去户部对帐的官员,随身携带几份提前盖过大印的空白文书,如果账面上出现了错误,随时在空白文书上修改,不用再来回奔波。就是这么一件事,最后让朱元璋知道了,非常气愤,并派人立即查处。其实这件事情,朝廷上下官员们人人都知道怎么回事,就是朱元璋一个人不知道,这也就是令他恼怒的原因之一。此时,官员们一个个噤若寒蝉,都在装作不知道,没有人胆敢站出来分辨。而敢于直言的平民郑士利,凭借着自己的勇气,直接上书朱元璋,道出了事情的真相。但是朱元璋不为所动,罚郑士利做苦力,仍然下令严查督办空印案。结果全国各省、府县官员多与空印案有关,主印官员全部杀掉,有史料记载此案杀掉官员上万人,当然也杀掉了好多清正廉明的好官。

第三个案子就是郭桓案。洪武十八年,某御史官员告发户部侍郎郭桓与北平布政司等官吏合谋贪污,巧立名目,私分地方钱粮赋税,共贪污2400万石粮食。数目之大,触目惊心。经查朝廷六部的大部分官员都是郭桓的同党,六部的官员除了尚书、侍郎外,所有的办事官员全部杀掉了,到后来,每部最多剩下三个官员,此案共杀掉三万余人。一时间,朝廷上下的官员一个个如惊弓之鸟,人人自危,担心脑袋朝不保夕。监察御史袁凯得罪了朱元璋,为了辞官躲避,不惜装疯卖傻,但朱元璋不相信,仍不放过他,还派人调查看他是不是真的疯掉了,可怜袁凯用铁链锁着脖子,趴在地上吃狗屎,才躲过了一劫。

第四个案子就是蓝玉案。明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决定再次出兵北伐,彻底消灭盘踞在大漠深处的北元。当他环顾四周发现,当年追随他南征北战的将军们一个个都撒手西寰,不是病死,就是被他处死,几乎没有可用之人。这时,一个年轻将领浮现在他的眼前,他就是蓝玉。他是开国著名将领常遇春的内弟,深得常遇春的器重,但一直未受到重用。而此时,他作为明朝最后一个名将统领大军北伐。果然,他不负众望,在扑鱼儿海战役中一举歼灭了北元王朝,为朱元璋去掉了一块心病。但他终究是一个不计后果的狂妄之徒,在班师途中,他干了两件蠢事:一是辱元妃并致其自杀,二是强行攻破明军把守的关口,居功自傲。朱元璋知道后十分愤怒,但因为其功劳大的缘故没有追究。这更助长了蓝玉的嚣张气焰,后来他竟然挑拨太子和燕王朱棣之间的关系,被朱元璋知道后以谋反罪处死,其同党一万五千人因受株连全被处死,自此,蓝玉一案几乎把洪武年间的功臣宿将一扫而空。

纵观朱元璋的一生,可以说是戎马生涯,充满杀戮的一生。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卓越超群,对于一个从来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小时候连书也念不起的穷苦家庭出身的人来说,已经是难能可贵了。虽然他的治国策略不乏荒诞怪异之处,但总体上来说,大明王朝比起腐朽没落的元朝来说,无论是社会政治,还是国家经济都进步了,这一点,毋庸置疑。朱元璋起家于农民起义军,但他不同于其他任何时期的农民起义军领袖,他最终夺取了政权,建立了新的王朝。而其他农民起义军领袖,比如黄巢,虽然攻占长安,把唐僖宗赶出了长安城,但他只知道恣意享受,不知道巩固政权,最终导致失败。还有李自成,攻占北京城后,只看到明崇祯帝吊死在景山上,却忽略了关外虎视眈眈的清兵,最后还是失败了。尽管后世对他的评价不好,因为他的大肆杀戮,但仍不失为一代枭雄而载入史册。历史客观地看待朱元璋,了解朱元璋,可以避免历史的重演,因为历史有时是惊人的相似。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大漠飞狐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九曲山庄点评:

作者对史料的把握比较到位,用语比较客观。

文章评论共[1]个
snile-评论

呵呵,好象漏了一段,是做明教教主的那段。(金前辈他老人家说的)   阁下对历史的研究让人赞叹,问好了!
  【大漠飞狐 回复】:朱元璋确实参加过明教,但没做过教主。金庸笔下的朱元璋是经过了艺术加工的。谢谢关注! [2007-12-22 9:47:49]at:2007年12月22日 凌晨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