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辛酸的感觉雪雨昭原

发表于-2007年12月26日 下午6:51评论-1条

曾经很多次地体会到辛酸的感觉,那是内心深处的一种酸痛,跟身体之痛有很大的不同,身体的酸痛只是暂时的,只要休息一下,很快就可以恢复,可是内心的酸痛让人更加难受,更加的刻骨铭心,有一种无法摆脱的难过和伤感。

今天写下这样的一个题目,是因为一部电影《一个都不能少》牵动了我内心深处的弦,使我想写下点东西。写字对我来说既是快乐的事,也是痛苦的事情,快乐是因为文字可以表达我的思想和观点,表现我和别人的生活和生存现状,痛苦是因为我写不好,写不出来东西,每每想写下点有水平的文字,可是每每都是淡而无味的东西。这种痛苦就像冯巩和郭冬临的相声《台上台下》里面的台词,郭冬临说冯巩唱歌就像北极熊吞了一个冰嘎嗒(此处的“嘎嗒”这个词不知道是不是这样写的,有可能是错的),吞也吞不下,咽也咽不下。我对于自己的生活感觉有点像这种味道,淡而无味,想不要这样的生活,可是没有能力改变什么,只是在人生的路途上漫漫前行而已。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也给了我这样的感觉,那种痛苦是沉甸甸的,无法摆脱,内心的酸楚也一直徘徊在心间。又是一部反映农村题材的电影,故事取源于真实的生活,写的是一些农村孩子的事情。农村虽然在中国的历史上延续着数千年的历史,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以农耕为主业,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延续着中国几千年历史传统的地方,却越来越贫穷,越来越多地被人们遗忘了,就像一个乞讨的孩子在深夜里蜷缩在寒冷的街角,有谁会注意到他的身影,有谁会想到他是否吃过了东西,又有谁知道他身上穿着的单薄衣衫是否可以抵御隆冬里天气的严寒。

如果做一个不太合适的比喻,那就是农村是城市的父母,城市只是农村的孩子。可是孩子长大了,却忘记了爹娘。孩子成才了,有出息了,飞走了,孩子有了自己新的生活,有了自己新的天地,孩子也有了爱人,有了新的家,又有了新的孩子,新的孩子生活在城市里,享受着很多的生活和教育,他们就更加不记得在农村里生活的祖辈们了。

农村穷,人穷了,自然就会从各个方面流露出一些俗气的习惯和动作,甚至有一些传统的上不了台面的思想,所以城市人在很多的时候会有些看不起农村人,自然地流露出一些厌恶之情,这在一定情况下也是可以理解的,很自然的事情,可是从道德和道义上却是不能原谅的。农村人在城市里确实是一些上不了台面的人,他们总是生活在一些相对比较偏僻的地方,生活在城市的某个角落,从事着一些体力活或者是简单的脑力活(这严格意义上来说称不上是脑力活,只是需要一些劳动技巧的体力活)。农民这个词不知道在外国代表着一种什么意义,但是在中国却的代表着一种低微的身份,是会被城市和社会瞧不起的,也意味着不管你走到哪里,不管你做什么都要低着头,要表现着一种符合自己身份的样子,这样才没有人计较你的不是,找你的麻烦,因为这样你才不会引起人们的注视,当别人看不到你的存在时,这样你就可以默默地在角落里做自己要做的事情,这样也是安全的。即使有很多从农村出来的商人,因为做生意发了财,使他们的地位改变了,成为了城市里的一分子,他们也不愿意提及自己曾经的农民身份,努力使自己摆脱农民这个表示身份的名词;他们不愿意再回去农村那种地方,甚至也看不起农村人,看不起自己家乡的人,看不起来城市里打工的其他农民。

其实在很多的时候,在很多的社会场合,人都是被贴上了标签的,城里人,农村人,富人,穷人,有地位的人,没有地位的人,不同的人有属于自己的不同的身份和地位,不同的人生活在不同层次,从事着不同层次的工作,进出不同层子的场所。说什么人人平等,说什么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那不是现实的情况。现实是一个穿着土气,农村打扮十足的人进入高档的酒店,一定会被保安请出来,至少会被特意监视,细致地防范着你的一举一动,担心你是否会有什么不利的企图;现实是农民在城市里从事着城市人需要他们干的那些脏活和臭活,当经过他们身边的时候会捂着鼻子快速跑过,还会抛下一句话,臭死人了;现实是农村人不管走到哪里,都会被人用一种有色眼光看待,不免会担心这些陌生的人会不会做出什么偷东西或者抢劫的事情,担心他们的财产会失去安全保障;现实是农村人即使进了城市,也是生活在城市边缘地带的人,他们无法把自己的生活和人生融于到城市的氛围里去。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反映的是农村的教育问题,一个村小学有二十多个学生,在同一个班,分别读不同的年级,学校只有一个老教师,高老师,高老师因为母亲得了很重的病,快不行了,他必须回去,需要走一个月,没有老师管理这些孩子们。村长找来了一个十三岁的女孩子,叫魏敏芝,小学毕业,因为家里母亲病重,急需用钱,村长答应让她带一个月的课,给她五十块钱,所以她来了,其实她自己都还是个孩子。需要说明的是五十块钱对于她家,对于那样穷的农村来说不少了,是一笔很珍贵的医药费。后来她班里有一个小男孩子叫张惠科,因为父亲死了,家穷,母亲又生了病,一直卧在床上,欠了几千块钱的外债,没有办法,辍学了,跟邻村的几个孩子一起去市里打临时工,挣钱还债。魏老师为了找他,去了城里,这里发生了很多让人心酸的事情。在高老师临走的时候,告诉魏老师,要看好班里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为了这个承诺,她很艰难地去了城里,经历了一段艰难的生活历程。

为了筹到去城里的路费,魏老师和全班的同学去砖厂搬砖,挣了十五块钱,一千块砖。他们以为车费是三块钱,就拿出了六块钱去小卖部里买了两罐可乐,全班的同学一人喝一口。可乐对于我们很多的人,不算什么稀罕的东西,可是对那些孩子和魏老师,却是很美的饮料,他们中的很多人从来都没有喝到过。她去车站买票,被告知没有三块钱的车票,去市里的车票是20·5元,来去三张车票,还需要52·5元钱,如果是搬砖挣钱的话,需要搬13万多块砖,那些孩子是绝不可能搬到这么多的砖的。有学生提议让老师去混车,没有办法,于是魏老师只有去混车,她趁人多拥挤的时候混上了车,可是在路上被发现了,被赶下了车,就这样她一直走着去市里。路上有几辆车过去了,她招手,没有人理她,眼看天就要黑了,这时候有一辆拉东西去市里的拖拉机,她被拖拉机师傅带上了,去了市里。

在一个不熟悉的城市里找一个孩子,有点大海捞针的感觉,可我们的小魏老师为了找到张惠科,为了让他回去上学。她想尽了很多的办法,也吃了很多的苦,受了很多的白眼和冷漠的对待。张惠科是在车站和一起来的那个女孩子走失的,她跟那个女孩先去了车站,通过广播找人,但是没有结果,因为张惠科和那个女孩分别的时间是在几天前,他早就离开了火车站。后来她买了纸和墨水,准备写寻人启事,但是在车站候车室里写寻人启事的时候,一个赶车的从农村来的打工者告诉她,她这样做根本就不会有太好的效果,只有去电视台才行,她没有钱坐公车,就走着路去,一边走一边向身旁的路人询问,去电视台怎么走。最后终于到了电视台,可是带给她的却是另一种境况,跟她热切的期盼形成一种鲜明的反差。

她进电视台的门口的时候,保安拦住了,问她干什么,她说要找人,保安告诉她找人到接待室,不能随便乱进。她在门口的地上坐了一会儿,去了接待室,接待室的那为“老女人”(我实在是讨厌这样的一个面孔,倒不是她长得难看,确实也长得不好看,更重要的是讨厌她一副盛气凌人的态度,似乎自己处在一个很有身份和地位的位置上,看魏老师就像看一个身份低微的人的样子,确实她身份卑微,可是至少应该有一个好一点的态度吧。因为这样的原因,请允许我对她不敬,称她为“老女人”)问她干什么,再次用一种盛气凌人的态度和言语告诉她,不能随便乱进。我不知道如果是一个穿着工整,看似有些身份的人走进这样的一个地方,保安是否会特意询问,老女人是否会用这样的语气。我想大概不会。

“老女人”问她的介绍信和证明材料,她说没有,老女人不让进。魏老师苦苦地请求,请求她问她进去,找找电视台的人,而且告诉她,她的学生丢了都已经两三天了,很着急。可是老女人却说,“丢两三天跟我有什么关系,你这孩子怎么说不清道不明呢?”最后她把魏老师推出了门去,叫她走,不要老站在她那屋里。最后从老女人的冷言冷语中,魏老师得知只有找台长才有办法通过电视台寻找张惠科。她往里走,想去找台长,但是却被保安拦了下来,“干什么的?……找人到接待室开条去,这地方不能随便进,听见没有?说你呢。”语气中透着不耐烦和霸道。魏老师又去找老女人,让她给保安说说,让她进去一下。老女人说,“我给你说,我给你说得着吗?让进不让进这是他的事,你什么手续都没有,我能给你说吗?一点阴阳都不分,快走。”老女人还说了其他一些阴阳怪气地话。魏老师想在接待室的门口等台长,可是老女人却赶她走,还说,“外头等去,大门外头等去,你爱等多长时间就等多长时间。你再不走,我叫保卫科的了。你在这里站着多影响我工作啊,我们这儿事多着呢,你看到没有,一天到晚接待多少来客,知道不知道你,一点也不懂事,这孩子,快走。”

魏老师来到了大门口等台长,见到一个人就问别人是不是台长,可是回答都是不是。魏老师一直等下去,但是没有等到台长,直到了夜晚。她肚子饿了,可是不敢买吃的东西,因为身上剩下的那点钱是回去的车费,是她和学生张惠科回去的车费。她一个人在街上溜达,来到一个卖夜宵的地方,看到有张桌子上有个碗里还剩下一点面,看了看四周,见没有人注意,就端起来吃了,她大概有一天多没有吃东西了,那点东西显然是吃不饱的,可是吃点东西总比饿肚子强。晚上她睡在电视台门外的街道边,靠着墙过了一夜。第二天,终于台长听说了她的事情,知道了她等台长等了一天一夜,台长从接待室老女人那里了解情况,并把那个老女人训斥了一顿,说她怎么能让一个孩子等一天一夜。老师说,她要等,我也没有办法,我又没有让她等,语气依然是那样的不讲理。老女人还在台长面前说,魏老师可能多少有点病(精神上的),被台长骂了,说看老女人才有病。老女人根本不觉得自己做错了,老说自己是按照规章制度办事的,态度也很不好。电视台确实有制度,可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制度也可以让位于特殊情况,让位于人情吧。我想只要是有点人情味的人,都不会这样让魏老师等那么长的时间。

台长接待了魏老师,魏老师上了电视台的一个节目,讲农村的教育问题。节目讲了张惠科的事情,也讲了魏老师找张惠科的事情。最后在电视台的帮助上,魏老师找到了张惠科,电视台的同志把他们送回了家里,也带去了社会好人人士捐助的文具和钱。张惠科来到城市里,也没有找到工作,只是被一个饭馆好心的阿姨收留,白天在她店里吃饭,帮助干点零活,晚上没有住的地方,他就去车站的候车室里睡觉。张惠科告诉记者,他要好好读书,上高中,等他长大了,挣了钱给魏老师买很多很多好的东西,因为魏老师很辛苦地去找他,他要报答她。记者问他,城里好不好,他说好。记者又问他,城里给他留下最深印象的东西是什么,他说是要饭,一辈子也忘不了。这就是一个孩子的辛酸,一段终身难忘的城市流浪生活,一段痛苦的辛酸经历。

有了粉笔,魏老师说每个人可以在黑板上写一个字,魏老师写了一个“天”字,学生分别写了一个字,这些字有“欢、水、土、科、国、你、学、家、华……”,这些字可能是他们最想写的或者最喜欢的字,字里必有一些深层的涵义,从这些字可以看出孩子内心的想法和心中的美好愿望。张惠科写的是“魏老师”,魏老师是他一生难忘的人,也是他一生所爱戴的人。

电影后面显示了一组数据,每年中国有100多万名儿童因为贫穷问题而辍学,经由善心人士的帮助,有15%的儿童得以回到学校继续读书。这些数字是让人心酸的,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帮助他们,帮助农村的孩子,使他们可以回到学校,回到属于他们的人生轨道上去,让他们得以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样他们才能走向人生新的征程,也才能走向社会新的目标,实现他们心中的美好愿望,完成属于他们自己的生命构建。(我想此处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中国在农村实行了不收学费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可是学生们还是面临着家庭贫困的经济问题。他们是不用交学费了,可是农村地区的教育设施不好,教育水平也不好,上学也需要买书,买学习用具,随着物价上涨,这些杂费也不是一笔小的数目了,农村贫困地区有很多的家庭还是无法承受这样的经济压力。)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雪雨昭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藤蔓居点评:

教育乃国人文明提高之根本,可现实却是那样的残酷。文分析透彻,思考深刻,但语言不太精炼,有点遗憾。

文章评论共[1]个
独听秋窗雨-评论

好就没有见你了 你好吗? 言语形象大使  我给你投了一票 加油哦at:2008年05月05日 凌晨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