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这个讲座之前我其实不知道是什么人来开讲的,学院通知我们的时候只是说有个“文化素质报告”。后来听说是杨叔子给我们作报告,我感觉这个名字好像听说过,但一时又想不起。于是不免要问,杨叔子何许人也?
通过主持人的介绍以及后来查的资料,原来,我有幸听到了一位“大师”级人物的演讲。“杨叔子,男,1933年9月生于江西省湖口县,中国共[chan*]党党员,中共十五大与十六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机械工程专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博士后流动站评议组成员,国家科技奖励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副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特邀理事,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北省科协副主[xi],湖北省高级专家协会会长。”
给我们作的讲座主题是“民族文化教育和自主创新道路”,当然,讲得相当的精彩,不时赢得阵阵掌声。不过,我今天不是做这个讲座的记录,这个自然有很多人来做,我只是想谈谈讲座过程中的几个片段。
在论及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的时候,杨院士举了几个例子来强调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其中一个例子说到伊拉克,其中说道“……美国想怎么整就怎么整”,场下同学哄堂大笑,持续时间还比较长。老师说当时我绝对没有笑,整个讲座对于我来说也不是有趣的,而是非常沉重的。我不知道大家大笑的时候有没有想到不足百年之前的中国和中国人民,那个时候也还不是西方列强、周边小国“想怎么整就怎么整”我们,想怎么蹂躏我们就怎么蹂躏我们。难道伊拉克对于我们只是一个笑话,我们对于这场战争难道仅仅就是个观众吗?且不说从人道人性的角度,就从自身来讲,即使是两个人打架,围观的人也要考虑是不是会不小心伤到自己。而我们好像连这种殃及池鱼的“担忧”都没有,只剩下对别人被“想怎么整就怎么整”的取笑。真的,我感觉我们失去了些什么!
后来,杨院士又讲到两个事情。其一是他1981年去美国,某美国学者对他说了一段话,大意是“中国的留学生abc很好,xyz很好,精通美元欧元,四书五经不知道”;其二是他说某个二本学校对自己学生做了个国学知识的问卷调查,结果一大半人不及格。问“《红楼梦》谁写的”,答“鲁迅”;问“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是哪四部”,答“其中一部是《谁是最可爱的人》”,……
听完了我自己是很愧疚的,作为中文专业研究生,四书五经没完整看过,只偶尔知道一点残章断句,如果要我连续完整的背诵10篇诗歌辞赋什么的,我想我是没有这个能力。而杨院士在讲到这两个事情的时候,同样“赢得”了同学们阵阵的掌声和笑声。我不知道是不是大家都是饱受国学熏陶的有识之士,都为上面学生的浅薄而笑。我觉得这些笑声听起来是那么刺耳,我觉得大家是不是更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我到底对中国文化了解多少。我敢肯定,现在很多同学说起英语比说国语流利,写起英语比用汉字流畅,说起欧美比中国熟悉。我们忘掉了什么,忘掉了根在哪里。就像杨院士说的,有技术没有文化不行,比如核技术,有文化的人用起来就是对人类有益的东西,要是恐怖分子用起来就是人类的灾难。即使是别人浅薄连常识都不知道,我们应该取笑吗?取笑一个无知的人,岂不正是证明了自己的无知和浅薄。
这里的文化,当然不是泰勒的著名定义“一团复合物,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他凡人类因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及习惯”,这里“文化”是狭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的一种能力,或者说是人文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杨院士开讲之前定义过“文化”,可是我没有记下,这里是我感受他的讲座而推之)。他从“知识、思维、方法、原则、精神”详细做了解释和探讨。
与其说这是一次知识的讲授,我更认为这是一次做学问做人的指导。我也觉得学知识容易,做一个人(真正意思上的人)难。这个讲座真的给了我很多的思考,我觉得不仅是我,所有的中国人都应该反思了。为什么韩国把原本中国的传统文化端午节啊什么的都申遗呢,难道我们仅仅因为韩国的这个行为而愤怒,而暴跳如雷的呵斥韩国人卑鄙吗?我们是不是更应该自我好好反思一下,中国人到底缺少了什么?
-全文完-
▷ 进入扶桑恋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