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有着双刃的蝴蝶江正川

发表于-2008年01月18日 晚上7:33评论-0条

天气阴冷。下午几个朋友小聚,煮壶咖啡闲聊。闲谈中从拆迁户与开发商的对峙谈到现在社会上富的越富,穷的越穷,两极分化趋于严重的现象,甚至担心会引发社会动荡。凡此等等,一下把个气氛都给凝固了。好在老张说了个笑话,把大家逗乐了好一阵。我也突然想起了个笑话,那还是前年在网上读到的。大意是:

在美国乡村住着一个老头,他有个和他在一起相依为命的儿子。有一天,他的老同学基辛格路过此地,前来拜访他。基辛格看到朋友的儿子已经长大成人,于是就对他说:“亲爱的朋友,我想把你的儿子带到城里去工作。”没想到这朋友连连摇头:“不行,绝对不行!”

基辛格笑了笑说:“如果我在城里给你的儿子找个对象,可以吗?”

他的朋友还是摇头:“不行!我从来不干涉我儿子的事。”

基辛格又说:“可这姑娘是罗斯切尔德伯爵的女儿(罗斯切尔德是欧洲最有名望的银行家)哦!”

老农说:“嗯,如果是这样的话……”

然后基辛格又找到罗斯切尔德伯爵说:“尊敬的伯爵先生,我为你女儿找了一个万里挑一的好丈夫。”

罗斯切尔德伯爵忙婉拒道:“可我女儿太年轻。”

基辛格说:“可这位年轻小伙子是世界银行的副行长。”

“嗯……如果是这样……”

又过了几天,基辛格又找到了世界银行总裁对他说:“尊敬的总裁先生,你应该马上任命一个副总裁!”

总裁先生摇着头说:“不可能。我这里有这么多副总裁,为什么还要任命一个副总裁呢,而且是必须马上?”

基辛格说:“如果你任命的这个副总裁是罗斯切尔德伯爵的女婿,可以吗?”

总裁先生当然同意:“嗯……如果是这样的话,我绝对欢迎!”

基辛格之所以能够让农夫的穷儿子摇身一变,成了金融寡头的乘龙快婿和世界银行的副行长,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充分利用了人们的一种心理:“宁可锦上添花,绝不雪中送炭”。对这种现象,西方心理学家有一种更为哲理化的定义——马太效应。就是由美国科学家罗伯特•莫顿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提出的,也就相似于物理学中的“蝴蝶效应”。原意是指社会的一种现象:即财富多的人势必拥有越来越多的财富,而财富少的势必拥有的越来越少。简言之,也就是赢家通吃!所以贫富差距的拉大是符合“马太效应”定律的。其实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的根本原因是富人已经拥有丰厚的物质基础,并产生了一种积累的优势。所谓资本越大,收益越高。即使收益率不高也能独占鳌头。因为大资金具有单位成本优势。比如有人拿10万做资本,倘若他的收益率是百分之一百的话,那他每年就能挣20万;如果他有钱的话,投入1000万,哪怕收益率低到百分之二十,他一年同样能挣20万。可你手里只有一万。即使你拼死拼活将收益率提高到了百分之三百,你一年也只能挣得三万。因此与穷人来比较的话,富人也就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所以富人理所当然越来越富。古人云:“多财善贾,长袖善舞。”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马太效应并不只存在于经济领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是符合马太效应这个规律的。

而这马太效应却是缘自圣经福音中的一则寓言。我把它摘录了下来:

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他们:“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了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便奖励了他5座城邑。第三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巾里存着,我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那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并且说:“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就是马太福音里的故事。它的寓意就是贫者越贫,富者越富。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那些社会“资本”大一些的媒体,比如中央电视台。每年广告收益几十个亿,天知道还有多少削尖脑袋想挤都挤不进去的商家企业在门口揣着红包排长队!而那些 “资本”紧张的地方台,想必能拉个几十万就会乐的屁颠颠的忘乎所以。所以我们常看到的所谓强强联手,也都是为了整合资源,创造规模效应。道理很简单: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只有第一,没有第二。

同样:如果问你谁是篮球世界的骄傲,毫无疑问你会说是公牛队的乔丹。而其队友的收入与他相比竟然相差几十倍,但你可曾想过:难道他们与他的竞技技能也相差几十倍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你大概会为此感到沮丧吧?然而这却是残酷的现实。

所以:我们既然对生活抱有希望,一心想成就一番事业,那就不能停留在抱怨上,而是应该直面“赢家通吃”这一现实!因为生活通常并不总是遵从公平原则的。其实“马太效应”也好,“蝴蝶效应”也罢,它都是把双刃剑。同任何定律一样,都有其积极和消极的一面。当然:“马太效应”所具有的倍增效应能使成功者更成功。因为你越成功就越自信,越自信,就必然越能成功。与此相反,失败容易使人灰心,而越灰心,成功也就必然越远离自己。同样:成功者面对接连不断的桂冠和赞扬居功自傲,结果摔了个大跟斗。且不说被人耻笑和非难了,从此就再也无人问津。同样也会被所谓的“马太效应”所纠缠,因此而一蹶不振。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教育家说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是什么?是鼓励。譬如:我现在带的美术班里有个中学生许诗文。才来的时候,尽管他曾学过两年绘画,但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规范训练,可以说一切都得从零开始。但是他信笔涂鸦的作品却能受到我的赞赏。因此学习起来特别认真努力。开始布置静物写生作业时,规定是每周每组静物两个角度两幅作品。可他每次都完成四至五幅甚至更多。自然他受到的鼓励和表扬就更多了,还往往以他的作品示范。结果可想而知,其进步突飞猛进。一年就完成了静物写生的课程而进人肖像素描的学习。这就是“马太效应”。因为他的“资本”积累比其他同学多而快。成功也就成了他取得更大的成功之母。

反之,一个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要求甚高,但经常拿他与朋友的孩子做比较。比如:你看看人家,总分600多,你呢?你怎么这么不争气?你怎么这么苯?还常常到学校跟老师诉苦。使得同学们都对他侧目且疏远,老师看他也总是不那么顺眼。一旦他做错事情总会横加指责,下课后也会将他留下来扫地。随着父母老师及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和压力,“马太效应”就开始起作用了!无论他再怎么努力,在老师的眼中至多算是有点进步,各种奖励与荣誉称号自然同他无缘。而好学生就不同了,即使有点差错,老师也能理解原谅,或者干脆视而不见。而且总是能拥有更多的荣誉与表扬。而作为差生的他,久而久之,自信心荡然无存,以至抱着破罐破摔的心态,在退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被家长和老师看作不可救药了。所以:同样在一个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差别会越来越大。你看:成功的更成功,失败的更失败,这岂不也是“马太效应”?固然这不是体现在经济效率上,但却体现在了素质效率上。

马太效应在物理学中又称“蝴蝶效应”,讲的就是刚开始的一点点小小差别,随着外界的不断影响,将会导致结果的巨大差别。所谓人一出生,他的命运就注定了,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有一定道理的。

有点郁闷吧?可至少在目前,或者说可预见的将来,“马太效应”在我们这社会的现实中,是不能避免的。由于优势者掌握着更多的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知识),而资源的分配必然将进一步向优势一方倾斜,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状况。既然这个定理能够经受时间的洗礼而依然存在,就必然有其存在的理由。况且从达尔文优胜劣汰的观点来看,这也是合理的。

因此:虽然我们也许可以做个赢家,但只有先争取做赢家才会有更多的机会去赢。别忘了!这个社会就是赢家通吃的社会!而且我们还得明白:社会公平只是个理想,尽管国家会采取相应的措施,会作不懈的努力,但也不是立马能见成效的。而当今成为主导型的“马太效应”即使是暂时现象,可历史的“暂时”却不是只指十年八年……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江正川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悲秋道人点评:

文章内容丰富,说理充分,说服力强,有很强的可读性,特别喜欢,荐之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