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末,日本媒体在民间做了有关“是否支持日本成为新的世界金融中心”的调查,可令人下巴脱臼的是,大部分受访者都反对这个想法。日本十几年来流传着一种观念:金融是肮脏的字眼。
计划因此废置了。
剑指东方
日本二战之后借用美国贷款,凭自身“出口第一”的原则发展制造业,作为亚洲二战后第一批也是这批中的先锋起飞的经济体,无论在出口品质量和财富积累的规模和速度,都到了另拥有既得利益的金融强权寝食难安的程度。克林顿时代的萨默斯就此评论:“一个以日本为顶峰的亚洲经济区造成了大多数美国人的恐惧,他们认为日本对美国所构成的威胁甚至超过了苏联。”
日本战后以模仿西方产品设计起家,然后迅速降低生产成本,最后反过来占领欧美市场,80年代以来电子工业又突飞猛进,成为时代先驱。而美英80年代的高利率政策虽然挽救了美元的信心,套住了负债累累的拉美、非发展中国家,但也严重杀伤了美国的出口工业实力,日本出口业趁机大举占领市场。
美国出手了。
1985年美英日德法五国财政部长在纽约宾馆签署著名的“广场协议”,让美元兑其他货币“有控制地贬值”,与此同时日本银行在美财长贝克压力下同意日元升值,日元兑美元就就250:1升值到149:1。1987年10月纽约股市在大规模的做空股指期贷下崩盘,贝克继续向日本施压,要求日行调低日元利率,中曾根首相低头了,日元跌到仅有2·5%。在日元升值和利率下降两相刺激下,金融系统出现流动性泛滥,一个巨大的泡沫开始成型,由于日元升值打击出口制造业,很多生产商为弥补亏空开始借贷投资股票债券房产以弥补缺口,低息贷款又提供了天然的条件。大量资本的涌入,使股票年增长率高达40%,房地产高达90%之多,这种增长对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不可想象的:金融系统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
这时,对日经指数的“股指期货”横空出世了,当美国的投资银行大举携“股指期货”突击深入日本寻找对家时,日本的保险公司对此产生了兴趣。1987全世界股市风暴中日经指数岿然屹立不倒,1988、1989也是这样,在日本渐渐产生了日经不可受挫的神话,而“股指认沽期权”正是赌日经的消极走向,保险公司欣然接受了这些产品,指数下跌,投资银行赚钱,否则相反。
1989年12月29日日经冲到了38915的巅峰,大规模做空的股指期货终于发威,日经指数顿挫,指数的对家保险公司输了。他们由于是重要的投资者,其亏损马上波及至投资对象,波及至制造业和银行业,日经土崩瓦解了,连锁反应导致股市暴跌了70%,从此日本陷入了长达十几年的衰退,房地产连续14年下跌。日本的制造业本来可以在火爆的股票市场以极低的成本筹集资金,而这一切随着日经崩盘灰飞烟灭了。
2007年媒体于民间做调查,人们最终否认了日本成为金融中心的必要,经历了大危机后日本人更加相信诚实生产累积财富的正确性。
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在美元贬值和金融市场开放的两相刺激下,中国股市暴涨,cpi指数超过4%,而欧美发言人最多的议题则是:人民币升值。
2006年保尔森由于发表论文叙述了自己对于中国金融政策的主张,就神秘地被政府网罗为财政部长,并于同年访华,“祝中国成功”。
欲望的盛宴
美国次贷危机最初源于次级抵押贷款的无节制和监控的发放,次级抵押贷款是指银行对信用额度不高,财产收入没有一般借款的中产者稳定的购房借款者提供的高利率贷款,利率高的理由正是其信用额度及财产情况,但银行们借钱出去也不能完全倒贴,当借款者还不起贷款时,可以将手中的房产押给银行,而由于美国楼市一直在涨,此行完全可以给银行带来利润。于是银行竞相收入这些债券,并注入市场。
真是可笑了。
美国早早地推广了20年、30年的房产贷款,开始试点45年贷款甚至“终身贷款”,如此疯狂地发放信贷,又把目光转移向了财产收入并不稳定的借款者,这些人多为移民。由此,出现了一股更大的货币涌动浪潮,在“透支未来”的“无限光耀”下,美国似乎永远繁荣昌盛着。
然而欲望的盛宴终究不过是人们对未来预期和良心的欺骗,虚拟不诚实的财富积累也终将遭遇报复。2006年美国房地产市场“脱缰”走低,借款者手中的房产价格根本抵押不了贷款量。第二,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模式是最初几年按照最初借款时的固定利率还款(无首付金),之后按照浮动利率还款,而05-06年美联储17次加息加重了还款负担(加息又与房市走低存在联系)。各个开办了次贷业务的银行损失惨重,花旗银行更是开出了99亿美元的亏损报告,大量金融机构破产,美国经济出现信任危机,经济体中的贷款大幅减少,舆论界也出现了对美国经济增长的悲观预期。
2007-2008:云涌中国
腾讯网今年初有则新闻,老徒看了,是采访中国炒股第一人“杨百万”的事儿,当记者询问奥运会是否为炒股者契机时,“杨百万”不屑地说“不要只拿奥运会说事儿”,成为股市大好预期不下的一则逆风宣言。
这倒不妨看作一个信号弹。
美联储今年初宣布了下调基准利率0·75%的决定,要挽救美国市场的信任危机,随即又向经济体紧急注入了3000亿美元的资金“救火”。
这件事事里事外透露着蹊跷。
货币供应不足?不可能!大量的次贷早就发放出去了,大量的长期贷款早就发放出去了,2004年美联储甚至叫停了m3广义货币统计报告。原因是2001“9·11”后格林斯潘不顾后果地为挽救世界股票市场下调利率至1%,造成全世界美元泛滥成灾,美元的拥有者最终看到了美元不过是个印着绿色纹络的废纸,转头扑向了黄金、石油或房地产,引起世界范围的通货膨胀,后来又推出了次级抵押贷款这种崭新的“高级产品”,流动性不足绝没有货币不足的份儿。那些多余的货币因为信任危机都存在银行里,银行互相因为信任危机调高了拆借利率,确乎导致金融系统流动性不足。不过一经3000亿美元和低利率的刺激,这些沉睡的虎狮将以下山咆哮不可抵挡之势掀起一股美元再次泛滥的狂潮。因此中国金融系统中的外资将继续膨胀,中国股市还会暴涨,大量的美元将无情地推高上证深指指数,而美元的贬值打击中国出口制造业也将造成类似于日本当年的内部自发流动性泛滥,而不同于日本的是,中国完全没有日本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时的经济、金融实力!中国有8亿储蓄观念保守的农民和中下收入阶级,通货膨胀无疑会剥夺他们辛苦积累的财富!更甚者还可能引发社会动荡,这些已经在07年得到了例证:货币在“脱缰”。
07年12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了上调准备金率至14·5%的决定,而与美联储的刺激性政策截然相反,这也是准备金率的历史最高值,时间被定格在12月25日:上调准备金率的“黑色圣诞”,07岁末的“死亡证券日”。在大街小巷洋溢着洋节气氛中,在天主和亚当夏娃诡异的欢笑中,股指顿挫,未能守住10月突破的5000大关。
这并非治本之策。
事实上人民银行的选择有两种。第一种就是上调准备金率,但是上调国有银行准备金率无疑是牺牲了大型国有企业的融资以平衡过多的外资泡沫,虽然可以稳定“高烧”的股市,但事实上减少了国家可调控资产在经济体中所占比重,深层次反而增加了外资撤资“剪中国的羊毛”的风险,而当前美联储刺激经济的政策一旦奏效,世界范围的通货膨胀将无情地推高中国股指。泡沫将更加庞大,人民银行会不得不将准备金率调到20%、30%甚至50%的荒谬程度以压制股市和通货膨胀。第二种方法则是政府出手,直接干预事情的“根本”:境外资本。通过指定法令对境外资本进行合理限制,防止其推高股指致使“升温高烧”,但人民银行并没有行此策。
为什么呢?笔者以为是,“道德风险”。
最大的原因或许就是,这种方法有悖于wto的开放精神,可能导致国际舆论的指责。
然而美国却可以签署限制外资银行在其境内活动的《巴塞尔协议》!他们总能站在制高点!
看来中国在金融战场受制于人的真正原因已经浮出水面了。
几个没有解决的问题
一·美国人为什么不为美元贬值犯急?
1971年布雷顿体系解体,“美元兑换系统”随之瓦解,脱离了黄金支撑的美元遭遇了世界范围的信任危机,如果不找到一个新的支撑,美元就将失去其世界储备货币的地位。
为了缩小政府开支以减少部分导致美元继续贬值的流动性,美国于越南撤兵。
但不久美国通过支援沙特,分化欧佩克组织,促成了石油美元大政方针,这里面规定:国际石油交易只以美元为基础货币。
从此,世界经济又离不开美元了,每一次国际原油飙价,都是美元储备货币地位的再一次巩固。
07年伊朗单方宣布同意石油与日元、欧元兑换,美日邦交随即陷入低谷,美国惮着欧元强势暂不吭声,但对日元却不屑一责,福田康夫访美期间,只受到了布什1小时的接待,而萨克齐为8小时,默克尔为9小时。
日报随即慨叹日本受到了“冷遇”,他们或许不知道,关于伊朗问题,日本已经走入了美国的敏感地带。
而与此同时,随着美元贬值,中国高达1·5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也遭受着贬值的恶梦。
二·谁在翻云覆雨?
07年于大陆出版的《货币战争》坚称,200年来一直存在着一个操纵整个世界的金融帝国:罗斯柴尔德家族。其资产可能已达到高出比尔盖茨数个计量级的数十万亿美元,才是真正的世界首富。这个家族就是攻击中国、攻击日本、建立美联储、1929危机、1973危机、1998危机甚至一战二战的幕后主使,无疑有小说幻想之嫌。事实上罗斯柴尔德如今只不过是个“没落贵族”,其近代传人于80年代法国银行国有化时眼见家族资产烟消云散,携100万美元愤而出走重整旗鼓,完全没有200年前呼风唤雨的能力。但冥冥之中是否确实有一股力量在颠覆世界经济呢?老徒以为确实有,斯蒂格里茨以其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身份,在清华大学发表演讲时曾警惕中国人要谨防少数“利益集团”的破坏,但在利益集团究竟何处何人还是三缄其口。事实上,这个大胡子老兄在2001年因为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言辞激烈已经被炒了鱿鱼,从此游走各国,发表言论,“利益集团”是否已经拥有控制国际金融大局的能力在这里已经又清晰又模糊了,但老徒想,若真要追本溯源,按两种态度,“利益集团”应该是两类。
第一,积极态度。所谓的“利益集团”就是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国际游资,这些以基金、投资公司等各种方式具备合法地位的资金的肆意游动造成了国际金融局势的不稳定。
第二,消极态度。所谓的“利益集团”就是操纵着美国经济命脉,于19世界末20世纪初崛起的摩根家族、洛克菲勒家族、杜邦家族等以及后来兴起的花旗银行、军工企业联合建立的“美国财团”,亦即攻击日本金融、攻击中国金融、操纵石油美元大政方针、掀起金融风暴的幕后黑手。
自古以来不大金融的咱们中国人,大多希望“利益集团”只是前者,事实也很可能就是,这样,我们才生活在一个不会为少数人玩弄于股掌的“诚实的世界”。
(全文毕,学生累了,休息休息。是为《2006年年关中国人要记住的5件事儿》续文,以展望2008年的世界风云局势,蓝天的各位老师也可以从本文看的学生一年来进步或退步的状况,若有心——就评论一下好了,这是他人对学生成长的认证,是私人帮助,学生——万分感激。)
附 :中国未来的寓言
居民马哈蒂尔找到小区片警格林斯潘报案,说家里东西被偷了,小偷可能是惯犯索罗斯。
片警格林斯潘嘿嘿一笑,说:“也不能全怪小偷嘛,应该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谁让你们家的锁好撬呢?”
居民马哈蒂尔不满地说:“那小偷怎么不去偷中国和印度呢?”
片警格林斯潘叹了一口气,说:“中国和印度的院墙太高了,索罗斯爬进爬出的不方便,要是再摔下来出了人命,不还是我的事吗?”
小偷索罗斯在旁边听了之后,冷笑一声:“在他们的院墙上掏几个洞不就解决问题了吗?”
片警格林斯潘赶紧看看四周,小声说:“已经派保尔森去中国了,听说2006年底就可以挖开几个大窟窿。”
小偷索罗斯听了大喜,拿出手机就开始给同伴们发短信,“人傻,钱多,速去中国。”
编辑版发表于http://www·ltzw·com/zuowen/person/24001-27000/25126/63614·htm
-全文完-
▷ 进入徒奔波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