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爆竹声声贺新春江正川

发表于-2008年02月05日 下午5:09评论-0条

砰……啪啪……

才进腊月,晚上就听得外面的鞭炮声时时响起。如今眼看春节就到了,这年味儿也就一天赶一天地浓了起来。除夕在即,当然又是燃放鞭炮的高[chao]啦!为此我是早就备好了五盘大红袍的。因为从除夕年夜饭开饭前那挂开始,午夜交子炮、初一早上开门炮和初三晚上那都是非放不可的。接下来就是正月十五又一个高[chao]!这是惯例。尤其是大年三十晚上,没开席,这外面就已经闹腾了。还没到午夜时刻,就听得窗外那心急的头炮已经鸣放,一刹那,楼内灯火通明,庭前火花飞溅!社区内外那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压根儿就没什么此起彼伏的说法,犹如万炮齐鸣,瞬间狼烟动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chao],继而彻夜不停……

早上去买鲜花路过女人街。只见那拐角的小广场边上一溜五六个卖爆竹的临时摊位。呵!我还真没仔细瞧过呢!竟然又增加了这么多的花式品种让人目不暇接。毕竟时代不同了,如今什么东西都如同女子的时装般说落伍就落伍,层出不穷的烟花爆竹,看了都让人心动。要说这分心动也是大可值得回忆的。过去,一提到“过年”,我们脑海中最鲜明、最直接地联想到的,就是大年夜街头巷尾爆竹的轰鸣和漫天雪花一般纷纷扬扬的爆竹屑。再就是骤然照亮黝黑夜空的那璀璨夺的烟花闪亮和弥漫在屋宇之间久久不会散去的、浓烈刺鼻的硝烟。可以说:只有爆竹,才是真实地拽住了这显得既古老又年轻的大好时光……

唐代称爆竹为“爆竿”。《早春诗》中就有“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的句子。但尽管唐代已经有了比较原始的火药配方,但直到北宋,爆竹仍旧是以火烧竹子为主。苏辙诗中的“爆竹鸣磔磔”,这象声词“磔磔”就如同竹子的爆裂声。但同南宋以后“爆竹声震如雷”比较的话,可谓大相径庭。记得清代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一书形容"除夕之次,子夜相交,门外宝炬争辉,玉珂竞响.而爆竹如击浪轰雷,遍乎朝野,"的记载。可见到了清代,春节燃放炮竹之习俗已经是朝野同欢,盛况空前!然而即便从南宋开始算起,燃放爆竹也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

可那年去厦门儿子那过春节,尽管处处张灯结彩,商业大街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却压根没听得一声劈啪声,倒是鼓浪屿上无时不刻处处可闻的乐曲悠扬给节日凭添了一番浪漫的情调。但那不是热闹,岂不知春节就是图个热闹,图个喜庆!很难想象过年听不到爆竹声,看不见爆竹屑,闻不到硝烟味儿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境。所以这几年各地相继对节日燃放鞭炮开禁之举深受老百姓欢迎。难怪去年福州鞭炮开禁,我的一个学生竟然特地为此打电话给我报喜呢!如今据说广州、珠海等地有烟花节。从电视上看,那可真是繁花似锦,争研斗丽!不过现在民间施放焰火的也越来越多了。就近说,在三叠园和渝洲大桥的小广场上,每逢中秋、端午,尤其是是元旦春节期间,就有人成堆地在那燃放烟花。我甚至见到个中年小老板,一个人开了辆皮卡小车,装了一车厢的烟花搁在那燃放了半宿。当时我并不怎么在意他放的是些什么,而是带着惊讶和疑惑望着那忙碌着的身影。其实:无论他是怎么想的,至少:他是在释放心情……

啾……啾啾……啪啦啦……砰、嘭!

又一阵爆竹的劈啪声传来,就像孩子们幼时的游戏是他们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一样,一切又都浮在了眼前。

那年头男孩子对于有没有新衣服穿不是很看重的,但一见到那五光十色的爆竹却是兴奋得眼睛发亮。只要听到这爆竹一响,再听话的孩子也把大人的吆喝当作耳边风,撒丫子就直奔向那人堆里去。而卖爆竹的同现在也差不多,都不用带吆喝的。就见那小贩手中的竹竿一扬:“闪开!闪开!”,就把沉甸甸的挂鞭挑上了半空。跟着就是噼里啪啦一阵响,哄的一声就被孩子们围住了!摊主接着就满面春风地笑着招呼起买主来。紧接着街对面又一阵噼里啪啦,就又被一群孩子围了起来,买的、卖的简直都忙的不亦乐乎。

当然:鞭炮和小烟花是最便宜的,孩子们拥有的也最多。什么地老鼠、小九龙,掼炮、拉炮,满天星、夜明珠,都只几分钱一个。而顽童放鞭炮又有着许多花样:比如捏着它的下端,点燃后歪着脑袋看着它嘘嘘地冒着青烟,或由它串上树梢楼顶,或干脆让它在手上炸。手指头虽会被震的生痛发麻,甚至还会被火药熏黄一点,却是换来一脸的神气;或者放在罐头盒里点燃,随着砰的一声闷响,飞起老高的罐头盒把路人吓一跳!而那帮顽童自是乐得不行。最有趣的是两分钱一个的月炮,别看个头小,但玩起来一点不比高升、两踢脚差。大家合伙用挂鞭上的长引线夹在一二十个月炮的引线里串起来插在沙堆里或夹在树桠间,点着后只见啾、啾地连续发射上半空,那就象连发的信号弹一样颇为壮观(要知道当年开国大典中施放的焰火就是用信号枪发射的各式信号弹哦!)。但当真要看焰火的话,那只有等国庆节了。因为那年头老百姓买得起焰火的实在罕见,所以国庆节那天人民广场施放烟花总是人们翘首期待的。那一晚可当真百花争艳!可记忆中最真切的却是那烟花会组成各式字样,在硝烟弥漫的夜空中徐徐散开又徐徐消失。可惜的是58年后再没见到过,据说那老师傅在政治运动中挨斗后上了吊,就此失传了……

虽说当年除了辞旧迎新的春节外,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诸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婚嫁、建房、开业等,人们都会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可到了那个时兴过“革命化”春节的“文革”年代,在曾经为欢庆“爆竹声声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而响了一千多年除夕的爆竹之后却就此消失了!因为它属于“四旧”,所以就是有钱想买也难买到的。可如今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以及浙江温州等地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

在爆竹声声一岁除,新岁旧岁两相晤这阖家团圆的日子里,我最喜欢听的就是这爆竹声!喜欢那被漫天的爆竹烟火映照得如同白昼的夜空;喜欢赤橙黄绿青蓝紫那一瞬间的绚丽;喜欢那从爆竹的火药味儿弥散开来的过年的味儿。因为这里面还蕴涵着某种中国人的民俗宗教信息,体现了人们对天空及土地,对过去和未来的祝福。当我嗅着那带着爆竹纸屑从窗缝钻进来的浓烟,欣赏着呼啸而窜直冲云霄的礼花,如流星般,霎那却永恒的那番美丽时,就犹如远去的那个跟同伴们玩爆竹时最开心、最欢乐的年代又来临了!彷佛一切的美好愿望都会随着那爆竹升到天空!为之兴奋不已。因为只有当双脚踩着满地像积雪般的鞭炮屑,鼻子里嗅着空气中四处弥漫的火药味,这才算是真正过节,这才更象是我们中国人的节日!而不是那种只知道在圣诞节站大街上拿着充气的榔头逢人便敲,戴着小红帽光知道啃肯德鸡最时髦的小孩所能理解的。因为:这就叫传统!

啾……啾啾……啪……啾……

砰!嘭……啪啦啦……

真是爆竹声声贺新春!百花争艳迎新年!尽管日月更替、时代变迁,但尤其在这战胜暴风雪所造成的灾害的日子里,在这最具象征性的,全世界华人为之欢庆释怀的日子里,燃放爆竹的习俗更是充分体现了国人一种豁达开朗,蔑视那曾有的阴影和所经受的挫折,寄希望于明天的勇敢乐观精神!因此:这轰鸣的爆竹声和美丽的烟花,伴着这漫天飞雪中的声声祝福,将是永远留在我们记忆中最深处的印记。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江正川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悲秋道人点评:

这轰鸣的爆竹声和美丽的烟花,伴着这漫天飞雪中的声声祝福,将是永远留在我们记忆中最深处的印记。
很具新年喜庆气氛,欣赏!

曲子和子点评:

一种是传统,一种是新鲜的科技。我们丢不掉传统。不是想丢就丢。小时候的欢乐就是过年,过年是我们的传统。这轰鸣的爆竹声和美丽的烟花,伴着这漫天飞雪中的声声祝福,将是永远留在我们记忆中最深处的印记。
凡是存在就有存在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