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小放牛金矿

发表于-2008年02月19日 晚上7:43评论-1条

《小放牛》是一首欢快的乡土民歌小调。我曾想研究探讨它的起源,由于手头资料不足进展不畅,它是不是就是苏北白马湖的籍贯也叫人说不清。因为,白马湖边没有可供牛羊成群马儿欢的游牧场,也没有以养牛羊为生的牧民。这里早年在农耕时代牛是耕田拉水车的主要劳力牲畜,但这里牛的总数不多,因为牛的喂口太大,一般人家养不起牛。所以放牛不是成群的,多是三三两两的牧童骑在水牛背上散放,早晨,牛儿在村野路边啃吃着带露水的青草,有滋有味,慢悠悠地边吃边踱步,好像一位稳沉的长者低头沉思、闲庭信步,乐哉悠哉。

我曾想这首民歌为什么起名叫“小放牛”一定有他的道理,题意是小孩子放牛,还是小规模放牛,或者借指放牛的小孩,叫人不得其解。有朋友劝我不要小题大做考虑那么多,其实有些事情是不需要寻根究底,还是糊涂一点为好,如果一味地追牛角尖,反而难得真谛,找不到新感觉,就会陷入迷魂阵,走进死胡同,叫你眼前一片雾茫茫。再说这也并不是研究民歌的主要课题。

我童年时代就学会唱《小放牛》了,那时学校的音乐老师李维儒是很有名气的乡土民歌手,音乐课是他教我们学唱乡土民歌的。学校每逢节日或校庆搞文艺汇演,他帮助我们排演了一个节目叫“公社一片新面貌”就是用的“小放牛”这个曲调。“小放牛”原始曲目是以男女对唱对答的一种演唱形式,早年在我们家乡很是流行,近似于“双推磨”、“打猪草”、“夫妻观灯”等类。一人出叫头、摆弯子,以故作不懂去向对方发问。多是什么人怎样怎样,什么事情怎样怎样,也就是前者提出谜面,后者答出谜底。歌词多是选用一些乡土的生活常识和自然现象,有的是道一道乡野风物,很具有知识性、趣味性,表演的男女多是腰间扎着一根长彩绸,两手各捏住绸子的两头边唱边舞,讲究一点每人涂个嘴巴子,化个娃娃脸妆,加个头巾之类的装饰,在很小的地方就能演起来,有点象东北的二人转。令观众很容易接受这种渲染。李老师就是根据这个曲调的要求填词指导我们排演的。

我记得当年我们同学演的《小放牛》,男的猜,女的答。两人舞着红绸子,活跃地跳着四方步,演得珠联璧合,那是在歌颂当年的政治产物人民公社,是一种纯歌功颂德的夸耀。又象那时流行的西藏民歌“逛新城”,喜气洋洋,热热闹闹。那灵活而又动感的表演似乎离开了牛背,采用舞台手段来调度,演员进入角色,那种高于生活原型,也做一些放牛生活的模拟动作,不过它还是应该叫“小放牛”。

近几年,为了补充多年来民歌资料的不足,我又一次来了个拉网式民歌大普查。这一次却收到了“小放牛”的早年传统原生态民歌词,都是高龄老人演唱的。歌词开头两段是这样的:“什么人放牛胆子大,一帮顽童在山里把牛吃了,牛尾巴藏在山洞里,气得老财打哈哈啦哈依呀嘿。”、“朱洪武放牛胆子大,一帮顽童把牛吃了,推说老牛跑进山洞里,气得老财打哈哈啦哈依呀嘿”。后面几段歌词中每两段表现一个历史名人,还提到岳飞、韩信、刘玄德、关云长,都是这些人早年孩童时代放牛的故事,很有情趣,值得玩味。这些历史传说人物史书资料中有,传说地域也很广,歌词的内容早已跳出白马湖的圈子,所以不能说它是单一的白马湖籍贯的民歌也,但歌手们用这里的乡音俚语一唱,还倒很有一些白马湖民歌的风味特色呢。

这种历史名人小放牛,可见当年创作者的构思绝妙,意思是别要小看一个人小时候出身家境贫寒卑贱,是个撒野的放牛娃。而只要机遇一到,时来运转,将来他照样出道出名,大放祥光。历史是厚重的也是公平的,它有时候会把恩惠赏赐给穷人,把阳光赏赐给有求于社会的穷人,说得那么冠冕堂皇。他并没有牺牲自己的实际行动。其实不然,俗说人穷志不短,贫寒是奋斗的基础。越是在无助的情况下才越看出坚强。所以,落泊的穷人从艰苦走向辉煌是不足为怪的。

记得小时候,我也曾经和一帮小友骑在牛背上相互戏耍,在河边、湖岸、村野、草丛留下多少流蜜的故事,留下多少珍珠般的记忆。都曾雄心勃勃,心高奢望。然而,我们却一个也没有成为名人,所以,我现在却有体会,之所以叫“小放牛”小调,可能就是讲述一些历史名人小放牛的故事,鼓励小孩子要立大志。故称”小放牛”吧·

本文已被编辑[汪洋里的小舟]于2008-2-19 23:06:03修改过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金矿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汪洋里的小舟点评:

读后为《小放牛》这种乡土小调叫好,的确乡土意味浓。可于山野唱,可于舞台演,内容丰富,灵活多变。文章前后写的好,中间有欠精炼,个别地方表述有点模糊。佩服作者对民歌的收集和挖掘之心。结构还算紧凑,故荐了。

文章评论共[1]个
汪洋里的小舟-评论

男的猜,女的答。猜和答似乎同义,可改为“男问女答”?与作者商榷。问好!at:2008年02月19日 晚上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