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这个春节过得还好吗?清凉江

发表于-2008年02月22日 下午4:43评论-0条

原本近日想抓紧时间学习中文的书籍,在4月底进行考试,但是接到朋友的电话导致我的心情很难修复,所以在年后的今天,通过我的整理,记录了朋友这段时间的种种事情。以下都是用第一人称“我”。

2月5日到2月11日开始了7天的春节假期。2月4日晚上孩子的爸爸也从石赶了回来,换下衣服之后,他就过来说:“明天你把钱给姑姑汇款过去,你就不要去了”,听到这话我有些着急,这不是钱的问题,而且姑姑并不缺少我的微薄之力,她所需要的是我--做侄女感恩的心,也许这会成为我和姑姑的最后一面,我不能不去。因为这件事我们俩差点是面红耳赤。

2月5日清晨7:00我坐上了去泊头辗转到衡水的车,由于姑姑是肺癌晚期,现在靠液体维持,家人对她隐瞒了病情,迫不及待的我在腊月29前去探望,在车上娘告诉我:看见之后,不要哭,我点头答应。

那些我曾经经过的路,已经变得陌生,它们已经被村上的地挤得越来越窄,一些小树苗已经长成参天大树,委垂着向外扩展,地上撒满了烧焦的树叶,偶见的鸟巢在半空中悬挂着,眼前除了空旷、凄凉,什么都没有。后车轮卷起的尘土满满的盖住了后车窗,土路崎岖、几经颠簸,在10:45分时到了姑姑家,喊道:“姑”的那一刹那,哭诉的心提到了嗓子眼里,我想问问姑姑哪里痛,我想告诉姑姑:我带去了好吃,我想让姑姑忘掉痛苦,我还想告诉姑姑:我的生活和工作,以至于我的幸福和痛苦,这些是我提前预测的,但是现状不是如此,我的话很少,更不知该说写什么?

姑姑坐在炕上,等待着在一旁准备液体的医生,姑姑说:晚上经常的折腾,喘不开气,早晨只喝了一碗玉米粥。在姑姑的眼神中,我看到了惊恐不安,读懂了叫天天不灵,喊地底不应的百感交集,却也粟手无策。临走的时候我和弟弟都给了姑姑钱,还有带去的东西都是我们强行留下的。11:30分的时候我们坐车往回赶,这一别不知何时在相见--我的姑姑啊,唯一的。

赶到泊头是1:00,弟弟今年春节不回家,所以娘和我们一起来到泊头,爸爸要三十再过来。在泊头我们三个人吃了烤肉,我和弟弟吃了许多的肉,娘说喜欢吃菜,这次吃饭消费了50元,虽我请客,可是我吃得很轻松,相当的过瘾。毕竟娘是第一年来泊头过年,和弟弟岳父岳母住在一起,我觉得娘的着装不是很合适,所以就又花了100元钱给娘买了毛衣和外罩,临走又给了娘300元,娘说太多,我执意要给,她也只好收下。

下午赶回来是4:30分,晚上他和朋友吃饭,回来时是9:00。昨天他阻拦我去姑姑家的原因是:因为我不在家,担心孩子的干扰无法和朋友聚会,这是他自己说的。

过年了,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贴对联,热热闹闹庆团圆、喜气洋洋包饺子。然而我们家却在演绎横眉冷对的场面,早晨刚起来,婆婆就分配任务,你干这个,他做那个的,除了孩子之外,所有的人都不能闲着,小叔子今年22岁,到6月份大学毕业,自放假后在家里经常地看电视、玩电脑,当天上午,孩子的爸爸去理发,婆婆收拾卫生间里的卫生,让小叔子擦卫生间外屋的墙壁,原本是今天上午去给他买鞋,一听事情有些变化就非常的气,用抹布擦了几下,就到屋里玩游戏了,嘴里还叨叨个不停,孩子因为她爸爸出去理发,闹腾着出去玩,我擦玩地后边给孩子穿衣服边说:“一会回来我擦吧”,婆婆这才停息了对小叔子的喋喋不休,公公接过了婆婆手里的活,她起身收拾和小叔子准备出去。我带着孩子,婆婆和小叔子我们相继出去。

大约一小时的时间,我和孩子就回来了。回来后,我擦玩卫生间外屋的墙面之后,婆婆和小叔子也回来了,我清扫餐厅的地面,婆婆拿着毛巾又擦厨房的推拉门和玻璃,我说:这些我都擦了,她说:“玻璃你擦了吗?橱柜你擦了吗?”我说:“我怎么没擦啊”!当时彼此的口气都有些生硬。其实在这之前,我在节假日的时候已经进行了大扫除,但是今日看来都不符合婆婆的考核标准。

随即之后,我忙着做中午饭,孩子的爸爸过来对婆婆说:“妈妈,我给你擦吧”,婆婆生气地说:“不用了,等将来你们自己过日子的时候再干吧”,我知道这话是说给我听的,孩子的爸爸见状后拿起一条毛巾左右的擦着。中午吃饭的时候是八个菜,各种肉菜一应俱全,婆婆只喝了碗稀饭,吃了些她昨天顿的鱼就算了,没吃一口我做的菜。

事情不能就此平息。

孩子1:30分睡熟之后,在2:00的时候我起来洗菜,和面,拌肉馅。中间在公公的指示下小叔子前来帮忙切了一会白菜。然后就出去遛达了。婆婆则在屋里修剪花草、浇水,然后和孩子在床上看电视。大家庭的饭菜众口难调,所以我让婆婆前来搭配调料,准备好之后,孩子的爸爸过来帮忙,他擀皮,我包。婆婆过来包饺子,孩子的爸爸开始说:“妈妈,你不用管了,我们包吧”,她没理,而后又说:“够吃的就行,别包这么多了”,婆婆说:“等以后你们三口人的时候愿包多少就包多少”。他无语,但不尴尬,因为说这话的是他的亲妈。我更无语。僵持了一会,他又说一些有趣的见闻,逗笑了婆婆。这件事情到此差不多结束了。

每年初一早晨吃饺子之前都要拜年,当然做儿媳妇的更不能例外,我磕完了头,孩子也学着磕头,掘着小屁股,弓着腰逗得全家人大笑,这一笑昨日的不高兴就抛到了脑后。

初二婆婆和小叔子都回了泊头。自初二到初五我们分开睡。初三中午我泡洗衣服时,他和孩子在一起玩,孩子弄坏了他的眼镜,他把责任推到我的身上,我们当时都不冷静。生气出去后,晚上他在外面吃了饭才回来。

我觉得他对我是积怨较多,一时找不到理论和发泄的机会,在初四的晚上时机终于成熟了。孩子晚上闹着找奶奶,我抱进卧室里打开了电视,孩子就停止了哭闹,在喝奶粉的时候干呕了一下,几分钟之后就开始呕吐,公公嫌弃我喂孩子的方式不对,揽的太急。我狡辩是孩子不听话。现在想想当时无论是谁的问题,我不该和公公狡辩,这是我的不对。

一切看似相安无事。晚上孩子熟睡之后,我还没有睡着。他推门(动作很大)进来,走到床前说:你起来,我跟你说件事”,我说:“你说吧,我听着”,但我还是躺着。他有些着急说:“我说让你起来,你听见了吗?”然后我们面对面的坐着。他说:“1、孩子因为想找奶奶哭的,为什么突然间就不哭了?2、父母给带孩子不容易,你和妈妈较真,你们各有一半的责任,今天晚上你又和爸爸狡辩,你不觉得你有些过分嘛,真是忘恩负义;3、分开睡只是开玩笑,我在家里只待7天,为什么后来的几天不给我留位置;4、在外面我的胃经常疼得厉害,原本想在家里养养胃,但是现在看来我要是每天在家里呆着,你容的下吗?如果将来你躺在床上,我会照顾你,可你呢?5、现在我知道你辛苦,回来后帮助你洗洗碗,我自己的袜子现在也是我自己洗,你又凭什么冲我吆三喝四的,为什么你说吃什么就吃什么?你说怎样就怎样?你买什么我从来都不阻拦,可你现在怎么变得这么不可理喻?”他言词有的放矢,我听不下去了,反驳他,他说:“等我说完了之后,你再列举我的缺点”。我们呛呛了起来,他说:“不愿意在这呆着,就给我走,爱干什么就干什么去!”“走就走,用不着吓唬我”我说。之后,我除了哭什么都不想说,我想走,真地想走,如果不是因为孩子,我深夜就会离开这里,这个世界没有了谁都一样过活,少一个人就少了一份悲哀。拉着窗帘,夜格外的黑,这就是白天不懂夜的黑的道理,这就是夫妻之间吵架,一拍两散的道理,这就是真正的生活,就是真正的他。

他问我:“你觉得现在幸福吗”,“不”。孩子睡梦中咳嗽了几声,然后又开始呕吐,枕头上、床单上都是,连续吐了三次,还时常的嚷肚子疼,孩子时醒时睡,他躺在孩子的旁边,一会就睡着了,我坐在地上守着孩子,守到凌晨4:30分我靠着床边也睡着了。

初五孩子不怎么再吃饭,只想睡觉,早晨和中午我也没有吃饭,或许是肚子着凉了,一整天小肚子都在下坠,晚上吃了些饺子,然后就开始胃胀。

因为明天他就要走的缘故,晚上睡觉的时候他故意凑近来体贴我,被我拒绝了。我自己给自己制定了两个界限,这个界限靠我自己来坚守。

一是孩子的身体没有恢复好;二是婆婆在泊头初六上午才回来,所以在初六的上午我请了半天假。中午吃完了饭他拿着包就要走,可是孩子却执意不肯,汩汩的眼泪往下流,看到孩子满脸垂泪,我也哭了,他利用给孩子拿毛巾擦脸的借口关上门就走了,我抱起哭着的孩子,她越哭声音越大,唯恐婆婆进来责怪,我反锁了门,和孩子抱头痛哭,孩子还不住地说:“妈妈你别哭了”,“爸爸我想你,你别走了”,还用她的小手来给我擦眼泪,那小手好暖和啊,望着眼前仅三周的孩子让我伤心又心疼。我哭:无论往日你怎么训斥、责怪我,今日一别我也是恋恋不舍啊;我哭:孩子小小年纪,怎么就懂得人情世故了,我的心肝啊!!

曾经我说过:“虽然我们在一起共住了三年,但是现在分开的时间已经超过了我们相处的时间,不知什么时候能结束这种两地分居的生活,将来的某一天里就算我们能够共处一室,我们相互也需要重新认识,毕竟我们是越来越不了解,我接触的层面没有变化,而你接触的层面是高层,面对我这样一个无知的家庭妇女,但我自己又不愿甘心作家庭主妇的人来说,将来也只能是个未知数。

春节前的几天,由于他心情不好,从石打电话来训斥:“为什么不添置春节的东西?”记得他的话针针见血让我不知道说什么,只记得眼泪来回的转,再三顾虑周围有同事,丢丑,还是控制住了。他挂断电话后,我刚走到座位上紧接着电话铃声又响了,我拿起电话喂了几声没有人说话,就放下了。随后他发信息骂我:你干什么吃的,还敢挂我电话!

在昨天(正月十四)的晚上,半夜里天空非常嘹亮,我辗转了几次也无法安然入睡,也只有我自己心里明白,这一幕完全是因为想念,可我所想念的人今天却不再了解我,让我想抓住,想抱住,又怕伤了自己的心,我害怕得不得了。

电话的结束也是以哭而告终,我也是不得已而为知,望朋友能理解。 

我利用两天的时间叙述了整个来龙,随着事情的重复,心情也跟着动荡。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清凉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雾里丁香点评:

看来作者这个春节过得相当不好。问候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