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现代诗看不懂之我见半凋零

发表于-2008年03月02日 中午1:17评论-13条

前段时间在欣赏一位文友的诗歌时,看到一位名为“精品诗歌的条件”的文友跟贴揶揄曰:精品诗歌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要写得懵懂,最好连编辑们都琢磨不透才好。且不论是其戏言,还是个人对现代诗歌的成见,现在网络上许多让人称道的诗歌都很抽象朦胧,让人不知所云,甚至还形成一种不小的气候,相信常在诗歌圈子里混的朋友,多少都会有些感受。

咱才疏学浅,有些诗歌琢磨得头大,就是看不出写的啥意思;而有些诗歌虽看不出写得什么,却让人感觉很好。我想出一些原因,这里与大家交流一下意见,希望得到高人指点一二。

首先是诗歌本身。

有一种说法叫“无意义诗歌”,就是说诗歌本身就没有什么意义,你想深挖也没地挖,这时要是穷究其表达的什么,也就显得毫无意义了。这类诗歌常用一种白描的手法表达,文字本身并不难懂,只是我们不去追究其为何这样写,就不会觉得它难懂了。当然,我想所谓的无意义,也是相对那些很有意义的诗歌而言的吧。不管是一种情感的独白,一种生活状态的再现,这本身也就是其意义的存在吧。举个例子:家家户户的炊烟/升起来/现在是做饭的时间/如果还有哪一家的屋顶/没有炊烟/那是主人在地里/或者出门去了远方/如果他们在家里/而没有做饭/他们在干什么呢/现在是做饭的时间(吉木狼格:《做饭》)。我们姑且就把这首诗歌看作是“做饭”这种场景的再现,至于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也许没必要深究。

还有就是诗歌的“多意义”,这也是相对于无意义来说的。一个好的作品,就应该具有多层意义的,就像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你完全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位老人去捕鱼,最后经历一番挫折一无所获,这是一个层次;你也可以理解为人类的一种奋斗不息的精神,这又是一种层次;甚至,像余秋雨理解的,最后老人面对捕鱼的成功和斗争后剩余的鱼骨架的失败,这两座大山,所陷入的一种两难的境地(据说这也是其成为经典的原因)这又是一个层次。当然最后一个层次,绝不是平庸如我辈者可以梦见的。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个作者本身对作品的构造的一种设计;二是读者自身的水平。同样的,对于篇幅要求有限的诗歌来说,在有限的文字里包含更多的内容,自然不能像白话文那样,诗歌体裁对语言凝练、结构的跳跃、对意象的强化等要求,以及现代诗歌散文化的倾向,都使得诗歌很容易具有多层含义。你可以欣赏它较好的语感,它的音乐美,也可以更深一步去体会它所表达的深层意思。

不过这种多层次别说读者,我觉得连作者也不好把握。之所以有些诗歌让人看不懂,除了这种多层次,或者说多主题因读者的不同理解从而出现多元化使诗歌主题莫衷一是外。我觉得更多的是因为上述的诗歌的特点,使对诗歌的理解出现了多个方面,这种“横”的分歧较之刚才说的那种“纵”的分歧要大得多。作者也许是有意这样安排,也许是无意的,汉语本身就有它的灵活性,更何况在诗歌里呢!一首诗歌出现多个理解角度,这也是对诗歌本身的一种拓展与再创造吧。例如这首诗:沈阳南站的上空/盘旋着成群的鸟/卖报纸的说/那是乌鸦/乌鸦救过皇太极的命/是大清的神鸟//我正仰望满天的乌鸦/它们被一阵突如其来的大雨冲刷得一干二净/可骤雨初停/它们又不知从哪里飞出来/重新占据了天空(大路朝天:《沈阳是个有很多乌鸦的城市》)。这首作品里,作者紧抓乌鸦这一意象,好象又不仅仅是在说乌鸦,虽然作品本身并没有另指什么,却给读者留下很多想象的空间,让我们不禁联想到很多。

再说作者。

中国的诗人与西方诗人不同。在中国,我们都觉得诗歌是一种情感的突发,一种灵感的捕捉,一种可遇不可求的东西,所以不去刻意。无意中把诗歌看成一种很玄的东西。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万物的起源与运行的机理是遵循自然的规律是有理可寻的,但是“非常道”,又是很难说清的,很难寻找的。所以,很迷糊,很混沌。在西方,玄的东西归上帝,他们只是以理性和求实的理念去找事物的规律与道理。我们看西方的诗歌,总是觉得他们的诗比我们的要理性很多,我想就是这个道理。这也无形中让我们的诗人更注重一种对“灵”的把握,而使诗歌变得有些“玄”,自然也就不好懂了。朦胧诗曾盛极一时,也可张显这点。

网络上的很多编辑好象也极力推崇这类让人琢磨不透的诗歌,也使得大家一再跟风效仿,我想作为编辑这里是很有些责任的。有一位文友诗歌语感不错,就是让人看不懂,一些编辑网友却一再吹捧。我去看看,也不敢说不好,更不敢说自己看不懂,却见另一位诗歌编辑草草写了这么一句:没意思。我觉得一首诗歌如果让人看不懂,又在语言等等方面无法给读者带来丝毫美感,无疑,这首诗歌是失败的。这里,我觉得编辑们的倾向很重要。记得自己曾用几个生僻的词语拼凑了一首诗,连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意思,结果在几个网站都颇受好评,而自己流着泪写的诗却无人问津。让我在惊讶之余,感慨万千。

最后就是读者了。

很难说作者和读者谁更主动,谁更被动。如果一个作品问世了,读者不理睬,自然是把该作品打入了十八层地狱。不过,正如上面提到的,诗歌自身的特点,以及读者的文字功底、生活经历的不同等等,还有编辑的影响,读者出现无所适从、盲目跟风、误解厌倦现代诗歌,包括一些读者言语过激,这些多少都是可以理解的。这里除了希望读者朋友能有一颗包容谅解的心外,更应该提高自己鉴赏诗歌的能力。真正的艺术,在艺术家看来是美的,在农民看来一样是美丽的。所以,对于我们看不懂且让我们没有丝毫美感的诗歌,就是垃圾,不必有所估计。网络从某种程度上挽救繁荣了诗歌,同时也加剧了诗歌的堕落。而读者就像是中国的农民,只有农民富起来了,中国才可能真正富裕。

关于现代诗歌的看不懂我只想到了这些,希望能得到广大诗歌爱好着的意见与指点。

本文已被编辑[那片红帆]于2008-3-2 18:25:36修改过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半凋零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秦键点评:

谢谢带来这么好的讨论题材,希望大家畅所欲言!推荐精华!

文章评论共[13]个
释藤-评论

精辟的言论,确实应该让我们来讨论一下!因为现在的诗歌真的有太多不一样的倾向了!
  【半凋零 回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本也是好事,但也该有个秩序才好。问好朋友!~~ [2008-3-3 13:10:23]at:2008年03月02日 下午6:04

影子如梦-评论

写得很现实,问好朋友!
  【半凋零 回复】:问好影子,祝福快乐!~ [2008-3-3 13:10:44]at:2008年03月02日 下午6:07

那片红帆-评论

本文体裁应属杂文类别,已转。
很欣赏和赞同文中观点,受教了。
  【半凋零 回复】:属于诗歌评论类的吧,所以就投到诗歌栏里了。辛苦红帆了,在烟雨做编辑一定很不容易。问好!~~ [2008-3-3 13:12:21]at:2008年03月02日 下午6:27

湘西南箫剑-评论

作为杂文,没有锋利的“匕首”,没有直通要害,个人感觉不是很好。
个见,如有得罪处,还请见谅。
如果作为诗歌评论确实不错!
  【半凋零 回复】:本来是投到诗歌一栏的。杂文不是谁都可以写的,凋零没考虑过。以后写了,兄要多提建议才是。问好朋友!~ [2008-3-3 13:14:15]
  【半凋零 回复】:一篇随笔也一样可以成为优秀的杂文,老想着杂文就是“匕首”,我觉得过于狭隘。个见!~~ [2008-3-3 19:52:10]
  【湘西南箫剑 回复】:随笔看内容,可以有散文杂文之分,(*^__^*) 嘻嘻……
关于杂文的概念可以参考一些书籍,虽然尽信书不如无书,但是杂文这种问题毕竟被别人限制了,成了一个“套子”。。问好……………… [2008-3-3 20:01:05]at:2008年03月02日 晚上7:06

茉莉格格-评论

在理!问好!
  【半凋零 回复】:问好朋友!祝福快乐 [2008-3-3 13:16:09]at:2008年03月02日 晚上7:26

水过河-评论

好!独到,精辟!
  【半凋零 回复】:好久不见了大哥。无恙!~~ [2008-3-3 13:14:45]at:2008年03月02日 晚上9:00

结局-评论

呵呵,写的不错,本公子特来问候一个!
  【半凋零 回复】:问好结局。希望多给意见才是。 [2008-3-3 13:04:53]at:2008年03月02日 晚上10:39

黑寡妇-评论

如果我写的东东,我懂,编辑不懂,那是下品;如果我写的东东,我不懂,编辑懂,那是中品;如果我写的东东,我不懂,编辑也不懂,那是上品!是这样吗?呵呵
  【半凋零 回复】:点到为止,点破就不好了。嘿嘿... ...
不过真才实学才是根本。呵呵,祝朋友快乐!~ [2008-3-3 13:06:27]at:2008年03月02日 晚上11:00

首号狼柔情-评论

问好作者,写出了整体效应
  【半凋零 回复】:希望能得到老大的建议,问好!~~ [2008-3-3 13:07:06]at:2008年03月03日 早上8:32

饥渴的骆驼-评论

支持作者观点,中国二三十年代,七八十年代,有些好诗歌,至今读来依然能产生许多震撼。诗,首先是情感宣泄的需要——思想为先,艺术手法,那只是其次的问题,词藻又再次,现代人有些舍本逐末了!
  【半凋零 回复】:赞同您的观点。但我觉得必要的表现手法还是少不了的,它能更好地使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问好朋友!~~
[2008-3-3 13:04:13]at:2008年03月03日 上午11:16

诗心-评论

说得很好,支持。
  【半凋零 回复】:谢谢朋友.问好 [2008-3-3 13:01:31]at:2008年03月03日 上午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