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山坡上的新坟火狼来也

发表于-2008年03月06日 上午11:07评论-0条

小镇的路口有一棵很老的大槐树,七八个人手拉手都围不住它,繁茂的枝叶遮天闭日的,给小镇的人们撒下好大一片阴凉。老人们坐在树荫里闭目养神,爷们儿在树下下棋,妇女们一边忙活着手里的针线活儿,一边拉扯着东家长,西家短。孩子们爬上粗粗的枝去摘香扑扑的槐树花儿。每天下午四五点开始,大树下就热闹起来,这片诱人的阴凉,给小镇的人们创造了一个天然的“信息交流中心”,如果想了解“小镇新闻”,在这个时候来大槐树下,准能听到。可是这些天,由于接连的阴雨天气,大槐树下冷清了许多。只有一位老人还是固执地守在树下,风雨似乎一点也影响不了她。老人躬着腰,右手柱着一根手杖,左手举着一把破旧的雨伞,零乱的白发在风中飞舞着,浑淖的目光沿着公路投向灰濛濛的远方。

这位老人姓郑,小镇的人们都管她叫郑婆婆,老人无儿无女,丈夫也在很久以前就去逝了,她孑然一身,孤苦无依地在镇里渡日。好在郑婆婆天生一双巧手,她做的虎头鞋,虎头枕在方圆几十里都是很有名气的。老人就靠着这一点手艺维持着自己清贫的生活。

其实郑婆婆年轻时有过一个女儿。那时,她的丈夫在镇上开了一家小杂货铺。她一边照顾着襁褓中的女儿,一边做些工艺品在铺子里和别的商品一起卖。一家三口虽说是辛辛苦苦却也甜甜蜜蜜地过着小日子。天有不测风云,在郑婆婆三十岁那年,她的丈夫不幸得了肺癌去逝了,撇下她带着年幼的女儿坚难地维持着杂货铺的生意。一年以后,不幸再次降临在她的头上,年幼的女儿被查出患有白血病。她变卖了杂货铺,花光了自己所有的积蓄也没能挽回女儿的生命。从此,小镇北面的山坡上多了一大一小两个新坟,人们经常看到一个精神恍惚的女人坐在两座坟中间抽泣着。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那个一年之内失去了两位亲人的年轻女人,如今已经成为满头白发老婆婆,直到五年前,两个流浪的孩子走进她的生活才使郑婆婆晦暗的一生在步入暮年的时候又一次迸发出欢快的光彩。那是一个和今天一样的日子,连绵的阴雨将小镇的土路搅的泥泞不堪。郑婆婆把虎头鞋摆在先街边的屋檐下,直到下午四点还没卖出一双,老人叹了口气,准备收摊回家。这时,她发现泥路上走来两个衣衫褴褛的孩子,脸上黑乎乎的只能看见两只眼睛在闪动,不知多久没有洗过的长头发结成了一缕一缕的麻绳零乱地散落在胸前脑后。身上的衣服已经看不出原来的颜色了。只见那个大些的孩子怯生生地走到郑婆婆面前,低声对老人说:“我弟弟已经两天没吃东西了,求求您给他一点吃的吧!”他的声音很少,老人不得不把耳朵凑到孩子的面前才听清楚他的话。善良的郑婆婆看着这两个可怜的孩子,想起了自己夭折的女儿,禁不住流下了眼泪。她赶忙收了摊,拉着两个孩子回到自己那间破旧的土屋。

郑婆婆先给两个孩子烧了一大锅热水,让他俩洗了个澡。然后上街给俩人各买了一件新衣服。并奢侈地买了一块猪肉提了回来。当两个孩子洗的干干净净地站在老人面前,郑婆婆才看清了他们的小脸。大点的是个清秀的小女孩,大眼睛,瓜子脸,小的是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看上去大约四五岁,圆脸,圆宝耳朵,圆圆的眼睛一眨一眨地流露出怯生生的目光。

郑婆婆用最快的速度炖好了一大碗红烧肉摆在了姐弟俩面前,并端上了一笼热腾腾的白馒头,看着两个孩子狼吞虎咽地吃着,老人知道他们是很久没吃过饱饭了。两行酸楚的眼泪再次从老人有眼角溢出。直到姐弟俩吃完桌子上所有的食物,打着饱咯向故乡人投来感激的目光,郑婆婆才仔细地询问了他们的身世,经过这个十五岁的小姐姐的诉说,老人了解了两个孩子的家在四十多里外的一个小山村里,姐姐名叫何晓妍,弟弟名叫何晓刚,他们的父亲是一个出了名的无赖,晓刚两岁那年,他们的妈妈因为忍受不了无赖丈夫的毒打,离家出走至今没有音讯。恶棍父亲因为这件事变的更加暴燥,姐弟俩经常被打的遍体鳞伤。一年前,父亲因为酒后斗殴,失手打死了人,被判无期徙刑进了牢房。姐弟俩在村干部的协调下由他们的叔叔代养,叔叔对两个孩子倒也疼爱,可婶子是一个狠毒的泼妇,这个女人经常毒打俩孩子,还动不动就不让他们吃饭,姐弟俩饿的受不了,就偷跑出来流浪乞讨,直到今天遇上了善良的郑婆婆。

听完孩子的诉说,郑婆婆早已是泪流满面,紧紧地将姐弟俩揽在怀里许久许久……第二天,老人让两个孩子在家里玩耍,自己去找镇上的领导商量怎么按排孩子们以后的生活。镇政府的工作人员听老人讲了姐弟俩的身世都表示同情,向镇长做了汇报,镇长亲自批示,由镇政府拨五百元钱给郑婆婆,让老人暂时照顾孩子们的生活,再联系两个孩子所在乡村的领导,对那个狠毒的婶子做出相应的处罚。最后再由姐弟俩所在村的干部,和他们的叔叔,郑婆婆三方面协商按排孩子们以后的生活问题。

郑婆婆回到家和晓妍讲了镇领导的安排。晓妍听后以为郑婆婆要把他们送回叔叔家,吓的小脸都白了,她跪在老人面前不住地哀求说宁愿带着弟弟再去过流浪乞讨的生活,也不要加到婶婶那里去挨打。老人心疼地赶忙搂住晓妍说:“孩子别怕,奶奶一定不会把你送回去的,以后你和弟弟就住在奶奶家好吗?”听了这话,晓妍破泣为笑了,但是这个在苦难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非常懂事。她知道靠着奶奶微薄的收入,是不能供养他们姐弟两人的。于是,晓妍向奶奶说出了自己的计划:让弟弟留在奶奶身边,自己出去打工养活自己并补贴弟弟的生活费。郑婆婆舍不得让未成年的晓妍一个人外出,但倔强的晓妍说自己已经十六岁了,初中毕业,有义务也有能力担付起供养弟弟的责任。老人虽说不忍心,但也深知自己的收入难以维系老少三人的生活,也就同意了晓妍的安排。

几天以后,镇政府领导带着晓妍的叔叔和他们的村主任一起来到郑婆婆家,村主任说孩子的婶子因涉嫌虐待儿童被派出所带走了,叔叔表示愿意接回两个孩子并保证善待他们。可姐弟俩说什么也不愿意跟叔叔回去,最后在镇领导的调解下达成协议:两个孩子继续由郑婆婆照料,叔叔补偿姐弟俩每年一千元的生活费。直至姐弟俩成年。

从那以后大家发现,郑婆婆一夜之间像是年轻了许多,开朗了许多,连额头上的皱纹都抒展开来了。自从丈夫去逝,女儿夭折以来,老人一直生活在悲痛与思念中不能自拨。当破旧的土屋再次充盈了家一样的温欣,郑婆婆措手不及地接受了这种突然而至的幸福,因劳累而弯了的腰似乎也直了一些。她做梦也没想到年过花甲的自己还能得到这么可爱的一个孙子。每天下午,晓妍都做好了饭和弟弟一起等着奶奶回家。晚上,姐弟俩都睡熟了,老人抚摸着晓刚红润的小脸蛋,粗糙的双手因兴奋而不停地颤抖着。她在心里无数次地祈祷着上天保佑两个孩子在自己的身边平安、健康地长大。

郑婆婆有一个邻居是在城里开饭店的老板,听说这事以后也为老人的善良而感动,他特地赶回来要求将晓妍带到城里,一边资助她进职业高中上学,一边让她业余时间在自己的饭店打工。老人虽然舍不得,但还是让晓妍带上镇政府发的五百元钱,含着泪将她送上了进城的公交车。

那天以后,郑婆婆就一心一意地呵护着五岁的晓刚,她自己粗茶淡饭的也要让孩子顿顿有肉;她穿着旧衣烂衫晓刚却是一身鲜亮的新衣。直把那个骨瘦如柴的小黑孩养成了白白胖胖的俊娃子。第二年夏天,老人把一身光鲜的晓刚送进了镇中心小学。

为了供晓刚上学,老人没黑没明地做虎头鞋,累的眼睛花了,腰也更弯了,可脸上却总是扬溢着幸福的微笑。半年以后,晓刚给奶奶拿回了两张满分的考试卷和一本三好学生证书。把老太太乐的嘴都合不拢了。晚饭时,她做了满满一桌子菜为宝贝孙子庆祝,破旧的土屋里久久回荡着祖孙俩欢快的笑声……

幸福的时光总是显得那么短暂,转眼间,晓刚已经上三年级了。谁能想到,当年衣衫褴褛的小乞儿如今已经成了镇中心小学的最优秀的学生。晓刚不但学习成绩优异,小身板也在郑婆婆的精心呵护下长的象个小牛犊子一般。真正地是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那年春天,市少年体校教练来中心小学选蓝球运动员,一眼就看上了比同龄孩子高一头的晓刚,就这样,晓刚做为市少年蓝球队的队员离开了郑婆婆来到了城里。蓝球队包吃包住,给郑婆婆减轻了许多负担,可是整天不能和孩子见面把老人急得象丢了魂一样,最后实在忍受不了思念的煎熬,她就只身来到城里,在体校附近租了一间房。一面继续做着虎头鞋的生意,一面照顾着晓刚的生活。可是不久,由于晓刚表现优异,又被调到了省少年蓝球队,并且代表全省赴日参加了中日少年蓝球友谊赛。看着孩子有了光明的前途,郑婆婆很欣慰,但长时间见不着晓刚,又使老人整天魂不守舍的。每到月底的最后一个双休日,她就早早地来到大槐树下望着远方,因为这天是晓刚回家的日子。老人眼巴巴地盯着每一辆从城里发来的公交车。每当看见小刚高大的身影从车上下来走近自己,她的脸上就象绽开了一朵幸福的花儿,乐的象个小孩子一样。

就在这长时间的翘首乞盼和短暂的幸福相聚中,晓刚和奶奶又渡过了两年的时光。当年那个五六岁的小乞儿如今已是一个十二岁的,身高体壮的小男子汉了。五年的殷切关怀。五年的相襦以沫,晓刚已成为老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如今已成了小镇人人羡慕的小名人,郑婆婆感到无比的欣慰。大槐树下,爷们儿依然在下棋,妇女们依然一边忙着手里的针线活儿,一边聊着闲天儿。在不知不觉中,郑婆婆的孙子晓刚如何如何有出息,成了她们闲聊中的热门话题。每次听到大家啧、啧连声地夸晓刚,郑婆婆的脸上总是挂满了幸福的笑容。可谁知道,就在这种祥和的气氛里,一个巨大的危机即将暴发。

那天是五月二十六日,五月的最后一个周未,郑婆婆和以前一样早早地来到大槐树下等宝贝孙子回家。从城里发来的公交车一辆一辆地从老人眼前驶过,晓刚却一直没有出现,她从清晨一直等到下正午也没看见孙子的身影,只好失望地回家了。老人只道是晓刚今天有事没能按时回家,却未料从此以后,她再也未能见到日夜思念的孙子。

从那天起,这位弯着腰,柱着手杖的苍老的身影每天都固执地守在大槐树下,即使连绵的风雨也没能让她离开路口的大树。公交车依旧一辆一辆地驶过,晓刚的身影依旧没有出现在她的面前,好心的邻居发现郑婆婆本来就不太结实的身板愈发地消瘦了。大家劝她不要继续站在雨中累坏了身体,可老人听不进去认何劝告,就象一座苍凉的塑像一样矗立在大槐树下,日复一日,终于,虚弱的身板再也抵抗不了风雨的浸袭,老人无力地倒在了泥泞的地上……

邻居们把郑婆婆送进了镇卫生所,那位在城里开饭店的邻居听说老人病倒了,急忙打发已经成为饭店大堂领班的何晓妍赶回小镇看望老人。当苏醒过来的郑婆婆看到晓妍坐在自己的床前,挣杂着想开口寻问晓刚的情况,嘴里却发不出一丝声音,邻居们早已猜到老人的心事,催着晓妍说弟弟的情况,晓妍羞愧地低着头,喏喏地说出民事情的原尾。

一年前,晓妍职高毕进了饭店做大堂领班,在工作中结识了一位任某房产公司的董事长吴女士。吴女士听说晓妍从小失去了父母的疼爱,只身来到这个城市闯生活,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清秀、端庄的姑娘。从此,这位年过四十的吴女士和刚满二十的晓妍就结成了一对忘年之交。在闲聊中,晓妍了解到吴女士也有着和自己相似的童年生活。后来经过坚苦地打拼才今天的成绩,成为了这个城市小有名气的女企业家。可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的富足并没有给她带来想象中的幸福。由于专注于事业,她至今未能成家,每当下班回到自己那座三百多平米的别墅,身单影只的她就在心里涌动着难以名状的酸楚。于是,她产生了收养一个孩子的想法。讲到这里,吴女士开玩笑地说,“要不是你已经成年了,我就让你做我的女儿。”晓妍听了这话,从心里涌动着一种冲动,如果让弟弟晓刚认下这个富有的妈妈,那不是一件两全其美的好事吗?但是对郑婆婆愧疚,使她欲言又止。吴女士看出晓妍心里有事,一再追问下,晓妍讲出了弟弟晓刚的情况。了解到晓妍还有一个这么优秀的并且还未成年的弟弟,吴女士动心了。第二天就急不可待地开着自己的私车带上晓妍来到省城看望晓刚。当身高体壮,帅气十足的晓刚出现在她的面前,这个孤独了半辈子的女人从心底里认定了,这个孩子就是自己最好的选择。从此,她就经常给晓刚带来一些小礼物。慢慢地,晓刚对这位和蔼可亲的吴阿姨也产生了好感,于是,水到渠成,晓刚做为吴女士的养子,住进了这座三百多平米的别墅。吴女士还向晓刚承诺,等他一考上高中就送他去美国留学。

转眼到了月未,晓刚提出要回小镇看望奶奶可已经成为晓刚妈妈的吴女士没有同意,她郑重地要求晓刚和那个小镇以及小镇里的郑婆婆断绝一切联系,一心一意地完成学业。可是五年的祖孙情谊不是说断就能断的,晓刚流着眼泪哀求妈妈,吴女士搬来了姐姐晓妍,晓妍为了弟弟的前程着想,违心地劝晓刚抛开一切把精力全都放到学业上。晓刚无奈地屈服了。从此他再也没能见到相依为命的的奶奶……

听完晓妍的诉说,郑婆婆闭上了眼睛,两颗浑淖的泪珠滚落到枕边。她知道那个优秀的、可爱的孙子再也不属于她了。老人颤微微地从衣袋里摸出家门的钥匙递给晓妍,要她回土屋把衣柜里的一个黑色的布袋取来。晓妍顺从地接过钥匙,很快就取来了老人要的布袋。郑婆婆慢慢地将布袋打开,把里面的东西一古脑地倒在病床上,在场的人都一下子呆在了那里。从袋子里倒出的是一大堆有零有整的钞票。有一百的、五十的,也有一元的、五角的。老人轻轻地抒了口气,缓缓地告诉晓妍,这些钱是她这几年所有的积蓄,一部分是两个孩子的叔叔每年送来的一千元生活费,另一部分是老人这几年卖虎头鞋挣来的。一共是一万三千零二十六元五角。本来想留着给晓刚上大学用的,现在就由晓妍给弟弟带去吧!听着奶奶虚弱的声音,晓妍早已是泪流满面了。怎能想象,奶奶是怎么凭着那一点微薄的收入,在这五年中为弟弟存下了这笔钱。望着睡熟了的奶奶,晓妍为老人盖好被子,把那一袋子钱和自己这几年打工攒下的两千块钱一起压在奶奶的枕头下面,悄悄地离开了

半个月后,小镇北面的山坡上那一大一小两座坟旁又添了一座新坟,一个高大帅气的少年跪在坟前失声痛哭,他的身后站着一个秀气的姑娘在轻轻地抽泣着……

本文已被编辑[饥渴的骆驼]于2008-3-6 13:37:49修改过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火狼来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饥渴的骆驼点评:

伟大的老人,无私的爱!
都说苦心人,天不负,
可现实总是让人生出无限感慨!
在金钱和利益面前,
人的良知为何总是那么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