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东王:一个剧种的百年记忆雪里寒梅

发表于-2008年03月11日 中午2:06评论-1条

枝繁叶茂的百年香樟,蜿蜒曲折的清浅小河,青砖黛瓦的简静民居……就像一幅水墨山水的大写意,寥寥数笔,就构勒出江南小村的灵秀与柔美。

越剧发源地——东王,就这样立体地“画”在我们面前。

香火堂前,那年的戏服道具仍在;那年用过的茶盏杯碗仍在。可是,岁月已经穿过了百年风云。百年前,这里曾是越剧的诞生地;百年后,第一次把落地唱书搬上草台的李世泉、高炳火已成了两尊不老的雕像。此时,他们手握“的笃板”和“旱烟袋”正凝视远方。

香火堂前的首次演出

1906年3月,和煦的风在旷野中奔涌,东王村的上空,到处弥漫着油菜花和蜜蜂甜腻的气息。村口的古香樟下,几位银须飘飘的长者正围坐着闲聊古今。而村外的小道上,已响起李世泉、高炳火、钱景松、李茂正、袁福生他们风尘仆仆的足音。

李世泉、高炳火他们一走进村子,乡亲们就簇拥了过来。在村民的眼中,这几位艺人都是见过大世面的人,他们刚刚从外地淘金回来——那时,嵊县民间流传一句民谣:浦江是铜钿,严州是面,余杭、临安是晒不煞的田——外面的铜钿好赚吗?外面真有那么多人喜欢听唱书吗?

在乡亲们近乎崇拜的目光中,李世泉他们绘声绘色地描绘了一番外面的“花花世界”。描绘里有听众们的喝彩,有听众们款待的老酒点心。末了,李世泉们还拍拍胸脯说他们已经登台演过戏了(在临安李世泉他们曾有过一次“花哨好看”的演出)。

唱书艺人竟能登台演戏,这在乡亲们是闻所未闻的事。“新闻”立即飞向了东王村的角角落落。随后,乡亲们强烈要求开开眼界。

1906年3月27日,清明节,东王村的气氛空前的紧张和热烈。艺人们为这次演出作了精心的准备:

一、组织人员,请高炳火徒俞柏松、袁福生徒高金灿参加,实行一人一角。商定金世根专职击鼓打板帮腔。二、确定仍以《十件头》、《倪凤煽茶》为开台戏,《双金花》(后半本)大戏为压台戏。并按唱书原则,有话即长,无话则短,删改了情节,减少了人物,挑选主要场次上演,去掉第三者表白。三、研定小生穿竹布长衫,小旦穿妇人花衫裙,大面穿长衫马褂。王文龙一角必须穿官袍,就借庙里菩萨蟒服替代,拔菩萨胡须做“摞把”;以妇女用的鹅蛋粉当水粉,大红纸蘸水代胭脂,锅底灰画眉,并请本村出身名门的小媳妇李凤珠姑娘指教女角化妆。

一切准备妥当,东王村村民兴高采烈地在香火堂前(李世泉家隔壁)用稻桶门板搭了个小草台,迎接本村艺人的第一次演戏。

这天晚饭前,艺人们仿绍兴大班演“大戏”形式,晚饭前先开锣做“召戏”(“大戏”是召鬼,他们是召观众),演出《十件头》(由钱景松饰美多姣,李世泉饰小轻浮)、《倪凤煽茶》(由钱景松饰倪凤,李世泉饰文必正,李茂正饰倪卖婆)。夜戏为《双金花》,由于演出前准备周密,台上没有紊乱现象,“清水打扮”的化装又为演出增光添色,而艺人们在自己家门口演戏更为卖力。台上艺人们放开手脚尽情地表演,台下乡亲们的叫好声一阵高过一阵。

香火堂前的第一次登台表演,就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鹦歌淫戏”的激烈斗争

第一次演出,就收到如此好的效果,让艺人们信心百倍。在乡亲们的要求下,他们决定初四夜再演一场戏。然而,阻力也随之而来。有人反背着手叱东王村的演出是“小人办人家”;甘霖镇团练头子樊金焕更是吹胡子瞪眼大骂:“鹦歌淫戏”,并召集他手下的18个团丁宣布要“禁戏抓人”。

其实,樊金焕是公报私仇。东王村演戏一不向他报告、二不邀请他,让他觉得很没面子,所以他想利用手中的权威让东王村村民尝尝他的厉害,看看他的颜色头。

东王村离甘霖镇仅二里地,樊要禁戏抓人的消息,马上传到钱景松、李世泉及乡亲们的耳里。他们认为若是停演,东王人脸面何在?!于是大家一起来到本村李海法(李凤珠父)老爷家,求他出面调停。

李海法,东王村人,曾出任知事,号称“断尾巴龙”,是富有正义感的乡绅。他认为樊来村里禁戏抓人,明摆着是不把他李海法放在眼里,当即宣告:今夜照常演戏,樊金焕敢来抓人,我豁出卖光自家田地,与他打官司。东王村也在“畈会”(夜间巡逻、保护农作物被偷盗之组织)中抽调36个青壮年作演戏的保镖,艺人称“卫客”,与樊的18个团丁,以二对一,针锋相对。东王村的准备,使樊金焕吃了一惊。他知李海法是个刀笔讼师,官府里有人,社会上有名,若惹犯了这条“断尾巴龙”也觉不妥。便暗下派荣岳麻皮,乔装成货郎哥,到东王村探听虚。

东王村第二天夜里演出,改在村前大樟树下大晒场上,搭了个大草台。演出前,李海法端坐在台前的太师椅上,身后站立两位手拿梭标的彪形大汉,四周尚有许多游动的青壮年。荣岳麻皮吓得跑回甘霖报告,樊金焕为免事态发展才罢休。东王村也得再演《绣荷包》、《卖青炭》和大戏《赖婚记》前半本。

连续二夜演出,东王村戏班名扬嵊县城乡,四邻八村都来相邀。当艺人在邻村尹家演出时(离甘霖镇三里地),樊突然袭击,抓了戏班关了人。最后,仍由李海法出面调停,才放了戏班,樊也算报了“宿仇”。钱景松、高炳火等并没因被关押而泄气,反而请师傅倪生标掌班,正式成立了第一副戏班,避开甘霖镇到苍岩、殿前、江夏、茶坊、上碧溪沿山一带演出,人称其为“沿山班”。

东王村的演出,因无红袍绿袄,无舞蹈身段,又无丝弦伴奏,故称为“清水打扮”。戏班也称为“小歌文书班”,简称“小歌班”。

当小歌班流动到周边县演出时,观众看后不知叫什么戏班,只听不断传来“的笃的笃”的鼓与板的击打声,就叫“的笃班”。

小歌班、的笃班之名沿用了16年之多,1921年戏班进上海演出于“第一戏院”始改叫“绍兴文戏”,到1922年进大世界演出,正式改名“绍兴文戏”。

东王村里的世纪花开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东王村的戏班成立后,剡地的小歌班,的笃班仿若雨后春笋,一一下子从各村各镇冒了出来。1907年,嵊县已相继产生了二三十副专业小歌班,此后更是以成倍的速度增长。

作为越剧诞生地的东王村从事越剧演唱的尤其多些。

今年85岁的徐锡庆老艺人回忆,70多年前,当他十三四岁的时候,小小的东王村竟然有十六七人人跟着师傅学戏。今年85岁的徐锡庆老艺人说,70多年前,当他十三四岁的时候,二三百人的东王村竟然有十六七人跟着师傅学戏。当时的师傅钿是30斤米、3块钞票。这个价钱对于一般的农户人家是个不小的负担,可是在东王人的眼中,唱戏不仅是浸淫骨髓的一种喜欢,更是另一条谋生的道路,大家纷纷为自家小孩选择唱戏这个行当。

徐锡庆老艺人从14岁开始学戏,一直到76岁那年才歇业停戏。说起戏,他变得眉飞色舞,手舞足蹈。他说他最喜欢《世香缘》这只折子戏,最喜欢唱《十八相送》。他坐在太阳底下,和我们说着《世香缘》的剧情。末了,他竟然在一边顾自用手轻叩桌面,咿咿呀呀地唱起《十八相送》。

在《十八相送》中,他既是鼓板师傅,又是拉二胡的,既唱梁山伯,又唱祝英台。暖暖的阳光下,他就那么声情并茂,那么全情投入。那一霎,也许,他以为自己又重新回到了当年的舞台。

突然,就深深地陷在徐锡庆痴情于越剧的感动中。

走出徐锡庆的小屋,走在回香火堂的路上,又不断有丝竹之声传来,不断有越剧的清音传来。走过了百年,东王村还是离不开越剧,它和越剧注定要演绎一场前世今生的旷世奇恋。

香火堂前,李世泉、高炳火的目光从1906年眺向了2008年,他们将一直注视着越剧从容地走下去,走下去……

本文已被编辑[吟媚]于2008-3-11 16:04:24修改过 

本文已被编辑[吟媚]于2008-3-11 16:05:42修改过 

本文已被编辑[吟媚]于2008-3-11 16:20:55修改过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雪里寒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吟媚 | 荐/吟媚推荐:
☆ 编辑点评 ☆
吟媚点评:

我们不能忘记那些散落在民间的艺人,正是他们,托起了民族艺术的奇葩!

文章评论共[1]个
吟媚-评论

http://www。pub。work。zjol。iyanyu。com。cn/sznews/system/2008/03/11/010372325。shtml
可惜不是首发。不能加精了。欢迎继续投稿。问好寒梅
  【雪里寒梅 回复】:呵呵,吟编辑。不用加精的,蒙你青眼相加,感激呀 [2008-3-12 16:13:42]at:2008年03月11日 下午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