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O”的咏叹指尖上的音乐

发表于-2008年03月30日 下午4:29评论-1条

当天安门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几十门礼炮一齐鸣响的时候,中国的教育也第一次昂起了她深垂的头,踏上了崭新而又艰难的征程。光阴荏苒,斗转星移,这巨幅的长轴画卷已不停地伸展了几十年,到今天,她呈现给我们的又是什么呢?

 ----题记

 “o”的起点

冀西一所普通的乡镇中学,初三两个班共有117人。其中,竟有65%是“复读生”(他们当中,有的是上完初二又上初一,有的是上完初三又回来上初二,甚至不惜血本儿从初一再来个大轮回)!65%,这大概是个足以让我们的教育界人士感到震惊的数字----按这个比例,全区、全省乃至全国该有一支多么“壮观”的“复读大军”!九年制义务教育已实施了这么多年,可为什么在农村,“重复教育”的情况如此严重?它的“根儿”在哪里?仅初中复读者当中,算上读小学那几年,读了十一、二年的已属平常,十三、四年的也屡见不鲜。国家无端地花费那么多人力、物力、财力,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专家预测,我国1991----2000年间,新增加的劳动适龄人口将接近1个亿,平均每年增加930万。这就是说,即使我们不考虑农村劳动力的新增问题,全国城镇也需要每年创造出280万个就业岗位,才能满足全部需要。

但是,别忘了前提----不考虑农村劳动力的新增问题。说得轻巧,能不考虑吗?那650万交给谁?我们总不能自己哄自己过日子吧?



“盲流”,一直是出门在外的农村人的“雅号”,据某新闻媒介透露:众多的流动人口,曾使城市的交通形势一度严峻。然而有谁统计过,在这支庞大的队伍里,初、高中的毕业生占了多大的比例;有谁探究过,他们放着脑瓜里的学问不用,却要跟砖头瓦块打交道?这难道一点也不能引起我们的深思吗?

他----一名普通的复读生,也曾是一名普通的“盲流”。请听他的自述:

前年初中毕业,被刷了下来,我用被子捂住脑袋大哭了一场,发誓再也不踩这个门槛了,别的不说,往这地上一戳,也是半垛墙高的小伙子了,再怎么着,凭力气还不能混碗饭吃?我也知道自个儿一没后门进工厂,二没本钱做买卖,可无论如何,也得踢好这头三脚!

我出去当了“小工子”,跟沙子石灰搅在一块。头儿使人贼狠,哪天也得12个小时,骨头都快散架了。累是累点,我倒不在乎,最让人受不了是成天得看“师傅”们的脸子,人家一声“来砖”!你就得马上一嗓子“有!”伺候过去,要是为了不窝工,咱还真得这么干,可他们偷着抽烟的落下的工眼儿也得硬扣到你头上,说是你供不上料。而且,对付我这“嫩黄瓜”,他们更有损招儿:“想舒服,端铁饭碗呀,‘大学生’,哼,怕是坟头上没冒那股青烟儿吧?”听听!多他妈寒碜人!真想痛痛快快地大骂一顿混蛋,可,骂谁?我都糊涂了。

朋友们,当你挎上书包向着昔日的母校作最后深情的一瞥时,你是否想过,你将以怎样的姿态步入社会,迎接生活?“一定要踢好头三脚!”,你有勇气拍着胸脯如是说么?

那次活儿干到临了儿,主家没拍出现钱,头儿只给了每人20块钱路费。我一下子泄了气。唉,我还算个人么?简直是个活“二百五”,一个纯粹的笨蛋!我一个人在大街上盲目地走着,碰到书店就进去瞅瞅----这全是上学时留下的破毛病!当时,完全是为了散散心,可一看,我傻了,城里的书店就是大!那么多书,自己一下子成了个“小豆包”,整个一个“睁眼瞎”,“我得学!”咬了咬牙,回来就啃起了书本。

一件小事,往往能左右一个人的一生,然而,我说不清逛书店这件事对他的影响是“左”还是“右”。

我是以社会青年的名义又重新回来报考的,指标儿少,但不象其他复读生又涂名字又改学籍,还得成天担心人家告你,没办法,拼吧,父母大半辈子不就盼着儿子端上个“铁饭碗”、吃上公家饭么?

他说完了,不大的眼睛里闪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惶恐的自信。这表情使我隐隐感到了一种潜在的悲哀:

当初,他满怀希望地步入了社会,社会却嘲弄人似的让他满怀另一种希望回到了学校。按其特有的轨迹画了一个并不和谐自然的圆----“o”,然而这“o”中究竟包容了怎样一种无奈和凄楚?

我无从诠释。

这是教育的“功”,还是社会的“过”?这个问题并不需要“鸡生蛋蛋生鸡”似的争个没完,重要的是,面对这种局面,我们的有识之士将做如何反应?

----他又来考试了。但这就解决问题了么?书,可以再啃,毕业证可以补发,时间呢?况且,“拔了萝卜坑还在”,我们总不能眼睁睁再去干“去了咳嗽添了喘”之类的蠢事!

你想过没有,怎么办?



 “皇粮梦”

某研究机构曾对山东省某乡的农民做过一份调查,在题为《学生家长对子女今后工作去向的期望》的问卷中,渴望子女上大、中专院校的占96%,而富有讽刺意味的是,不能升入这类学校的恰恰也是这个比例……

还有一栏是“到农职中学习”,填写者为“0”。

凝视这小小的“0”,我们似乎悟出了旧时代的农民送子读书的深层心理----“离农”!

“父母大半辈子不就盼着儿子端个‘铁饭碗’么?”,我们当然不会忘记前文提到的“他”说的这句貌似轻松的话。是啊,铁饭碗,铁饭碗!多少农家娃从上学第一天起,就开始背负起这沉甸甸的“皇粮梦”!

一个人,大抵是应该有梦的,没有了梦,也就没有了希冀。梦也许是理想的折射,然而“皇粮梦”里折射出的又是怎样一种心态呢?

a----

“我这会快脚丫子冲天了,天天5点钟就起床,晚上哪天也得到11点以后,不为别的,只盼老天爷睁开眼,让我脱掉这张“农皮”。现在啥东西都好,就老百姓的东西不值钱,卖个自家树上的果子还要拿税!农民太苦了,太憋屈了。我不愿再象父辈们那样把日子都打发到锄把儿上,在土坷垃里刨挖一生……”

这是一个复读生在中考前说的几句话,虽有些偏激,却也道出其中症结:国家一再计划要逐步打破“三铁一大”,然而毋用诲言,“铁饭碗”的“魅力”依然不减当年。君不见影子一样伴随着这三个字的那一连串住房分配、副食补贴、就业、升学、卫生保健等等的社会福利待遇,不是对其绝妙的注解吗?风不吹,日不晒,旱涝保收,这该具有多么神奇的诱惑力!

----有了这一层的“奥妙”,你也许就不难理解下面一些很“怪”的现象:

----某中学的复习班共有复读生42名,学习成绩普遍不错。班里的“斗争”相当激烈,他们各自戒备森严,碰到好的解题方法,宛如独家占有一纸秘方,绝不肯告诉别人,一本新的、别人没有的复习资料,就象对待十世单传的子孙一样奉若神明,完全够得上是“一级保护”。他们自私吗?觉悟低、素质差吗?没有同学之情、缺少学友之谊吗?不是!明摆着,“粥少僧多”,到时候,人家比你多半分,这“独木桥”他挤过去了,你就得“栽”了!眼下,已是火燎眉毛,吉凶祸福,孰能逆料?

b----

高中上了一年,又“走动”退回来上了初三,问他,倒也实在:“在高中混三年,回来还是个泥坯子。初中这点东西,多古捣两遍,希望还是有的,“长虫吃蛤蟆”,有了一截说一截吧。

c----

在初中已“原地踏步”了七个年头,到明年中考,也够得上是“八年抗战”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她上学的全部动力竟完全来自于二老要“供出个文化人儿”的虔诚愿望。去年,她初一时的同学师范毕业分配回母校,恰巧做了她的班主任,不知她对此有何感想,但这种尴尬恐怕不是用那句“人比人该死”就能化解得了的,而关键的关键,明年她能考上么?这,还是个“x”……

“无可奈何花落去”,何时“似曾相识燕归来”?

比较起来,你----d,要算是幸运的了。你等到了那张令多少学仔梦寐以求的录取通知书。然而为了这一纸薄薄的“命运宣告书”,三年的路,你却整整跋涉了十一年!“是多少眼泪,多少鼓励,才能够站在这里,失败的痛苦,成功的欣慰,有谁知道是岁月的积累?”你,听到过这首歌么?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 ----李白《将进酒》

十一年,四千多个日日夜夜啊!你是怎么数过来的?这期间,你换了三次学籍,改了两次户口,先后用了四个名字,为了填写各种表格、证明,又照了八次相,一寸免冠照片冲洗了不下五十张!这难道仅仅是一个长长的数字单据么?

你走了,带着十一年的疲倦走进了城市的霓虹。你会记住那个溶入了你十一年韶华的小学校么?当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你蓦然回首这段斑驳的往事时,你能否有勇气说一句“青春无悔”?我不知道。但我分明看见,当你就要登车离开生养了你二十年的土地和年迈的双亲时,你的眼里已涌满了不知是何味的津液……

恢恢宏宇,沧桑衍进,为什么有人活得轻松,而你却如此沉重!

梦是美好的,现实却常常把它碾得粉碎。生活毕竟不是童话。90%以上的农家娃不得不打点行囊回到万古不变他们也无力改变的黄土地上,开始为种子、化肥奔波,开始为找媳妇立家业发愁……

啊,瑰丽的“皇粮梦”!苦涩的“皇粮梦”!

 

 “升学率”之战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升学率”一度成了衡量一个学校优劣与否的唯一标准。上面的招生指标也是按上一年度的升学率成比例地往下发放。考得好了,学生高兴,家长满意,上级奖励,学校身价百倍,可谓是皆大欢喜。于是乎,如何提高升学率成了学校的热点。

----迅速提高升学生素质吗?谈何容易!教育可不象吹泡泡糖那样简单!再说,教学质量提多高,国家招生名额有限,学习好并非就意味着能升学。权衡再三,还得采取“迂回战术”,在这方面,“复读生”无疑是批“苗子”:他们首先有过失败的教训,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之不易,较之新生更懂得学习。虽然他们的动力几乎完全来自压力,但有压力总比一个不谙世事的“愣头青”整天吃饱了混天黑强!他们有基础,也有“目标”,上一届“跳龙门”的幸运儿给他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面对这样一批“生力军”,学校当然不能无动于衷。况且,当今人们生活条件逐渐好转,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学生自己也懂得这成龙与否将会给自己的一生带来怎样的影响。于是都削尖了脑袋往学校钻、钻、钻!去保持那个65%的惊人比例,一茬压一茬……

一向以“清水衙门”自诩的学校,也开始注入了“经济”的因子,一下子变得“按经济规律办事”了:

他们开办“复习班”、“社会青年班”,“畜牧班”(名义上是学农业技术,实际上是中考补习班),一个补习班明文规定:每个复读生根据具体情况交200到500元不等的“代培费”,学校负责改一次学籍150元,假期补课每人每天交2元,住宿费每月15元,水费、电费……真可谓“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去年m学校中考时发下中专指标共有11个。一个女生考了第三名,没得到指标,名额却给了一个成绩平平的男生。据说那男生很有些“根子”,只要上了预选分数线就能“走”,后来他没能考上,大发了一通牢骚,倒是泄露了一些天机:“可惜了主任床上床下那套设备,妈的,连毛巾香皂都是我奉献的呢!”

笔者一同学,前年因一点五分之差落选,回去复习,去年发指标时,迟迟不见动静,他父亲去学校一问,差点没让校长噎死:“人家成袋成袋的大米往这送,你……”,他父亲连忙回家马不停蹄地返校打点了一番,指标马上塞过来一张。



我们当然不能光唏嘘一番了事,也用不着标榜自己对此如何如何,马克思有句名言: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当今的哲学方家,你有力量改变他们吗?你的力量表现在哪里?



 不是尾声

稍稍有点教育常识的人都知道:“教育的目的规定着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我们的“重复教育”培养了怎样的人才呢?恐怕不单单只是给国家又“铸”了几个“铁碗碗”吧?

笔者曾对某师范1990级的学生做过一次翔实的调查,其中61。2%是复读生。在“入学动机”中的“跳龙门”一栏中填写者为66%,而“热爱师范专业”者只占18。7%!无独有偶,浙江省某师范一同志调查:1988届学生毕业前在回答“学习过程中对师范专业的认识和态度”时,情况如下:更热爱了或者渐渐热爱了的占33。79%,无所谓热爱与否的占51。95%,不喜欢或者厌恶的占14。26%。

这就是我们的教育成绩,这就是我们“重复教育”的“产儿”,我们未来的教育事业面对的就是这样一批继承者!用不了几年,他们就要走上岗位,去教育下一批“复读生”,去培养“接班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然,无“本”之计,何以为计?

看看!

我们的教育在进行着怎样的一个恶性循环,画着怎样一个畸形的“o”!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由此发展下去,我们整个教育阵线的后果岂容乐观?与此相映成“趣”的是:

世界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科技等等一切之间的角逐、较量,最终都会归结为一个教育的竞争----这是历史的结论。

然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有识之士面对此,应该感到汗颜!



我们已经落后了,我们绝不允许让关系着祖国未来的教育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再度滑坡!

如何才能使中国的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甩掉沉重的包袱,实现民族的腾飞,一展华夏雄风,应该成为当代教育家、社会科学家、哲学家的重要课题!

中国教育的出路在哪里?

我们思索着。

没有答案的思索是痛苦的。

我们的答案在哪里?



后记:这篇文章是我在1992年写的,文中不免留下了那个时代的烙印。当时,作为一个师范的学生,书生意气,写下了这些稚嫩的文字,初生的牛犊没怕过虎,拿去参加了全国第二届华夏青少年写作大赛,蒙评委们抬爱,获了三等奖,指导教师路克修先生获优秀园丁奖。现在偶然翻出底稿,稿纸已然发黄,重新看时,竟有了一丝悸动。遂放在这里,以示纪念。为保持原貌,除个别标点外,基本未作改动。值此,特向路克修先生在我在校期间给予我的悉心指导致以衷心的感谢。

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指尖上的音乐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文清 | 荐/文清推荐:
☆ 编辑点评 ☆
文清点评:

有纪实性的文章,
对人们也起着一定的提示和警醒。

文章评论共[1]个
文清-评论

感谢您对散文版面的支持,问候平安快乐!
  【指尖上的音乐 回复】:谢谢文清,我看过你好多文章,你是个高产美女作家。 [2008-4-1 6:54:50]at:2008年03月31日 清晨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