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亦秀亦豪倾情怀梓卿

发表于-2008年04月15日 中午1:23评论-0条

一泓秀水,可动可静,亦柔亦坚。水是智者,教会我们如何看待人生沉浮得失,使人懂得处安不怠,处顺不狂,处变不惊,处逆不馁。

一棵樟树,扎根在并不肥沃的黄土中,却长得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从容自如、不亢不卑。

水之秀美,树之豪气,柔婉中带点刚劲,刚健中透出雅致,这便是著名女作家钱国丹老师的文风和特质。

最近,我的书橱里新添了两本书,一本是漓江出版社出版的《2007中国年度小说选》,另一本是钱国丹老师散文集《又见炊烟》。前者是一本十分厚重的书籍,遴选了当今文坛十余位著名作家的小说精品,其中钱国丹老师的中篇小说《快乐老家》赫然在目。后者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洋洋洒洒二十余万字,这本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散文集如炊烟般氤氲着一种故园情愫,使人心弦震颤。在我的书桌上,还放着一本新到的《小说选刊》,钱国丹老师的中篇小说《惶恐》再度入选。我把这些书刊整在一起,厚厚一大摞。丰硕的创作成果,凸显出她厚实的功底、充沛的精力、勃发的才情和淋漓健笔,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游于艺而臻乎道,这是艺术家追求的境界。道,并不神秘玄乎。大道平常。许多看似高深的道理就蕴藏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人稀里糊涂过日子,不作思考、开悟,而钱国丹老师是生活的有心人,她善捕捉,勤思考,勤笔耕。世象万千,百态尽观,信手拈来,别具见地。当然,开悟是一种美妙的境界,需要相当的功底功力,非功夫高深者难抵其境,更不可能产生“井喷”现象。最难得的是她甘于寂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抵达这一境界,确是令人敬佩。

著名作家周涛说:“文化的活动保存在山野民间,即不断地、有意识地汲取源头活水,是一切文学家、艺术家拒腐防惰,保持创作活力的重要途径。”钱国丹老师深谙其道,她的目光执著于那方地域色彩浓郁的故土,那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男女老幼都鲜活在她的脑子里,小人物身上发生的故事烙在她的心坎里,她和他们同歌同哭,共悲共喜。钱国丹老师触角敏灵,目光锐利,许多本真、朴素、有质感、有价值的东西都被她悄悄收藏起来,经时间沉淀、淘洗,有意思的人物便从她笔端跳出来,走到读者面前,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域色彩。她笔下的人物是如此鲜活、生动。“家常絮语”,皆成文章,貌似随意,实则很见功夫、技巧。

钱国丹老师作为小说、散文两栖的女作家,兼具了阴性思维和阳性思维的特质,她的颖悟和智慧常常给读者以惊喜,其“亦秀亦豪”的艺术风格是许多女作家所难以企及的。“扬之有豪气,抑之有秀气”。她的豪气源自于她开阔的思维、宽广的视角、强烈的现实感和人文情怀。诚然,钱国丹老师是一位思想型的作家。基于良知和责任,她为生活在底层的弱者“代言”。她在渲染苦难的同时,努力传达人性的温暖,涂抹几许理想的亮色。

小说《快乐老家》是一篇追求理想的人间秩序和高尚情怀的文学作品。西慧玲教授评点说:这种写作方式的获得,来自于作者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在民心散落的现实面前,作者的信念依旧、期待依旧;企盼以虚构的小说中蕴涵的理想之花来完成有力的主流意识灌注。理想不是沙滩上的彩球,而是坚实大地上的花朵。阅读中,我们的感动随着小说的行进油然而生:作者以自己的仁爱之心和悲悯之情去切身地感受这个权力交织的世界上,有一颗高贵的灵魂是如何地惶恐、痛苦、颤栗,直至为民付出。美国著名的文化学者詹姆森认为:“所有第三世界的文本均带有寓言性和特殊性,我们应该把这些文本当作民族寓言来读。”我们确实需要寓言,因为一个民族的寓言,往往寄托了它的最朴素的理想与判断。只有让这个民族对现实还寄予希望,它才会有继续前行的动力。当这种理想浮现出读者的视野,会唤起我们心灵深出升腾的一种比自身强大得多的声音,让我们如醍醐灌顶般纳受这股清流,洗涤我们的龌龊,引领我们重返温馨、关爱、信任的家园。

有一种声音,也许你没有听见,但真真切切存在。钱国丹老师在小说《惶恐》中为失地农民大声呐喊。这篇小说标志着她创作的一个新的高度,它不仅透视出作者对现实生活中农民的生存方式的一种全新的理解,还明示了失去土地对农民生活的摧残与扭曲!农民是这个世界上最普通的树,而土地是农民的根。当一棵树失去了根,就意味着它生命的结束。同理,当农民失去土地时,也意味着剥夺了他们生的希望。主人公用沉默承受着命运的改变。他努力使自己顺应这个时代的变革,一次次地选择着新的“工作”,但却在欺凌与绝望面前束手无策。他承担了许多的屈辱,却无力反抗。主人公的忍耐在经过时间的洗淘浸蚀后,终于没有显示出某种具有神话般魔力的精神,而是逐渐蜕变为惶恐。在农民的惶恐面前,我们不安,我们为社会的发展而羞愧!

如果说,钱国丹老师的小说让我们读到“疼痛”和“刚度”,那么,她和散文则让我们感受到“爱意”和“柔情”。她写万物生灵,自然之美,写出心弦之震颤;写人情冷暖,世情物理,写得精辟到位;写陈年旧事,故园情结,写得真挚感人。且看下面几段:



汽车在稳稳地前行,山前的炊烟,山后的炊烟,像喷涌而出的牛奶,给人温馨,给人满足;那晃动的姿态,像藏民舞动的哈达,那样的圣洁,那样的飘逸。(《又见炊烟》)

一些老农还是坚守着自己的蓑衣,像坚守着同甘共苦了一辈子的结发老妻。坚守着一种安全和踏实。(《农家蓑衣》)

那个中秋,我徘徊在一条寂寞的小道上,万念俱灰。这时,一熟人从对面过来,他目不斜视地走着,擦肩而过的刹那,啪的一声,一盒火柴掉在我的脚上,然后他继续走他的路。我觉得蹊跷,拾起火柴,躲到一个角落里打开,一张窄窄的纸条掉了出来。没有抬头,没有落款,上面只写着十个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百感交集,一股暖流却从我拿纸条的指尖生发,顺着我的手臂向全身涌去,眼泪却潸然而下。(《但愿人长久》)

篇篇如幽兰,字字若珠玑。品读钱国丹老师的作品,会有所感悟,有所探求和穿越。感觉冥冥夜色中,一豆灯火时隐时现,让人心驰神往。

人的一生中,幸有几位恩师与益友。与许多朋友初次相识的细节我都忘得一干二净,而那年结识钱国丹老师老师的情景却历历在目。人与人从相识到相知,的确得归结于两个字—缘分。

那是1990年,钱国丹老师是台州市文联的当家人,台州市文联举办小说征文大赛,我怯怯地投寄出自己的一篇小说,题目为《往事粗糙》。没过多久,我收到了获奖通知。虽然奖次不高,但毕竟是[ch*]女作获奖,让人亢奋了好几天。领奖时,钱国丹老师叫住了我,说:“你的作品氛围很好,有一种神秘感,语言也很有个性,你是个写小说的料。发现了这篇小说,我像得了个宝似的。”当时,我怔愣着,因感动、欣喜而找不到恰当的词语,只是傻傻地笑着。其实,在台州,有许许多多像我这样的文学爱好者,都受到过钱国丹老师的关爱和鼓励。她对小字辈的呵护,如同庄稼人呵护秧苗,时不时浇点水,施点肥,并投以深情的目光。也许,没有这种目光,庄稼照样生长、开花、结果,但我相信,庄稼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有那么一阵子,我被杂事扰着,情绪较为低落,沉不下心来创作。听了我的烦恼和苦衷后,她温和地笑着说:“上帝对你关上一扇窗,也许就会打开一道门。别泄气,振作起来,创作才是硬道理。”从她铿锵有力的话语中,我悟到了“执着”两个字,同时感受到一个老作家对晚辈的期望。

尼采先生说:“句子的步态表明作者是否疲倦了。”从钱国丹老师的行文中,可以看出,她的心态从容、平和,但平和中却有一种令人钦佩的敏锐和勇敢。近阶段的“井喷”现象,充分显示了她是怎样地充满激情,状态饱满。自信、敏锐、从容,其创作状态如此,日常生活中,她给我的印象亦如此。

创作是一种情不自禁的冲动。一个作家能长期保持这种冲动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对于钱国丹老师而言,文学创作成了她心灵驰骋的一种方式。厚实的生活滋养了她的文学细胞,使她拥有创作的不竭源泉。每隔半月一月,我和她相约在一家小餐馆。多数情况下,她会情不自禁地谈她新作里的人和事,谈得津津有味,激情喷涌。作为小字辈,我由衷地敬佩的勤奋和执着,真切地感受到一个作家的使命和承担,以及对文学的自觉和不懈·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梓卿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王先林点评:

水是智者,教会我们如何看待人生沉浮得失,使人懂得处安不怠,处顺不狂,处变不惊,处逆不馁。
解读人物和作品,触及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