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
窗外,阳光明媚。初秋的高阳普照着大地,白杨哗哗作响,穿过明亮的玻璃,却始终不能缭绕在我的耳边。
三尺讲台上,望台下四十多双眼睛,一时竟然无语,眼睛有了稍许的湿润。从不爱把感情表露在外面的我,掩饰性的把头扭过去了。空气似乎在这时凝固,教室里静极了,让人感到窒息。
“同学们,我认为这篇课文的点睛之笔就是这九个字‘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前面所写的一切都是为它作铺垫的。”
是啊!这个伟大的母亲,她艰苦到每年只舍得买一角或五分一斤的沙果。那些沙果有疤,有的已经坏了。而她却细心地把疤剜去,把烂掉的部分削掉。再在水里把这些个沙果洗得晶莹透亮,以至于皮上的纹理都清晰可见。我们是否看到了,看到了这位伟大的母亲在向我们走来:她满头白发,面目慈祥,衣着朴素;她面带微笑,眼神里流露出的尽是关爱。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我的母亲:一位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北方母亲,一双用手纳的千层底的鞋从年头穿到年尾。每年收过梨子以后,母亲总是背起筐子到村北梨园子里去拾人家丢弃在地上梨子,每逢这时,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候。我们弟兄会在家里踮着脚盼望母亲能够早一点回来。等到了家,母亲看着我们猴急的样,总是慈爱的笑笑。然后顾不得擦一下额头上的汗水……
放在我们眼前的梨,被母亲精心把烂掉的部分削去,掏掉核,甚至于有的被削得只剩下大拇指那么大。
作者的母亲去世了,在荔枝成熟的季节。荔枝是母亲最爱吃的水果,这被作者认为是天意,是老天对母亲忠厚、善良一生的报偿。但他没想到的是,自己在她去世前为她买得那上好的荔枝,她都留给了孙子。
"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作者发出这样的慨叹。这是一种无奈,一种“儿欲行孝母不在”的无奈,这是一种让人后悔一生的无奈。这种心情,没有亲身经历的人是不可能理解的。荔枝是红了,可母亲呢,母亲又在哪里?即使荔枝再多,再好,可是母亲,这最爱吃荔枝的人却不在了。我又能如何,这时,作者一定是仰天长叹,叹自己无能为力,叹自己心中的那份遗憾。
我的眼睛又湿润了,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情作者通过文字表达得让人唏嘘不已。
-全文完-
▷ 进入剑鑫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