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一行禅师,讲述禅修入门练习时,凡三十二法,有十二处提及微笑。逐次缩节如下:
晨起,微笑。闲暇,微笑。赏乐,微笑。发怒,微笑。平卧,微笑。静坐,微笑。静心,微笑。随顺呼吸,微笑。静观己照,微笑。独坐禅观,微笑。回忆逝爱,微笑。禅观仇恨,微笑。另,说到洗衣服时,应平心静气,若心意飞散,亦微笑。
微笑何好,如此深崇?掩卷沉思,回味良久,甚觉其妙。
少时,读书观世,闻风看俗,觉学佛信教的人太过愚笨,尘世如此美好,因一把剃刀,一卷经义,便舍入其中,弃绝尘世,落于虚拟空幻的义理纠缠,不免处置失妥,错拈轻重。但随年岁增长,识人世渐多,才知亦不尽然,此中滋味良多。
我始读佛经,只为佛经文法简洁,冲淡有味,讲理亦平和。读久,又觉某些东西很可医救现代人心中的痼疾。
自认是没有信仰的人,虽然现在大陆广布一种学说。自小所受教益,亦算根深蒂固,因为政治家曾说,毁坏一个人,最好的阴谋,就是从小给他灌输一种世界观。我不认为我从小所接受的世界观是错误的,但怀疑它的现实性。所学所识,与现实比照来,是如此天差地别。
我曾经看过车站里来来往往的人,大多数人的脸色是落寞的;我亦无数次看过学佛信教的人的脸,表情是淡然的;我尝试过与很多人作沟通,只有那些信仰耶稣基督,如来菩提的人是最好沟通的,他们的表情也是最愉悦的。
我读书时,有要好的朋友,信仰基督,每到节日,会到教堂礼拜。待人接物,和蔼可亲。处事说话,毫不伤情感,恰到好处。为人亦大方爽落,轻看得失。人缘极好。这朋友并不是彻底的宗教主义者,只是全家信教,所以自小随宜。我常想,是不是宗教更能给人一个好性情?我们自小受教说要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事事懂得谦让。可是踏入社会,物欲横流已经让很多人迷茫。以前的坚持都弃去了,渐渐也忘记了快乐。更多的是烦闷。由是而陷入恶性循环怪圈。
是不是因为入了社会,没有人时时轨导,所行所至,皆随心意。而人性向于自由,又必须在规束下才能有最大的收获。所以在社会中虽然脱了思想规束,但却如此痛苦?学教的人,则因为有形式规束,饭前要祷告感恩,节假日要到教堂礼拜,虽然未必真有感悟,但当拿起屠刀的那一刻,多少会想到自己今天曾到教堂祷告。
一个动作,做一次只是一个偶而,但做很多次,就成为一种习惯了。一种形式做一次是一个尝试,但做很多次后就培养成为一种脾性和情操了。比如助人为乐,比如向善。而我们欠缺的可不恰巧就是这样一种形式。因为自由的好,我们忘记了快乐,只记得烦闷和孤单。为什么不想到微笑?
微笑难吗?某句说:微笑不难,只需嘴角上挑。微笑拥有不可比拟的力量,它让人善待生命,忘记仇恨,解除痛苦,更让人快乐。即便心内悲伤,嘴角强来的一丝微笑也给人一个快乐的暗示,好不让人持久的悲伤。有经验的化妆师告诉爱美的女性,若是出门忘记化妆,最好的补救办法就是微笑。现在化妆品奇贵,这样,微笑是最廉价的了。诗翁泰戈尔亦道,当你微笑时,世界爱了他;当他大笑时,世界便怕了他。由此看来,微笑是一种表情,也是一个动作,更是一种语言和武器了。既然微笑有这许多好,为何不常微笑一下。
一行禅师所讲种种,是佛门人修习之用。但凡夫俗子照此做,亦未尝不可。于虚空的佛理可以不赞同,但用这来修身习性,清心寡欲,换一个好脾气,解除胸中的郁闷烦躁,受益也是有的。我不明白为什么很多明星选择习佛信教,但我知道佛经教义中有很多劝人向善,淡泊名利的东西。于己于人,培养一下性情,也不是一桩坏事。
滚滚红尘里,我只是人世一粒尘沙。而佛经又说,小小寰球,本亦宇宙无常中一片花瓣。法国帕斯卡亦道,人是一支会思想的芦苇。即是如此渺小,我只能善待自己,明事知道。拈花微笑,参悟佛理,我不想。拈花是优雅的事,我做不来;我所能做的,只是微笑。
-全文完-
▷ 进入三三舍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