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媚伊
淩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碧云冉冉蘅臬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満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词的开篇“淩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描写了作者看见远处一位女子,作者看见女子远去的背景禁发出“锦瑟年华谁与度?”的暗问,以三句“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为问答,颇与柳永《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有异曲同工之处。明问好的美好年华是与谁共度,实刚是抒写作者心中那疑恋与伤感的情怀。近人俞陛云《唐五代两宋选释》中说到“锦瑟”四句,花榭绮窗,只有春风吹倒,其寂寥之况与离索之怀,皆寓其中。这些美丽景色更对托出作者对美人可望不可及的相思而又无奈。词中每隔两句押韵,读起来情韵皆出。
下阙用“飞云”、“蘅臬“寥寥几字描写了当时的季节,“暮”字交待了作者看到这些景物时已是夕阳西下的傍晚,长満杜蘅草的水边高地上空,飘着几片寥落的白云,作者在如此萧条的景中看着佳人飘然离去,正眼都没有给过他一个,不免更添几分落寞,心中伤感着这景物,又伤感着离去的倩影,作者诗兴大发,作下了这充满断肠愁思的词,聊以自慰,那愁有多少呢?就用了“试问闲愁都几许?”来问自己。后四句有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之韵。用平淡琐碎的事物“烟草”、“风絮”、“梅子黄时雨”来比喻心中重重的愁绪。以臬结情,用了三个事物来将“闲愁”衬托出来,“一川”与“満城”相对立,运用数量词的对比,使问句更生动具体,使比喻更贴切新奇,今人吴熊与徐枫等注释《唐宋词百首》中说道:“由于他用具体生动的景物,将抽象的,无迹可寻的,又难以捉摸的情感,转化为可见可闻的事物 ,从而使“愁”具有了更广泛的普通性,不仅表现了“愁”之无尽,亦可以兴身世之悲,高托美人迟暮的避思,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该词是作者晚年退隐苏州住在横塘附近而作的词,词的表面似写相思之情,男女之恋,实则抒写了自己仕途不得志的“愁绪”。上片描写作者目送女子从面前走过而引发的联想而产出苦闷,下片描写作者睹物愁出的血繁乱愁绪。全篇亦虚亦实,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妙在其中,今人沈祖棻《宋词赏析》:“上片,情文间阻,下片愁之份乱,上是实,下是主。”说明作者的愁苦是由女子的不回望作为作者情感的触发点,下片才是作者真正的“愁”,然而上下却皆不可离,词文中最妙在于上下片皆有一问三叠答的语句,且每个回答都用复合的景物作为比喻,寄托,从而显出比喻的新颖独特,作者寄情于此类景中,情景交融,使得比喻更为妥当贴切,毫无生硬之感,更无矫揉造作之意,其中“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満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当之无愧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明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赞道:“叠写三句闲愁,真绝唱!”
-全文完-
▷ 进入柒刖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