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谈高中新课程改革寂寞黄河杰

发表于-2008年05月11日 下午6:52评论-2条

谈高中新课程改革

随着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高中课程改革的步伐也在越迈越大。但由于这次课改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次,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理念、课程教学方法以及课程实施等方面都要进行前所未有的改革,不仅从事教育教学的工作人员对此高度关注,而且社会各界人士甚至于普通的老百姓都对此极为重视。

从倡导高中新课程改革理念到各地具体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将近一年的时间里,高中课程改革不但没有达到人们预期的效果,而且还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尤其是直接参与高中课程改革的部分老师和学生还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迷茫,找不到了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方向。这不能不让人产生深刻的反思——高中课程改革的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

根据自己亲身的经历和参阅全国各地的相关资料,我认为现阶段高中课程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部分教师在执行新课程时无所适从

这主要体现在:

1、新的课程内容、课程要求和学校现有的硬件设施不配套。

新的课程内容和课程要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必须充分体现出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具体要求学生在学习课程过程中,特别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要成立课题小组以小组合作形式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充分体现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特个性。这种要求无疑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有很大的帮助作用,但实际情况为:一是现有的班级设置使每个班的学生一般在70人左右,无论是教室里还是在实验室,都没有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分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二是学校现有的教学设施还不能够满足所有学生的实践活动需求;三是太多的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难免会影响到其他班级的正常学习和教学进度的正常进行;四是学校现有教学硬件设施的不配套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出现少数性格外向的学生积极活动,而大部分学生只能游离于活动之外。

2、新的课程目标和现在的高考目标有相当的差距。

新课程的改革总目标是: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体为: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重建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完整性,使课程内容和时代紧密结合,改善学生的传统学习方式,在学校形成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考试制度。但是现在的高考选拔人才机制,仍然以高考成绩为主。这不是说学生以新课程目标为主高考成绩就考不好。事实上,如果学生真正能以新课程为目标的话,高考成绩一定会更高。但是新课程目标的实现是要靠学生从幼儿园的入学开始就要逐渐的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贯穿这种全新的课程理念,不是在高中三年这么短的时间就可以完成的。除去时间短以外,家长对于高考的认识也会或多或少影响到学生平时的学习目标。

所以说:考试不改,新课程教学改革寸步难行!

3、新的课程理念和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存在一定矛盾。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推进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大力培养有个性、有创造力、有素质的学生而不是能考高分数的学生。但是现阶段,我们评价一所学校的好坏,主要是看学校的高考升学率高低,特别是看一所学校能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多少和上了二本录取分数线的学生数量多少。俗话说得好:学生学生,学校的命根;分数分数,学生的命根。所以,学校为了提高自身的发展需要高考高分数,学生为了前途也要高考高分数,家长和社会更是如此。这样一来,新课程理念的真正落实就很难实现。

4、新的课程知识结构和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难以衔接。

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结构从“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三个层次整体进行了课程结构的变革,突出了学生学习的选择性和多样性,力图构建既体现基础性又具有高度灵活性的课程知识结构。但是现在的高中学生原有知识结构是以高考科目为主,高考科目又以语数外三科为主。而对于新课程知识结构中强调的人文与社会、科学与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与综合实践等科目从来都不予重视或者重视程度不够,这种情况既造成了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单一,又难以和新课程知识结构很好地衔接并发展。

二、大部分学生参与新课程改革的积极性难以调动

1、学生原有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和新课程学习模式产生矛盾。

新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时充分发挥自己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是现阶段的大部分高中学生还仍然停留在原来的“面对知识,只等教师上课喂食,也不愿意自己主动找食吃”的旧的传统的学习模式。学生长期养成的这种被动学习思维习惯不仅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严重是影响了学生以后学习甚至参加工作以后的创造性。这种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的矛盾,会对学生在新课程下的学习成绩产生很大的影响,进而使学生对于新课程产生逆反心理,更难调动其参与新课程改革的积极性。

2、学生在学习和考试之间找不到平衡。

学生在新课程全新的模式下学习,由于在较短的时期内难以达到较高的学习目标,更难以在短期内迅速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学生在家长、老师和自身的多重压力下,会在学习和考试成绩之间找不到平衡,迷失学习的方向。

3、学生对新课程的热度难以持之以恒。

教育心理学认为:人的需求发展,是由于长期积累、长期得到满足的结果。人往往是越学成绩越好,成绩越好越爱学。学生的学习也是这样,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学生的成绩如果上不去就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没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哪怕老师教的再好,新课程的理念再先进,都难以让学生对新课程的热度持之以恒。

三、社会舆论跟不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

1、社会上长期形成的“学而优则仕”理念很难在短时期改变。

这个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家长方面。由于传统教育观念和我国特殊国情长期的影响,学生家长供孩子上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自己的孩子考上一所好的大学,不但能光宗耀祖,而且可以解决孩子一生的前途。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考上大学更是大部分山里孩子最简单最快走出大山的出路。所以,不管是家长还是学生,念书为考大学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2、急于求成的思想让新课程改革难以显示出独特的优势。

由于客观和主管多方面的原因,新课程改革在短时间内很难见到成效,所以社会上包括直接参与新课程改革的部分人员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新课程改革产生一定的怀疑态度,从而影响到下一阶段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但解决高中新课程改革问题,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要达到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目的,首先要把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大目标化为一个个小目标,分阶段有步骤地逐步进行,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老牛踏步,应该用边走边看的方式,正确了继续前行,有问题了停下来共同研究,找到了合适的方法再实施。这样,才能把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目前,在学校无法短时期配备硬件的条件下,我认为应从下面几点着手:

一、高中新课程改革必须贴近高考改革

“高考是教育教学的指挥棒”,高考在教学过程中的巨大作用是无可否认的。在高考主导高中教学局面多年的背景下,如何甩开高考这个“紧箍咒”从而大刀阔斧地进行综合素质教学改革,是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

一方面,在进行新课程改革的时候,特别是教师教学中既要体现新课程理念,也要时刻关注高考的发展,让新课程改革紧贴高考,而不再是“带着镣铐的舞蹈”。另一方面,在不改变现有高考的局面下,不断拓宽高中生的毕业出路,让高中毕业生不只面对清华、北大。不然,优质高校资源僧多粥少的情况下,一厢情愿地对高中新课程进行改革,最终的结局有可能仍然是以前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进大学,将来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进北大。考生的大量精力仍然会被高考所牵制,所谓的素质拓展最终可能只是一句空话。

二、高中新课程改革必须贴近当地实际

新课程中属于社会领域的课程在促进学生社会化,增进沟通和理解,形成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担负着重要而特殊的任务。但是以往的社会领域的课程要么不上,要么过多地强调书本知识的灌输,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脱节,学不能致用。新课程改革力图在加强学生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鼓励教师开发和利用当地和本校的课程资源,让学生能在联系当地实际过程中,轻松而愉快地学会相关知识和技能,为将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解决社会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比如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高中学生就可以在综合实践课程中,如果能把剪纸、陕北民歌、皮影戏等作为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有效地开发利用的话,不但能使黄土高原上的特殊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也能使学生在走出社会时多了一技之长,何乐而不为呢。

三、高中新课程改革必须贴近教师教学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高中新课程改革更要重视教师的作用。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是内在统一的,“课程发展即是教师发展。”一方面,学校要经常性地组织教师进行新课程的培训,以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在制定具体的教育教学目标时,不能好高骛远,超出教师的专业范围。应该把新课程、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的发展密切结合起来进行逐步推进。

四、高中新课程改革必须贴近学生学习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也是整个教学活动中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新的课程改革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具体科目学习的特点,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科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机制的建立等方面,都要尽最大的可能贴近学生学习的实际进行。

五、高中新课程改革必须贴近国际高中教学发展

我国现代教育制度是从西方引进来的。从我国教育发展的整个阶段来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的教育,都和西方教育教学制度的变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全球一体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个国家内部的发展越来越与世界接轨,而教育作为一个国家文化的主要传承途径,也不可能是单一的,而必将走向一种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而现代技术的广泛普及应用,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必将多元化,甚至学生在不依靠老师的情况下就可以自己获得大量的信息。

所以,我国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在坚持我们特定的文化基础上也要贴近国际高中教学的发展。这样,我们的高中新课程改革才能不断走向深化,不断走向世界。

总之,高中新课程改革关乎到民族的未来及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关心和支持,积极使全社会尽早形成合力,才能共同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科学有效地顺利进行。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寂寞黄河杰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江心小舟点评:

本文对于目前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分析,有理有据,是为一篇挺不错的分析总结文!

语燕呢喃点评:

教育改革,课程改革,这是教育上的大趋势,如何改才是最好的,只有在实践中逐步发现和完善。

文章评论共[2]个
语燕呢喃-评论

问好作者!at:2008年05月11日 晚上9:45

风中的鹰-评论

这样的文章,少见,支持了。问好!at:2008年05月11日 晚上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