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乡村公路的变迁张靖榆

发表于-2008年05月12日 中午2:30评论-0条

我家门外便是我们梓油村的公路。上接乡政府门前的西昌-巧家公路,下通我们村最末尾的横山角。

这条公路留给我最初的印象是:窄,弯弯拐拐,不规则,但还比较平顺,最大的特点是雨天滑,晴天灰。虽说是公路,但一年四季,除榨糖季节每天有三、五辆拉甘蔗到糖厂的解放牌汽车外,其余时间难得看到一辆汽车过,偶尔看得见自行车或拉砖瓦的手扶式拖拉机在公路上行走。

这条公路曾经是我们童年时的乐园,伴随我们成长。滚铁环、骑牛、赛跑,就是我和小伙伴们的传统节目。通过这条公路,父亲带着我坐在拉蔗种的车上到了华弹乡,还坐小船过金沙江到了云南省的巧家县,回来时又坐了轮船,乘了客车。在我当时而言,真可以说是玩了新鲜,开了眼界,认识了村子外面广大的世界。

改革开放后,这条公路为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很多肩挑背磨的事情都改用车子来拉了。减轻了劳动强度,节省了时间,解放了人力,使农民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从事其他事情,对农民增产增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提高、新型农民的产生起到了极为显著的任用,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由此而来,路上车辆多了。农民几乎家家都有自行车。随后,逐渐有了摩托车。现在,很多家庭都有了摩托车。一天到晚,摩托车在公路上来来往往,川流不息。这是农村经济水平提高、农民走向富裕的象征。

随着农村工作、“三农”政策的深入,得到了两次大的改观。2000年,对这条公路进行了夹直、加宽、平整。2005年,将这条公路建成为水泥路,彻底改变了过去雨天滑,晴天灰的局面。公路好了,城里的人下来散步了,外出打工的农民增加了。农民外出,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有的农民带回外地的经验和技术,回来搞起了种、养植业,颇有一定规模。

我想,公路的变迁,见证了农村的发展。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张靖榆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林秋菊
☆ 编辑点评 ☆
林秋菊点评:

作者的话题虽然是集中在一个普通的路上,可是作者的情思却是在这路上蔓延。那是心路,是农村的路,是自己的路,是天下间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