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让语文课堂灵性飞扬紫荷

发表于-2008年05月21日 上午10:45评论-2条

让 语 文 课 堂 灵 性 飞 扬

——“我与课程改革”散记

十年前,我揣着别人无法破译的梦,笑盈盈地踏上了广昌二中的讲台,就如当年师范校园里芙蓉树下那个仰望繁星的小女孩,我又放飞了一串希望。我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新的工作,钻研教材,精心备课,激情飞扬地驰骋在课堂,看着学生认真投入的样子,我自我感觉相当良好。然而无意中与学生的一次交谈,却将我良好的感觉击得粉碎。

“你喜欢语文吗?”

这位学生的眼光躲躲闪闪的,终于很小声地说:“不太喜欢。”

“为什么?难道老师的课讲得不好吗?”

“不老师的课当然讲得好,只是每篇课文都是介绍作者,分段,归纳中心,分析表现手法。从小学到现在,一直都这样,我们都厌了。”

我悚然一惊,我精心准备的教案,在学生装看来却成了老朽的机器,我深入细致的分析在学生听来却成了语言的碎片。我从来没有想到,我这个感觉良好的语文教师在学生眼中竟成了喋喋不休的老太婆。

语文课怎样上才能让学生喜欢,我苦恼,我思索。渐渐地我明白,只有打破常规教学,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和主人,语文才可能灵性飞扬。从此,我的语文课不只局限于教室里,有时在校园里的某个角落,有时在课外书籍,有时在社会活动乃至人际交往中。课堂上,学生不再是完全被动地听讲,他们有时是解说员,有时是文中的角色,有时是导演、编剧,有时是导游,有时是节目主持人,有时是播音员……有些时候,我的课不像是语文课:辩论会、故事会、朗读会、看电影、社会调查、诗文大背诵……都走进了我的语文课堂。

我不会忘记,辩论会上,正反双方在辩论“女人一定比男人差吗”这一论题时脸红耳赤的表情,典型精当的举例,缜密连贯的思维,深入透彻的说理。

我不会忘记,表演课本剧《皇帝的新装》时,两个“骗子”空手织布的动作是那样的滑稽可笑,“皇帝”举行游行大典时是那样的趾高气昂,同学们前俯后仰笑得是那样的开心。

我不会忘记,校园采风团的小记者行色匆匆的身影,充满睿智的提问,还有那一张张精心编撰的略显稚拙却充满灵气的小报。

我不会忘记,教室一角同学们自带的图书,暖暖的阳光跃进窗棂,同学们聚精会神阅读和掩卷沉思的表情是那样的生动。

我不会忘记,诗文朗诵会上,我和同学们一起品读李白,感觉他那“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盖世豪情,我们一起走近王维,徜徉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怡情美景之中,获取心灵的宁静,我们一起拜读郭沫若,体验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快感,感觉时代跳动的脉搏。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素质,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在灵性飞扬的语文教学中,我送走了我在广昌二中的第一届学生,中考成绩也是让人欣喜的。

伴随新一届学生的来临,我又开始了新的反思,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语文的天地中找到真趣,固然有可取之处,但拌之而来的是课堂的浮躁,有些同学好表现,浅尝辄止,不能真正地深入文本,这成了语文学习新的颈瓶。如何有机地引入研究性学习,给学生装创造一片学习的蓝天碧海,如何拓展延伸学生思维的空间,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在反复的深索中,我设计了几种教学模式,一是“美文探美”。比如教学《社戏》,学生探究后发现了“平桥村风情美”、“江南水乡景色美”、“船头看戏朦胧美”、“归航偷豆三美”等等。其中对“偷豆三美”的探究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探得三美是“农家子弟情意美”、“偷豆全程童稚美”、“行文思路照应美”。在教学中获得了美的感受。

二是比较阅读,把课文与以前学过的相关课文放在一起阅读,求同比异。例如我教完《变色龙》之后,让同学们把这篇作品与以前学过的《我的叔叔于勒》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的问题确定后,同学们查阅资料,讨论分析,得出研究结论——两文惊人的相似。两位作者都是19世纪后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两人的年龄只差一岁,两文的写作时间仅差一年。此外,两位小说之王的两篇惊世之作在情节上都突出一个“巧”字,人物性格的塑造上都突出一个“比”字,所写的人物事件都突出一个“小”字,而表现的主题都突出一个“大”字。

三是课文扩展延伸,意在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教了蒲松龄的《狼》之后,我又补充了几篇有关狼的文章,有《西伯利亚的七匹狼》、《人情狼》、《狼羊同笼的启示》、《母狼的智慧》。这几篇文章都写狼,但角度不同。学生阅读后,一下子产生了对狼研究的兴趣。趁此机会,我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搜集有关“狼”的谚语和成语,了解人们对狼的评价;有的从社会学方面,收集狼的传说;有的从生物学方面收集有关狼的介绍,了解狼的特性;有的从生态学方面,收集与狼有关的资料,了解狼与其他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然后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信息资料,加工整理,写成关于“狼”的调查报告或小论文。

这些教学模式的运用,有效地促使学生阅读广度与深度的扩展与延深。现在我上初二和高一两个教学班的语文,都是人教版新教材,所选课文很多都是名家精品,人文性很强,尤其是有一些美文,语言清新优美,意蕴醇厚隽永,有很深的国学底蕴,所以我把如何将文本与传统文学对接,如何引导学生在传统文学中寻找源头与活水,如何加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如何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当作教研教改的重点。比如,我在上《我的空中楼阁》时就设计了让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一起背诵有关“亭始楼阁”的古诗文,引导学生从作品语言中寻找古诗词的痕迹,从而品味语言的诗意美。在教学《春》时引导学生背诵关于“春水”、“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有关春天的诗,并在课外搜集整理,组织了一次“春的赞歌”古诗词朗诵会。

为了在教学中彻实贯彻新课标精神,我主持了县级课题研究《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重点探索了新的教学模式“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和“对话式”教学。前者主要体现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比如“探索太空”、“感受亲情”等等。后者主要体现在阅读教学中,以聊天的形式引导学生敞开心扉地谈论是感悟文章内容的一种可行的方法。这种无拘无束的讨论,能使学生接脱口说出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见解、自己的体验,让他们在不断的“自悟”的过程事,生成智慧,闪现精彩。比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让学生自由赏读课文,找出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就出现了比较精彩的发言:

生1:我认为父亲的举动最打动我,他一步一步的指导、鼓励,使一个软弱的孩子走下悬崖,获得信心,变得勇敢,这是本文的传神之笔。

生2:是的,父亲不仅是在教“我”如何坡度下悬崖,而且是在教“我”如何走好人生之路。,

生3:父亲这样做是想给孩子一份经验,一次锻炼,一种成就感,一股不怕任何困难的勇气。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很多时候,老师低估了学生的潜在能力,因而不给学生尝试的机会。学生潜在的创新思维就被我们这种“好心”给抹杀了。“对话式”的教学,给学生平等,给学生空间,给学生期待,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撞击成功,铸就成功,收获一些意外和惊喜。

语文是美丽的,走进语文,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比任何学科都更为激动人心的生命画卷。语文教研是繁重的,也许我们的付出与收获不能成正比,但我记住泰戈尔的一句名言“天空中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让语文课堂灵性飞扬,是我在教学中孜孜不倦的追求!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紫荷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生命之花点评:

看到你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我很感动,深为你对教育的赤诚而欣慰。用灵性把孩子们引入课本引入灵魂。

文章评论共[2]个
生命之花-评论

问好作者!
  【紫荷 回复】:谢谢关注,只是一篇演讲稿. [2008-5-23 11:30:10]at:2008年05月21日 中午1:22

闻文-评论

问好,欣赏!
  【紫荷 回复】:谢谢,把这种文章放在这里,只是因为我纯粹把烟雨当成了自己的文档. [2008-5-23 11:28:33]at:2008年05月21日 中午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