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我眼中的经典聊城大学文学院2006级2班

发表于-2008年05月23日 下午4:51评论-1条

英国诗人艾略特曾说,诗人最后的地位必须由他诗中所表现的哲学以及表现的程度如何来决定。而作品的经典与否,正是由于该作品是否融入哲理,及哲理的深浅程度决定。

也就是说,一部作品要奉为经典,我们不应该粗浅地从它的艺术手法,文学史地位等去理解,应更重要地注重它所能反映出的哲学观。

哲学是一门睿智的学问,将哲学完美地融入到文学作品中,而不着痕迹,这对作家无疑是艰难的考验,所以黑格尔说:“最伟大的艺术家是哲学艺术家!”他这样说,是很有见地的。众所周知,让•保尔•萨特是20世纪法国乃至世界最重要的哲学家,也是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他将存在主义哲学完美地融合在他的作品《墙》、《恶心》、《理智之年》《恭顺的妓女》等作品中,因而当之无愧地拥有黑格尔所谓的“艺术哲学家”的称号。至于他的《恶心》等文学作品也被西方公认为存在主义文学典范,而且,诺贝尔评审委员会——瑞典文学院曾授予萨特诺贝尔文学奖,但是,坚信“自由即选择”的存在主义大师萨特,拒绝了。他拒绝来自一切官方的荣誉。

我们看到,在今天,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大都被奉为经典,而近现代作家中却鲜有作品被尊为经典,而与先秦著作位列同班。原因何在?很明了,因为在先秦,甚至整个古代社会,文史哲是不分的,所以我们在听那些教授讲授《老子》、《论语》、《孟子》、《庄子》等先秦著作时,会分专题讲授这些作品作家的文学观、历史观、政治观;我们也常会在图书馆看到各种书曰:“先秦诸子哲学研究”“老庄哲学研究”等著作,而实际上先秦乃至整个中国古代社会性都没有一部譬如西方《理想国》、《文艺对话录》《形而上学》《忏悔录》这样的哲学专著。这无疑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大遗憾,但正因为诸子百家的哲学观散见于各自的文学著作中,也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又一部文学经典。

渐至秦汉,秦王朝历时短暂,我们无从考证,但汉代的作品可谓汗牛充栋,而被尊为经典的也为数不少。《史记》便是一个例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既是司马迁的文学观,也是《史记》哲学内涵的精髓。而汉代大辞赋家王充,其代表作《论衡》便是集“艺术”与哲学于一体的经典作品。

中国自春秋战国以来,在文学史上称之为经典之作的并非寥寥,但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意识:经典的并非完美的,并非无懈可击的。中国古代的文学经典,特别是秦汉以后的经典,有两个历史缺陷。

第一、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便成为正统,而在先秦时业已形成的诸子百家思想遂至不入流的尴尬境地。这无疑束缚了后世文人的思想,后来虽有韩愈、苏轼、二程、朱熹几次掌舵而“幸免于难”,但历时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与同时期西方相比,已是走入了死胡同,大厦之将倾,已是不可避免。

第二、 受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人自来强调集体,而忽略了个体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这在世界范围内的封建时代都曾存在,而中国尤为严重。因为中央集权制下,皇权的至高无上抹杀了个体存在的价值,而西方15、16世纪开始文艺复兴,17、18世纪启蒙思想得以广泛传播,至20世纪萨特宣扬“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个体逐步得到重视,而中国,渐至现在,要在全社会内注重个体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仍是一个艰难的历程。

然而,有一部作品却是冲破了这两点的束缚,这便是《红楼梦》。《红楼梦》中我们显然可以看到曹雪芹融儒释道于一体的匠心。更重要的是曹先生非常重视个体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这充分表现在其对小人物的刻画上。譬如晴雯,她从22回出场,78回夭逝。是80回本曹雪芹唯一一个由曹雪芹叙述完整命运的人。(当然,秦可卿亦是在曹雪芹笔下逝去的人,然而经过曹的几番删阅,秦可卿的叙述是不完整甚至是矛盾的,哲理不加赘述)她的一生正应了那首判词“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从第3回出场的袭人亦复如是,同时曹雪芹还不惜笔墨刻画了12个小戏子,尤其是龄官、芳官等。曹雪芹注重个体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无疑是《红楼梦》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20世纪末有一部作品需值得我们去注意,那就是《平凡的世界》。至1991年全部出版问世以来,曾感动了一批批读者,至今年为人喜爱,更让人惊讶的是,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空白的。一些大家如洪子诚编的《当代文学史》甚至连路遥的名字都没提,原因何在?

纵观20世纪文学,无论西方还是东方,均进入现代主义热潮,西方出现的意识流、荒诞派、存在主义、表现主义、象征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不仅影响了整个西方20世纪,也影响了东方的中国。中国的作家经历了文革后,对17年文学和文革时期的文学和创作方法大都持摒弃态度,当他们主动放弃了17年文学的显示主义创作方法,而学习西方现代主义时:当湖南姑娘已经拜卡夫卡为师时,路遥却袭用了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这不能不说是个失败。然而更重要的是,20世纪西方所有现代主义流派的作品都可称为”哲理小说”,他们宣扬“反理性、反逻辑、反传统价值”而更加注重个体存在的价值,带有深厚的哲学意味。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却用他那过重的欧化语言,靠情节的曲折感人,赢得读者,这自然不能换来学术界的认同。这也是《平凡的世界》不能堪称经典的原因。

我们再谈谈朦胧诗。

顾城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他的诗至今为读者和大多数学者认同。原因即在于他诗中的哲理意味,如他的《远和近》“你/一会儿看着我/一会儿看着云/我觉得/你看云的时候很近/看我的时候很远”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个体存在是孤独的”这一萨特存在主义的命题。这首诗因蕴含哲理以为的自然,成为顾城的代表作。

我以西川结尾。西川的诗很有总骄傲的神秘性,这些味很浓。他的诗无疑可称得上朦胧诗的经典代表,如他的《在哈尔盖仰望星空》“我成为某个人,某间点着油灯的陋室/而这陋室冰凉的屋顶/被群星的亿万只脚踩成祭坛/我像一个领取圣餐的孩子/放大了胆子,但屏住呼吸”,再如他的《上帝的村庄》,

“我需要一个上帝

半夜睡在

我的隔壁

梦见大海和星光“

梦见伯利恒的玛利亚

在昏黄的油灯下宽衣”

尹德军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聊城大学文学院2006级2班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烈酒红袖点评:

能把不相关的事结合在一起也许更好!整体有些凌乱了,期待会更好!

文章评论共[1]个
飞雪骄阳-评论

欣赏了。问好at:2008年05月23日 晚上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