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小城故事聊城大学文学院2006级2班

发表于-2008年05月24日 中午1:12评论-2条

“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每当《小城故事》在耳边响起,我总是被轻易拉回周村的市镇。周村的确是个小城,却用她局促的方圆迎来送往,吐纳千秋。如果不是“天下第一村”的牌匾,如果不是“大街不大,日进斗金”的古商城,如果不是流光溢彩的丝绸城,我很难相信生我养我的这座小城曾有过那么辉煌的经历。“金周村”、“旱码头”,走过激越,斩过风浪,轰轰烈烈几个世纪的周村如今更像是一个看惯沉浮的哲人,用从容不迫的气度和波澜不惊的心胸安守着一方宁静……

丝路

我们那流传着这样一则笑谈:都说苏杭丝绸好,有个周村人去苏杭游玩时千挑万选,选中了一匹质地、色泽上等的绸缎带回了家。回家后,家里人都争着看苏杭丝绸好在哪里。众人一边摩挲一边啧啧称赞。这时,家里刚上小学的儿子颠颠儿地跑了过来,他只能够得着最下沿的一角,便一把抓过来有板有眼地念道:周村丝织二厂生产。

笑谈归笑谈,周村丝绸的确是由来已久,誉满天下,“丝绸之乡”名不虚传。我们可以回到汉唐,去聆听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声。驼峰间的一匹匹丝绸在苍茫的暮色里镀上了一层迷人的华光,而周村是丝绸之路陆路和海路的重要源头;我们也可以回到民国,去陈六子的“大染坊”里看看,看看周村丝绸商人的民族气节和魄力;我们还可以现在就去溜达溜达,去丝织厂房,去服装车间,去丝绸工业学校,去感受产、学、研、贸一条龙的每一个细节。

特别喜欢在周村丝绸城闲逛,在狭弄里感受久远年代的气息。店面有种影沉沉的旧味,很有些年岁的感觉。店里的一切却永远是鲜丽的、华艳的。绣着梅花的长丝巾拖着雨线似的流苏;湖色的旗袍俨然一副贵族小姐的派头,褶皱间都是冷然的寒意;缎面织锦小拖鞋精巧得像件工艺品,让人爱到心里头……小小的丝绸城浓缩了周村纺织业的精要,在闹市里缔造着典雅高贵的传奇,人走在其中也能渐染一份灵秀和神韵。

“桑植满田日,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周村是一个被丝绸包裹的城市,白居易曾用“天上取样人间织”来形容周村的丝绸。这位在十六岁就写出“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诗人,在周村精致的丝绸面前也不得不承认笔力不足,只能发出这样惊艳的慨叹。

大街

在淄博六中读书的时候,每逢假期,总要特意“路过”大街,为的就是能看看那画檐雕梁,看看那古玩玉刻。外面是二十一世纪的灯红酒绿,这里是明清的雕栏玉砌,时空在刹那间错置,我如在化外享受安然的禅趣。

有一次,竟遇上了《旱码头》摄制组。几个拖着长辫子扛着“冰糖葫芦”的群众演员来来回回地溜达、叫卖,往屋里一看,是张丰毅在有板有眼地说着什么,他的眼睛在陈暗的店里闪耀着飞扬的光彩。围观的人并不多,因为摄制组常常要封锁道路,来去匆匆的人常常要绕道而行。几个住在这附近的老人在南墙根晒着太阳,数说着大街的前世今生。

“这状元府里的王状元可是我的先人。”老太太炫耀着。

“就你,你认得几个字啊?”有个老头打趣她。

“哼,不识字怎么了?人家陈六子不也不识字吗?”老太太抬头看一眼“大染坊”的门面,理直气壮。

“哎,张艺谋在这儿拍《活着》的时候你们来看了吗?”有人赶紧转移话题打圆场。

我不禁笑了,踏着青石板路继续前行。路过了状元府,路过了大染坊,也路过了魁星阁,路过了一些不出名的手工作坊。我停在刻瓷老人的店里看那栩栩如生的兰竹图;我故意在丝绸店里逗留,让光滑的丝绸滑过我的肌肤,感受那沁人心脾的凉意;我也毫不客气地闯进玉器店,没有人招呼反而更能让我恣意地欣赏巧夺天工的手艺……

大街的繁华在明清达到了高[chao],相传乾隆曾八次游周村,并亲笔写下“天下第一村”。有人逛过大街之后,情不自禁写下这样一首七律:玉碎香飘醉煞人,心驰天下第一村。登门拜过状元府,倚树长歌大院春。铁画银钩多古意,诗词联语传精神。红灯高挂长街上,也照当年车马尘。

周村烧饼“形如满月,薄如纸片”、香酥薄脆,余味悠悠,被誉为“中国名点”;周村芯子惊险玄妙、名闻齐鲁,历经三百年多年愈演愈奇;周村花灯始于秦汉、兴于唐代、盛于明清,是中国三大灯系之一中原花灯的发源……周村是个小城,小城的故事数也数不清,“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人生境界真善美,这里已包括……请你的朋友一起来,小城来做客……”

武宝贵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聊城大学文学院2006级2班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文清 | 荐/文清推荐:
☆ 编辑点评 ☆
文清点评:

很美的文字,
把一座小城写的更美了。

文章评论共[2]个
文清-评论

期待您的首发文章,周末愉快!at:2008年05月24日 下午3:00

中秋石榴红-评论

如果不是对家乡的这份挚爱,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么优美清新的文章的。问好,期待朋友的佳作。at:2008年05月24日 下午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