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山外的现代文明,古村落的一切都是古老的惊叹。走进 渼陂古村,聆听历史花开的声音。弹丝品乐,古村落流淌的风韵,一缕飘香,醉了一庭花草半地山河。这是个诗意清静之地,于是带着一份幽兰馨香般淡然的心,拈着轻声碎步,寻之,访之……
薄雾朦胧,点点零花,引我至潇湘画里。古老、原始、自然,仿如隔世的梦境。青藤古屋、石阶古树,构成一部古村落的活史。一池碧水,点点磷光,倒影恢弘的祠堂。抬头瞻望,“翰林第”三个大字的牌匾悬于大梁,夺人双目。祠堂门口两侧张牙冽眦的石狮,摄人心魂。从那怒视的眼神中,仿若透着中华民族的不屈尊严。“永赐多福天之眷顾必仁人孝子,慕仰高山志所向往在礼学忠臣”,“永慕堂”中37对嵌头字对联,承载着祖祖辈辈的古训。晨钟暮鼓,廊壁木雕,梅兰竹菊,也许,许多年前,梁氏后人就是在月桥花院\琐窗朱户间,手捧古诗文赋,沐先辈之遗风,展吾代之娇盛。
残墙,小巷,红石门,檐头浮雕,一切都见证了这方净土上有多少牛叫,有多少纯真的啼哭诞生过。古老的曾经,古老的传奇,在这里的山水间留连,从过去到现在。行走在青石板铺就的小巷,曲径通幽。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历史的尘埃,飘至远方。一切人去楼空。古村落就像不老的古诗,历史越久远越能激荡起心中的波澜。鹅卵石道,连通着小桥流水人家,也连通着随秋后春绿而淡去的记忆。断肠人仗剑走天涯,唯将古道的记忆装入行囊。也许有一天,乡村的古道将带梦回家。
迷宫般曲折的小道将我引至古槐第。在直角的轩公祠斑驳的影墙上,书写着“多留余地”四个大字。我伫立在影墙前的空地上,恍惚中时空静止。古村落里飘现出一位哲学老人,传述着“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处世之道。
转角间,目光与一座"小教堂" 交汇。时光回放,中西结合的小楼前,人潮涌动,窗阁间娇柔妩媚的背影。忽然的回眸嫣然一笑,目光交接,心猛地颤动一下,顿觉地动山摇。亦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刻即永恒。“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手捧绣球的伊人碎步而来,便觉“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恍然间,伊人不见,徒留一份想像,如同蝴蝶的翅膀掠过干涸心海。在尘世里翻滚的人们,谁不是心带惆怅的红尘过客。
沿江而行,残破的篱笆,记忆的小黄花,行于古道百花间,沐浴着春风,便想起“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对君酌”。走进古街坊,斑驳的古墙上隐约地显示着“林记油行”、“茶”等字迹。遥想,携几位往来白丁,登台赋诗望天际云卷云舒,时光流转,却毫不在乎,淡然优雅。品茗论乐,“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张琴代语兮,欲诉衷肠……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不得于飞兮,使我沦亡。”一曲《凤求凰>》,袅袅弦音绕梁,顿时黯然神伤,潸然泪下。琴弦离恨曲,花笺断肠诗。
古村落的老,是柴火也记不清的事,一大捆一大捆燃烧的记忆,淡去得太快。或许只有那不朽的雕花大门上的大字笔锋,还记得自己面世的年代。
“日之夕矣,羊牛下括。”离别前的回眸一瞥,古村伴着夕阳沉睡,“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本文已被编辑[指尖如水]于2008-5-29 16:12:11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碧梧寒绿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