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所以被人们传诵,是因为它蕴含深刻的哲理。“山穷水复疑无路”是对人生的考验,“柳暗花明又一村”则是考验后的进步。所以考验是催生进步的一粒种子,如果给与适当的条件,它便会破土而出,直冲云霄!
任何一位大师、名人的背后必然会经历挫折与磨难,而这恰恰成就了他们的辉煌。如同河蚌只有经历过细沙的磨砺才会孕育出璀璨的珍珠。这在中国词史上不乏其例。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深刻的词句岂是一个整日拥红依翠的帝王能写得出的?只有经历了亡国之哀、思乡之愁的君主才会有如此深刻的体验,也才能使这句咏愁名句永远在词的简册中熠熠发光。
李后主告别了“车如流水马如龙”的金陵,也告别了纸醉金迷的生活,走向了人生的深渊。他的思乡之情从未如此深切过,他的悔恨从未如此深刻过,他的痛苦从未如此深重过。于是一阵凉雨在夏天的午后从天而降,给原本浮热的空气带来了一丝凉意与厚重。李后主后期的哀伤身世、寄托故国之思的名作一改俗艳的词坛,恢复了词的抒情传统,为后代词的发展开创了新风,故王国维曰:“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在绝望悲苦的荒漠里,用生命的血和泪浇灌出鲜艳不改、芬芳不败的绿草红花,这就是李后主的词所表现的乡愁的魅力。正是这别样的乡愁铸就了李后主在文学史上的辉煌。
苏轼是北宋词坛上的一位如雷贯耳的大家。他开创了豪放的词风。然而背后他所经历的几乎是一次脱胎换骨的考验。
苏轼在宦海中几次沉浮,乌台诗案对他的打击最大,影响也最深。苏轼在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从此远离故土和亲人,在他最痛苦的时候“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他的孤独与愁苦可想而知。然而这正好给了苏轼一个找回真正的自己的机会。他开始剥除自己身上的喧嚣和浮华,回归到淡薄静定的自己,逐渐走向了真正的成熟。经过这场灾难,他“成熟于灭迹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天光射向中国文坛——开创豪放词的大师已经诞生。
生活的挫折和磨难对苏轼来说是一次提升,对中国的词坛是一次革新。宋词到苏轼这里仿佛从涓涓细流突然变成了纵横恣肆的汪洋大海,其内容、题材、境界出现了全新的面貌。所以余秋雨先生称苏轼被贬黄州是一次“文化突围”。
生活的磨难不仅对文学家来说是一次考验,对文学的发展也是一次考验,因为它被赋予了文化意义,承载着沉重的文化使命;它就像一座山峰,由文人艰难的登上从而成就了自己,也提升了文化的高度。
王帅
-全文完-
▷ 进入聊城大学文学院2006级2班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