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的端午,大街小乡巷飘起了粽子的香味,空气中也弥漫着棕叶的芬芳。游走在这样的气氛里,既感到节日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同时也有微微一点悲怆在心底翻涌!在大地震中遇难的数万人再也无法过这个端午了,再也无法与亲人团聚共度这个传统节日,不知他们在另外的时空过的安好?
不由自主的,记忆中浮现出五年前的那个端午。因为某种信念,被迫在一个隐蔽的地方,每天被几个人轮番折腾,晚上也难以入眠,身心俱疲。端午的那天早晨,一个微胖的中年女人给我送来一个粽子,告诉我端午节到了。看到粽子的那一刻,我感到人世的悲凉与人的愚迷,但也只能无言。原计划在端午节和家人团聚,看看几个月没见面的儿子,看看一年多来,被哀痛折磨的家人。可却在端午前夕,突然陷入极境,失去身体的自由,端午的团聚成了梦幻泡影,多日的思念也难得倾泄,也无疑给家人还在疼痛的伤口又撒了盐。
看到用洁白的糯米做成的粽子,默默的躺在瓷碗里,那一刻,我想起了屈原,端午节即因他而来。正是因为屈原,在民间才有了端午节;没有屈原,或许就没有这一传统节日。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听说后,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包子等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深烙入人的心坎。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在我的老家,人们也很重视这一节日。无论怎样的人家,在这一天,都会做一顿比较精美的菜肴,以此来庆贺。他们也会割一些新鲜的艾草、菖蒲等挂在门上,一为驱邪、避灾,二是用它们熬水洗澡,据说对治疗某些皮肤病,有奇特的功效。当然,家家户户也用新收的麦粒磨成面粉,做包子,并拜祭天地和祖宗,感谢上苍的赐予和求得祖宗的佑护。
在身处极境的岁月里,每逢端午这天,我都会想起屈原,想起他怀抱美玉在心,投入汨罗江的悲壮情景。每逢这天,我也倍加思念我的亲人,深知他们这些年来的承受,但我更珍惜所悟会的真理。信念高于生命,道义重于利益,我别无选择。虽然在现代大多数人的眼中,道义价值几何,良知能当饭吃?在这价值观扭曲,人性失却的时代,道德已不再对人的行为有所约束的时代,毕竟我找到了一块真正的净土,寻到了能让人返归真正家园的真理,那么人世的这一切还足以留恋么?看看我周围的那一双双虎视耽耽、如鹰犬的眼睛,随时可能做出卑劣、猥琐的行为,它们无视生命的可贵,看不到自己惨烈的下场,干着人神共愤的最可耻的事。虽然我无所惧怕,但它们对更多人的伤害,却不由我倒吸一口冷气。我问自己:悲壮么?有一点。
五年前的那个端午,看到粽子,我没有丝毫的食欲,也没有动它半点。我觉得在那种境遇中吃粽子,完全是一种亵渎,是对一种高贵精神的玷污。有人看到我丝毫未动,催我快吃点趁热吃下!我摇摇头,笑了一下。虽然有两天没进食,但我不想吃下它。我告诉它们我应该是自由的,而不是听命于谁的指使和要求!我要寻求我的自由,回到我该去的地方。它们说只要按照它们的要求做就可以,前途不受任何影响。我摇摇头,笑了一下,说绝难做到,我悟会的真理决不可放弃,我也决不做伤天害理的事,决不背叛那份久远的承诺。
也是那一刻,我想起了他,我的夫君,那时的他正在西部的一个深山。他于一个深冬的夜晚,不仅失去一切的财物,也从此失去可贵的自由。面对铜墙铁壁,面对无数狰狞的面孔,面对无数异化的心灵,无丝毫胆怯,而是更加勇毅和洒脱。闻讯他的变故和无畏的精神,我的心中只有敬佩和感动,曾经的恩怨都化作云烟消散。我千里迢迢的探望被屡次拒绝,虽只一墙之隔,却是截然不同的两重天,两个完全异样的世界。我们虽近在咫尺,却因一种异化力量的牢牢操控,无法见到他矫健的身影,也无法看到他的只言片语,更无法听到他柔和的声音。我与它们争辩,它们却听不进半点,虽然它们知道,他只是为了一种信念,为了一种精神,并没什么过错,但也只能听从于某种力量的控制。
历史的一幕幕仍在不断上演,屈原虽成历史的过去,孔子、老子、岳飞等都早已作古,虽然今人难以真正理解他们,但每一个历史人物所谱写的正气之歌,都令人荡气回肠,感天地,泣鬼神,都激励着后来的人,他们的故事也在代代相传,都为今人的言行作参照,被视为辨别正邪、善恶的准则,以此激发人残存的那一丝善念与神性。
如今五个年头过去了,我又自由的吃粽子了,也和家人共度这一传统的节日。世间的一切也在飞速的突破,那点点滴滴的回忆虽然还很清晰,但毕竟已成逝去的历史。是非正邪自有公论,天理在均衡着一切,善恶都将各有其因果,每个生命都在摆放自己未来的位置。身处江南一隅,我不敢奢望什么,也不想计较尘世的得失,唯有珍惜现在的一切,也唯愿更多的生命走向美好未来。
-全文完-
▷ 进入自在天地行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