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地球和生物绝灭(1):地球的演变
安晓玲
【声明:笔者的文章和小说都可以自由转载】
小序
人类是怎样产生的,似乎有了定论;但笔者在文章系列[9]中,提出熟食
人和人类不是劳动创造的等的新观点。目前对地球的形成和生物的大绝灭,
国内外也好像已经取得了共识;但笔者根据现有的资料,提出了与当前的见
解完全不同的解释。现在发表出来,供大家鉴别。
关于我们的地球,许多问题至今还是谜,众说纷纭。下面探讨地球外壳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一)尚未考虑的事实
在大约50~46亿年以前,地球诞生,它与现在的地球外形存在显著差别,通常认为是在泥盆纪(4·06~3·5亿年),地貌发生巨变,陆地大增;在三迭纪(2。5~2。02亿年),古大陆只有一块,六大洲从北极到南极连在一起,称之为“泛古陆”。后来,提出大陆漂移说,因地壳在地幔上漂移而使各洲逐渐的分离开来;直到新生代第四纪初(距今约1万年),才形成现在的陆地与海洋。大家的注意力和争论的焦点都集中在大陆板块是如何漂移的,漂移的动力从何而来,如何划分地壳的板块等等,忽视了下列基本事实:
1, 当接近球形的地球气团在逐渐凝固时,其外壳表面高低差别应该不会很大;可实际上,海拔有4~5公里的高峰在全世界共有14座,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大于8848米;而海洋的平均深度在4公里上下,最深处为11034米。即地表的高低差接近20公里。如此大的地表高低差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2, 按照常规,陆地应该是逐渐降低到海底;可实际上是:开始的坡度比较小,称之为“大陆架”;后来都变成“陡坡”,有的非常陡峭,与几千米深的海底相连,称之为“大陆坡”。这种陡峭的大陆坡是如何形成的?
3, 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公里,大陆为约33公里,高山和高原为70公里以上,而大洋的海底,地壳仅约几公里。这些数据违反冷却的原理。地壳的降温和凝固,依靠向大气散热。散热快的,结成的地壳则厚。水的对流传热和水气化吸热等散热的速度比依靠空气散热的大陆,要大的多,为什么海洋的地壳却如此的薄?
4,目前不少人同意:在6500万年前,直径10公里的行星在墨西哥撞出希克苏鲁伯陨坑(直径约198公里)是恐龙发生绝灭的原因。2007年通过钻探该陨坑的岩石证实:此坑出现的时间比恐龙绝灭早30万年,从而否定了这一理论。这一验证最大的贡献是:过去认为由于直径10公里的行星撞击墨西哥,使粉尘扬遍全地球,造成半年以上暗无天日;植物没有光合作用而死亡,导致恐龙饿死。因这个行星的撞击,引起全世界火山大爆发,喷射出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加上到处是甲烷和森林燃烧,也产生许多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现在看,所有这些解释全都是子虚乌有的臆猜!居然让许多专家学者相信,实在令人齿冷。
由于在恐龙绝灭前30万年,发生了小行星墨西哥撞击,但并未出现生物绝灭。这一严峻的事实说明:形成直径约200公里陨坑的行星撞击,不会引起地球出现火山大爆发;由行星撞击产生的尘埃,也不会扬遍全球,而且更不会在大气层中维持半年。笔者认为:直径10公里的行星撞击,无法导致地球火山大爆发的理由很简单。如上所述,地壳的厚度:大陆是33公里,高山和高原为70公里。上述陨石坑的深度超过不了地壳的厚度。2007年美国采用卫星测出:希克苏鲁伯陨坑的深度为900米,远小于地壳的平均厚度17公里;所以它的撞击只能引起地球局部震动,产生地震,无法造成火山大喷发(因为未引起地幔进入地心的岩浆中);更不会引起粉尘飞扬几个月,而不降落。
那么,上面的四个问题,如何解释呢?笔者提出以下的看法:
(二)硬碰撞和软碰撞
行星碰撞地球主要分两种:硬碰撞和软碰撞。凡撞击坑的深度未超过地壳厚度者,属于“硬碰撞”;因反弹力极大,撞击的行星被弹回大气层;在撞击坑的四周往往形成环状突起或者环行山脉。撞击坑深度不仅超过地壳厚度,而且还深入到地幔,引起地幔变形和挤入地心者,称“软碰撞”;因反弹力显著变小,无法使撞入的行星反弹到大气层,而留在撞击处;这时,在撞击处的四周,不形成突起,甚至令四周下沉。如果产生硬碰撞的行星的冲量很大,把地幔也压入地心,同样不会造成四周突起;而且,因撞击行星离开了撞击处,故称之为“特硬碰撞”。
可惜的是,至今只谈小行星的“硬碰撞”,忽视了“软碰撞”和“特硬碰撞”。实际上,只有“软碰撞”和冲量极大、能够把地幔压入岩浆内的“特硬碰撞”,才能造成地表火山大爆发,地球板块较大的位移和地貌发生较大的改变。
在地球未结成固体外壳,以及只凝固成薄地壳时,小行星和陨石的碰撞,都属于“软碰撞”;它们都嵌镶在地面,而导致地表的局部地区出现显著增高,以及火山频繁爆发。在地球刚刚形成的初期,地球引力圈内有大量大小不等的小行星和陨石,被地球的引力逐渐吸到地面;地面上的大部分大小山脉,包括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等都是这时候形成的。
当地表被小行星和陨石,以及火山喷发出的岩浆增高后,使基本上被水覆盖的地球表面出现陆地和海洋两个组成部分。这时的陆地都是高出海水面的山峦和高坎,总面积不大;因而海水都不深,且在深度上的差别也不大。大约在6亿年前,一颗位于地球引力圈内的、体积大于月球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将不太厚的固体地壳砸破,深入到地幔;构成一次极大的软碰撞,在地球上出现以澳洲为主的大洋洲。由于地幔涌入地心的岩浆内,使内压剧增;大量岩浆从澳洲四周的、因撞击出现的大量地壳裂缝中喷发出,而形成澳大利亚周围、从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大洋洲诸岛屿、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岛、阿姆斯丹岛、克罗泽群岛等岛屿(在澳洲南面海域,原本有许多突起部分,被后来南极洲的砸入,而压进海里),并提高这些地区的海拔高度。这次极大的小行星碰撞,只杀死海水中的原始动植物,推晚了地球上生物大量产生的时间。
随着时间的推移,因陆地的冷却速度低于海洋,相同尺寸的小行星,如果在陆地是产生“软碰撞”的话,撞击在全部海洋中或者山顶上时,则出现“硬碰撞”;小行星被反弹到大气层后,撞击坑导致海洋的深度增大,海平面明显下降。这些被反弹的小行星的命运,在文章《谈古论今文集(4)》中已经谈过,最后都变成大小陨石,坠落地面。
应该指出:只有较大的软碰撞和“特硬碰撞”,才能导致地球产生火山大爆发。一方面,强大的撞击力使地球的板块松动,板块之间的缝隙增大;另一方面被压入地心的地幔使地心内压陡增,将心部的熔融岩浆从原有的火山和沿着板块之间的较脆弱缝隙处挤出。加上半固态的地幔熔化成液体,体积要增大,从而使喷出的岩浆更多。
那么,最深的海渊,如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深11034米)是如何产生的呢?笔者认为,在奥陶纪末,地球上曾经发生过至今尚未想到的、四次极其严重的“特硬碰撞”和一次极大“软碰撞”,是它们引起地球上的生物出现五次大绝灭和形成近代的深海洋。太平洋、北冰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是四个很大的小行星撞击地面,出现特硬碰撞而形成的;南极洲是一次软碰撞,把撞击的小行星保留下来的结果。详情请看下面和文章《谈地球和生物大绝灭(2):五大洲不是板块漂移产生的》。
(三)太平洋的形成
太平洋是地球上最大的一次特硬碰撞产生的。它具有四个特点:(1)撞击的行星特别大,其动量超过月球。它不是地球引力圈的小行星,而是围绕别的大行星(如木星)公转的,正好与地球相碰撞。(2)太平洋地区原来就“俘虏”了许多小行星和陨石,形成不少很高的山峰,都被外来的这颗行星压进地幔,从而使进入地心岩浆中的地幔特别多。不仅造成无数处的火山大喷发,而且还把其对面的地壳,撕开一条大的裂缝;为大西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3)大约在寒武纪,地壳已经凝结成一个整体外壳,因为这次大碰撞,把地壳震裂成五个地壳大板块(太平洋、亚欧、非洲、美洲、印度等板块)和许多小板块。(4)由于地壳、地幔和地心岩浆同时产生反作用,给撞击来的行星,致使它反弹走(澳洲行星撞击时,地壳和地幔都比较薄,反弹力很小),令它获得很高的反弹速度,而改变了它原来的运行轨道。与此同时,地球的公转轨道也发生改变,因远离太阳,以致使地球气温显著下降,出现冰川期(见谈地球和生物大绝灭(2))。(5)在将地壳和地幔压入岩浆的同时,把地壳撕裂,使海底出现许多海沟(含马里亚纳海沟)。
这时太平洋的海底大部分接近地幔,由于距离地心很近,熔融的岩浆不但把进入岩浆的地幔熔化,而且上传的热量还将大部分地壳变成半熔融状态,成为新地幔。由于海水通过气化和对流可以迅速散热,因此无法使海底都“半溶化”成地幔,一定会保留一层全部为固体的地壳。最后,海底地壳的厚度取决于由岩浆上传的热量和通过海水散热所拿走的热量的对比。当上传的热量低于海水散失的热量时,因各处的温度都低于岩浆的凝固点,使地壳保留下来。这就是为何大洋底部的地壳只有几公里的原因。
马里亚纳海沟已经深入到地幔;也就是说,地幔并非都是半熔融状态,里面含有因海沟冷却而形成的固态沟槽。它们像锚或者树桩,扎在地幔内部,令海底的地壳不易产生漂移(这就是“地层学”里所说的大洋底的板块特别强硬的原因)。当受到内力作用,地壳板块需要移动时,往往是亚欧、非洲、美洲、南极洲等大陆板块发生漂移。
太平洋的这次撞击,出现大而深的海洋,使海水向它集中;因降低了海平面,导致出现一块原始的大陆,即“泛古陆”;而太平洋就成了原始的海洋,即“泛海洋”。这时,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同亚欧洲和非洲相攘接。
正是因为小行星撞击地表,才使一部分“大陆架”变陡峭,变成“大陆坡”。由于海底火山爆发,喷出岩浆以及大陆板块的挤压,使海底薄弱处隆起,造成“被小行星砸平整”的海底出现海岭。当直径大约在20公里以下的小行星正好撞击在海洋里时,几公里深的海水完全缓冲了它的冲量,使它们成为“软碰撞”,无力反弹而沉在海底。后来,因海平面下降,而露出海面。这种撞击除了引起海水气化,产生暴雨外,只能因强烈的震动波使震区的鱼等动物死亡和由于局部提高水温而杀死海里的生物外,不会带来其它的危害。大洋中孤立的岛屿,如太平洋的威克岛、南鸟岛,大西洋的阿森松岛、圣赫勒拿岛等,就是这样出现的。这种下沉的小行星如若来自外太空,在与大气层摩擦发热,表面发光的过程中,其次内层或者内层因升温而熔化,进行还原的熔炼反应,使它的内部变成磁铁。坠落到海底后,在附近的海里形成强磁场,干扰船只和飞机的罗盘,使它们失去方向而坠毁,被称之为“魔鬼区”。例如“百慕大三角”被称作“魔鬼三角”。这个北起百慕大群岛,西到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南至波多黎各的一个三角形海域(面积约100平方公里)实际上坠落了一颗天外小行星,它的内部全部是磁铁所引起。其形状近似三角形,误认为是个海底金字塔。
其它大洋和南极洲的形成请看下篇文章《谈地球和生物大绝灭(2):五大洲不是板块漂移产生的》。
(四)海、湖和山脉的形成
1,海、海湾和湖泊基本上是依靠小行星(属于地球引力圈里的小行星)对地球硬碰撞而生成。有一些海,如波的尼亚海、亚得里亚海、红海、波斯湾等因地板块运动撕裂地壳而产生;而里海、波罗的海、地中海等则是在小行星撞击后,加上撕裂而形成。其中大约10个较大海的出现,引起地球生物发生十次较小的绝灭(见文章《谈地球和生物大绝灭(3)》)。
2,大湖泊都是由小行星硬碰撞产生。出现在大约一亿年以前,而又不和河流相通的湖泊,是咸水湖,如前苏联的咸湖;否则,都是淡水湖。
3,大山脉基本上是在地球形成初期,依靠大小行星和陨石的软碰撞以及火山喷发而产生的;后来因地壳板块的挤压,也可以形成山脉,尤其是高原。区别这两种山脉的方法是:在山的上部没有史前海洋生物化石者,属小行星撞击和火山喷发的结果。
有关这方面的详细内容和依据,请看拙著《地球和人类的形成》。
相关资料(在互联网检索)
[1]民族隐患(4):解决脑力与体质矛盾的方法。
[2]四谈文言文的弊端——儒家文人不能令中国富强。
[3]文坛上的刀光剑影——评“警惕文艺界的‘毒舌化异论’”。
[4]谈易经(4):易经在近代社会有用吗?
[5]性教育十问(一):怎样实现长寿。
[6]九谈“红灯区”——道貌岸然的老夫子也是无耻之徒
[7]梦幻爱情与赤luo色情(1~4)【反爱情小说目录】。
[8]梦幻爱情与赤luo色情(4):爱情奴隶主义——情痴。
[9]九谈人类不是劳动创造的——新论点总结
[10]谈国家垄断和暴利(1~5)
[11]谈鬼魂(8):死不瞑目
[12]谈文明(4):难道不要语言文明
[15]谈古论今文集(1~15)
[16]金庸小说改版(6):“回归山林”是欺骗读者
本文已被编辑[季锋]于2008-6-23 20:40:29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安晓玲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