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谁主沉浮光影

发表于-2008年06月24日 早上8:01评论-0条

飞机在长沙机场一飞冲天的时候,这片对东方红乐曲情有独钟的大地正细雨霏霏。高空俯瞰,大地苍茫,目力所及,一片迷朦。西方有则电文说:“人在飞机上,智商会提高。”意谓:居高临下,人总会生出一些气派来。此言不虚,在几千米的高空,脑海的思绪陡然潮涌而起。一些感情在爆发,一些感悟在翻腾,一些思想在奔突。渐渐地,这些情感、这些感悟、这些思想都被吸附到一个巨大的天问之中,响彻云霄——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在长沙游历期间,车过橘子洲时,导游小姐用湖南话全文背诵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那尾音先抑后扬的特殊韵味越显出气势磅礴。自此后,在长沙的全程,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诗句就时刻缭绕在耳边,一遍一遍的重复播放,即是在商店购物,在旅馆休息时也不例外。我相信,和我一样,对于大多数的游客,这两句诗都会成为他们旅游长沙时的主题词,伴游全程。我同时相信,只会有极少数的人能背诵词之全文,但多数的游客对这两句诗确一定耳熟能详。虽然导游能全文背诵,但已异化成一种纯粹的导游行为。与对词的整体把握无关。是的,两句诗能从全文中羽化而出,对于这两句诗来说是幸运,而对全文,则是欣赏者的一种缺失。缺失了什么,当时的感觉却是模糊而不疏朗。一如当时的长沙大地,细雨蒙蒙,景色若隐若现。

现在,借助于飞机的海拔,忽然梳理出了头绪。《沁园春雪》,成文于1925年,当时的毛泽东恰同学少年,当时的时代却是秋风秋雨愁煞人。这样看来,这首诗一端连着时代风云,另一段连着基于时代风云的青年理想——这样看来,这种缺失,就不仅仅是艺术欣赏范畴的整体缺失,更重要的是折射出欣赏者人格境界、精神追求的贫血——一种终极理想的缺失。这样看来,这种缺失就不仅仅是一个欣赏事件,而是一个时代问题。自造化剥夺了人类四条腿走路的权利后,又补偿性地给予人类一条拐杖——理想。但是这个理想主要是为让自己扎根于民众之中,而不是利用它往地上一点,借势让自己升天。这样看来,即使单独解读“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两句诗,也不能庸俗地感叹为“伟人独语”,或伟人天生就是伟人云云!顺便说一下,把大的言行一味地归结到伟人身上,是一种不可取的思维。这其实是一种潜意识的偷懒。伟人与凡人,正如神与人,不在同一层次上,所以伟人的言行,凡人不应该有,面对伟人的业绩,凡人也不比羞赧。如此,面对伟人,我们只需崇拜,努力无望。我想这也是大多数游客,一次次地感叹“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时,思维所能达到的高度。

游长沙的前一天,我们已先行前往韶山,拜谒了伟人毛泽东的故居。与游长沙一样,是日,也是细雨霏霏,伟人的雨露恩泽着我们的全程。伟人的故居后面依山,前面临水,右边引路,左边入林,细雨霏霏中,氤氲着简朴、祥和之气。而旅游在这时显出它的局限——当进入伟人故居,人流簇拥着你,对于任何有形无形,只有打眼一望的时间,略一审视或品味,后面的人群便裹携着你不得不移步向前。及至从后门走出来,回顾,一种怅然若失的心情让我遗憾不已。这栋养育太阳的房舍,这栋酝酿出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之声的房舍,我们本该寻求出多少“精神的洗礼”、“理性的升华”、“情感的宣泄”、“人性的打动”,一句话,就是“方向的核对”。可是,我千里迢迢,韶山寻梦,身临其境,却只有时间看到摆设,而没时间寻求实质。坐车回去的路上,导游讲了很多关于韶山、关于伟人之奇异现象和神奇故事,我想,这可能是我们来韶山必听的,是游程的应有之意。我想,在别的旅游车上,肯定也在讲着相同的奇异和神奇。然而,这正是我所警惕的。毛主[xi]他老人家一生唯物、反对唯心。曾说过一句至理名言——手中无米,唤鸡不灵。现在却有了空手呼风,徒手唤雨的本领,那么伟人过人的智慧和韬略显然要归功与神佐鬼佑了,与伟人自身无关了。老人家一生唯物,强调人定胜天,想不到百年之后,人们却用唯心的方式来纪念他、歌颂他,如此,伟人一生的丰功伟绩都飞到天命、吉相那里去了。伟人何在?我再次感到不安,但愿我们对伟人的敬仰,不要让宗教阻断我们的视线。

飞机在几千米的高空飞翔,

这是飞机的高度,

却不是乘客的目的地!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光影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蓝裳
☆ 编辑点评 ☆
蓝裳点评:

有时候的某些情感突然浮现,就如同作者写的这篇文章,相比亦是突然出现的思绪,一些思考与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