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在黄昏起相思。一点清酒,不但不能排解愁情,反添起惆怅。愁思绵绵不绝,比这秋夜还要长。
江淹说,黯然销魂者,为别而已矣。为卿相思如瘦花,偏又遇这重阳佳节,这思念便又无端地添了几重。如今在孤馆独宿,离思缭乱之时忆及当初剪烛西窗,温柔相向的情景,心里更是思重情浓。
这一首,诗史上明确指出是作于李、赵夫妇二人小别之后。它之所以流传千古,除却词本身的凄清意味和氛围之外,还有这样一句佳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据伊世珍《嫏嬛记》载,易安以此词寄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得十五阙。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个故事用白话解释起来也非常简单,就是说李清照把这首词寄给丈夫赵明诚,赵赞叹欣赏,自叹不如,想另作佳篇。于是推掉一切社交活动,在家废寝忘食了三天,作出十五首词。把李清照的词夹杂其中,给友人陆德夫鉴赏。德夫玩味再三,说只有三句绝好。赵明诚问哪三句,德夫回答“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件事的真假现已无据可考,但易安居士的词确言他人所不能言,达到了人人心中有,人人比下无的境界。让我这个现代的文学女青年非常钦服,“自愧弗逮”。
大概是年纪太小,阅历太少,我对李清照前期的词情有独钟。虽然这一时期她是为抒情而抒情,与后期相比笔法也略显香软浓艳,但我还是不忍见她这样一个女子身陷家国离乱之中。她太富有情趣,有太过明洁清亮的眼睛。她的前半生,是大喜了。我一直想,若她这一生能平顺通达,不经忧患,真是好啊!可是上天到底嫉妒了,建炎三年,赵明诚死在去建康赴任的途中。老天给了这个女人一个美好的开始,却又给了她一个无比凄凉的收场。
南宋小朝廷酥筋软骨,机构重叠,冗员庞杂。一个偏安一隅的软弱统治者,如何抵得住大金南下的铁蹄?可怜李清照这样一个女子,随着南宋颠沛流离,难道宿命里这样的安排,只为了让她在婉约中增添几分沉郁的风骨吗?
可是,她到底熬住了。虽是“梧桐更兼细雨”,但仍念念不忘国恨。在一个夏日写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一个纤弱女子的铮铮铁骨,竟比男子还胜过三分。
英雄美人,终是要在一个强盛的国家里。若与现实脱节,注定会饱经忧患。
往事如风,将生平飞落如雪的悲苦,尽数吹散开来。人活一世赢得三尺黄土,光辉的墓碑,是用光阴和才华来献祭的。生是过客,跋涉虚无之境。青史又算什么?若我这个俗人生在易安居士的年代,定会甘心被暖风熏醉。即使心有怅惘,却仍自得其乐的翻滚于尘世,做一名来去匆匆的红尘过客。
-全文完-
▷ 进入安心心蓝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