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老宅.婶子燕归来1997

发表于-2008年07月03日 下午4:25评论-0条

夏日清晨的阳光,已经有些灼热烫人,从公园里快步走了10圈的我,满面通红,汗浸全身。但感觉却是无比的舒畅与惬意,人也显得清醒精神。

我边走边注视着身边快要封顶的几栋居民楼,听着隆隆的机器声,仰望那些汗流浃背站在脚手架上的工人,心想,又有一些人将会拥有这一片美丽的家园……在这个很小的县城里,能够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我已经很满足了!

在灿烂耀眼的阳光里,我遥忘远处小区里我家明媚的阳台。因为我视力极好,甚至可以清晰的看见5楼上,我出门时刚刚洗好晾晒的衣服以及淡兰色的窗帘和那盆我喜爱的昙花,边走边遥望家的位置,心里升起一抹淡淡的甜甜的感觉……家,是每一个人都依赖和生活的最舒适的空间,我也一样,无限眷恋无限深情的爱着它。

迎面看见一个手拿相机的中年人,正对着那些站在高架上的工人师傅拍照,我猜想他可能是一个摄影爱好者。能及时的把生活中一些真善美的东西捕捉下来,带给人们一种美的享受和视觉冲击,其实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我不禁开始有些羡慕起他的那份闲情。

忽而想起丈夫回老家特意拍下的一组家园变迁的照片,那几张照片涵盖了时空的流逝与变化。其中一张是丈夫记忆中的家园________祖上留下的一座老宅子。

在清明时节,我们又一次回到乡下,因为有几件还算崭新的但不再喜欢穿的衣服,我想送与本家的一位婶子,便去她家转悠。一进门就看见她坐在潮湿的地上挑拣一种叫茵陈的野菜,在我问候她的一瞬间,她已经起身向厨房走去,准备给我们倒水喝。她低矮的身影,蹒跚的步伐,凌乱的头发,甚至打了补丁的衣服,让人不免生出一丝怜惜之情。

因为回家总是匆匆,对她其实我也不是很熟悉,只知道她是爷爷兄弟家的二儿媳。在婆婆去世烧头七纸的那天,我才和她有了很近距离的接触。

她看起来总是默默无闻,不善言谈,来的客人都在我的房间里坐着聊天,我这个当家的媳妇则在厨房里忙着做各种菜肴,值得欣慰的是,从小就被母亲训练过厨艺的我,对于七碟子八碗碗这样的事情还能应付,而且不喜欢别人插手,我在煤气灶上有条不紊的做着一道道需要轮换上桌的菜肴……

其他人都在房间喝茶等待着吃饭,唯有她不在那一堆人里,显得和他们有些疏远,她坐在灶前凳子上,帮我拉着笨重的风箱热锅里的馒头,她不停的向灶膛里塞进一些干燥的木柴,炒菜的油烟味和着柴火的烟熏味,直令我有点头晕,有些不想呼吸,她也开始被呛得阵阵咳嗽,火苗映着她的脸,我看见她额上的点点细汗。劝她出去透口气,她却憨厚的笑了笑,还说比起她家的厨房好多了。

在村子里,日子过的不怎么体面的而且略显迟钝的她,也许曾被邻居本家疏远,甚至还会有人瞧不起她,但她却就在这样的一瞬间,永远的留在了我心里。

我将拿着的衣服递给她,她显得很高兴,拿出一件展开,笑着说她家孩子富贵穿着一定合适。我一边和她闲聊,一边向侦查兵一样细细观察这个陈旧的宅子。因为潮湿,院子里长满青苔,让人走一步都有点小心翼翼。另一边檐下的台阶上铺满了干瘪的棉花壳,也许这就是叔婶去年经济收入的见证。

房子里很黑,几乎没什么现代的家具,唯一的家电是炕头的桌子上,摆着的一个现在已很少看到的14寸黑白电视机,屋子里隐隐飘荡着、散发着一阵阵霉味,屋顶到处都用发黄的破破烂烂的报纸裱糊,有一些还悬在半空中,炕上几乎没有收拾,被子枕头衣服,七零八乱······虽然平日里的我,极喜欢洁净的空间,但我还是在屋子里坐了片刻,并无一丝嫌弃之感,只是为婶子家如此拮据的生活和简陋的陈设感到有些揪心。

房间的窗子依旧是祖先留下的陈旧的木制窗子,两对檐房屋的瓦片以及门楼上蓝色的大方砖上,仍旧保留着原来精雕细刻的各种花纹,高约一尺的粗笨大门槛和浸满岁月痕迹的木门,还可以依稀感觉出当年这个家庭的一丝繁荣气象。

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过了时空隧道,看见了一个身着长袍马褂,留着长辫子,拿着烟袋的男子,正沉思着从门槛中跨了进来,他曾经也是这座老宅的主人,一个当过千总,走南闯北,还曾为教育事业做出点小贡献的县城东南区教育会的会长……

叔不在家,和婶子东拉西扯的说上一些客套话,我便问起了心里一直惦念的非常想看一看的地道口,婶子说她一点也不知道,笑着说你随便看。带着一种《探索发现》的精神,我在叔叔家的房前屋后转悠了半天,想看看族人传言中老宅的地道口,其实只是好奇,丈夫却讥笑我是在寻宝,说真的,我倒是希望找到一些什么值钱的东西,这样婶子的日子兴许会宽裕一些。据说那地道里面有一个旧时的坐塌,是丈夫在看百家讲坛《古家具收藏》时顺口暴露的秘密。听说本家还有人曾在最近几年向旧家具收藏的行家兜售过一台精美的台桌。

再回首那满院青苔、以及窑面上细微的道道裂痕、经久烟熏的泥巴,还有幽暗的角落里的张张蛛网,一种苍凉困苦的感觉在我心里盘旋。

丈夫顺手给这座老宅留了张纪念,唯独遗憾的是没拍上婶子,每次看到这座经历风雨老宅照片,我就会想起乡下的她。

临走时,婶子将正在挑拣的茵陈芽,(俗称白蒿),全送给了我,还说乡下地里多的是,她再去挖,让我带回县城给孩子吃个新鲜。看着憨厚朴实的她,我的心一阵温暖。忽然想起了已经去世的婆婆,年年此时,她都会给我捎来各种地头的野菜,接过袋子的一瞬间,我感觉心似乎有些潮湿。

走出老宅的大门,告别这个人称玲的婶子,心头掠过一丝惆怅,让一串无言的祝福,弥漫这老宅的屋顶!我转身,最后一次回望…… 2008·7·2夜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燕归来1997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王先林点评:

熟悉的味道,亲切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