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团结:伟大民族的脊梁宿迁李跃

发表于-2008年07月14日 清晨7:31评论-1条

­

伟大的民族有伟大的精神。有史以来,中华民族在灾难和挫折面前,从未低过不屈的头颅,表现出的是顽强拼搏,坚不可摧的伟大民族精神。1998年的抗洪斗争,2003年的抗击非典,2008年初的雪灾,中国人民一次又一次地战胜了灾难,谱写出一曲曲辉煌而又壮丽的民族之歌。————题记 

公元2008年5月12 日14时28分,大地以强烈的震撼袭击了四川汶川县极其周边地区。成千上万的同胞或死或伤,一片废墟的上空阴云密步,苍天垂泪。这是一场无法预料的灾难。 

这场特大的地震使得北京、上海、陕西等多个省市都有明显的震感。地震发生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不惜一切代价抢救伤员。温家宝总理也立即赶赴灾区坐镇指挥抗震救灾。 

一百多小时过后,噩耗接踵而来,死亡人数持续攀升,让每一个华夏子孙不忍卒睹。哀乐低徊,青山垂泪。当一张张悲戚的面孔映入眼敛时,让我们止住哽咽,强忍泪水,一起承受灾难,迎接挑战。 

面对这场数十年一遇的特大灾害,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地团结起来,共同抗震救灾,十万余官兵奋战在救灾第一线。公路、通信等基础设施也在逐步恢复。全国各地及社会各界、海外侨胞组织了大批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灾区,数以千计的人民群众组成的支援者冲锋在救灾的第一现场。这让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清楚地认识到,战胜这场特大灾害,必须举全国之力,才能看到胜利的曙光。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我们中华民族魂之所在。我们必须坚定信念,同舟共济,形成强大的合力。从中央到地方,从单位到个人,都真正的体现了军民团结,党群团结的强大优势,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抗震救灾的体系,使救援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让灾区人民得以妥善安置。无数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场面,无不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一切为了抗震救灾。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及个人,还在继续向灾区提供物资援助、爱心捐款、义务献血,这些数额还在直线上升,都凝聚着中华儿女血脉相连的手足之情。 

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有一个共同的心声在久久的回荡,那就是:“我们都是汶川人,我们与你们在一起。” 

地动山摇、摧不垮众志成城的钢铁意志,路断桥折,断不了心心相连的同胞之情。每一次灾害,都是对民族精神的一次洗礼,每一次困难,都是对民族凝聚力的检验。 

让我们强忍悲痛,以坚定的信念审视这一片片废墟。 

这场特大地震灾害,带给了我们更多痛苦和悲伤,然而,广大人民群众所表现出来的坚强和信心、焕发出来的斗志却是空前的,将以实际行动再一次向世界宣告:中华民族是坚不可摧的。 

2008年,是一个让国人难以忘却的一年,然而,我们毕竟走过了30年的改革开放的辉煌岁月,正朝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迈步。 

2008年,中国迎来了期盼了百年的奥运,也遇到了空前的自然灾害,但我们相信,多难兴邦,中华民族从未向灾难低下高昂的头颅,那是因为中华民族写就了5000年的文明史,积聚了30年的力量,昭示着坚强的希望,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那是因为十三亿中华儿女用坚强的臂膀托起了东方那一轮金灿烂的太阳。 

此次汶川特大地震,震级之高,破坏性之大,营救之难,都已超过了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作为党的领导核心和全国人民密切地关注灾区每一个村落的灾情;人们期待每一片废墟下生命的营救;期盼每一个受伤的人都能得到及时的治疗。中华儿女都在这一危难的时刻紧急行动起来,投入到旷世罕见的生命大营救,投入到感天动地的爱心大奉献之中,所有一切的一切,都让我们真实地看到,中华民族在进步,中华儿女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的无私无畏的精神在升华。 

什么是众志成城?面对灾难,我们13亿华夏儿女已经用自己的行动作出了最好的诠释,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能充分夺取抗震救灾最终的胜利。太多的泪水已无法挽回,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要集举国之力,让爱心和希望在一片片废墟上燃起生命之光。5000年的中华文明史经历了无数次灾难与硝烟的洗礼,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延续着独立的文明和疆土。中国人需要精诚团结、民族的精神不容我们低头哭泣,就让我们站在时代的前沿,向世界呐喊:“中国加油!汶川加油!”。 

团结起来吧!挺起伟大民族的脊梁。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宿迁李跃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烈酒红袖点评:

两个月过去了,
那些仍历历在目。
我们的手紧握一起,
民族会更富强!

文章评论共[1]个
褦襶子-评论

虽然汶川灾难已经过去这么久了。可是这仍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可是,团结是取得社会进步必要条件,却不是充要条件。团结与社会进步没有必然联系。真正的民族脊梁是国人独立思考的精神,缺乏独立思考的精神就谈不上民族脊梁!个人愚见,仅供参考。问好,作者。
  【宿迁李跃 回复】:你好!老师!谢谢你对我的作品提出诚恳的意见和建议.希望我们能在今后的相互探讨中达成更多的共识. [2008-7-16 13:29:14]at:2008年07月15日 下午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