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的标准及其它]/凉月无秋
近日,江南梅雨不断,放在抽屉内的半包香烟不出两天就发霉,吸着就变了味。甚至连我的脑袋,也象似随着这梅雨天气变得受潮起了霉斑,昏昏沉沉地没了心思做事,更懒了心思上网读读写写。昨日下午,雨暂停时,路过一荷塘驻足。有风吹来,但见碧叶滚白珠,粉花抚金蓬,煞是美丽。
忽然,我眼前虚幻地呈现一画面:荷叶焦卷,污水粘附,花瓣参差色如霉斑,莲蓬干瘪垂头向下。此种夏荷是否可称美丽?看来,荷花之美是有相对标准的。我想,对于女子之美也有同样道理。
女子,我想并不是每个单体都能冠以“美人”一词的。虽然,九十年代后的中国人随着快餐庸俗文化大浪涛天地兴起,美人一词已不再经典,成了寻常人家的堂前之燕。你是美人,我是美人,只要性别是女的,大家都是美人。且不说自称是大美人的“芙蓉姐姐”令人喷饭的s造型,就是每天捕捉大部分女子眼球的肥皂剧中的女角,何尝又有几个不是涂满脂粉的效颦东施。当然,这迎合了众多女子的胃口,谁都可以当仁不让地将“美人”一词披挂上身。但窃以为悲的是“美人”一词如果已成了各女子的垂手可得,脱衣摆谱地只要将平庸甚至丑陋的东西增加暴光就成了大言不惭的“美人”。那真正的美人又该置身何处?在现今这个“美人”混肴甚至快要颠倒的国度里,真正的美人该藏于绣阁,老死闺房,还是该涂满脂粉将“美丽”庸俗,用来随附“大流”?
在此,我也引用清初词人“张潮”的一段美人标准:“所谓美人者,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吾无间然矣”。由此看来,“美人”一词自古就有一定的相对标准。“美人”是应该有一定标准的,不然,为何地球各地推荐的白色黑色棕色的品牌美人,映在我们的黑眼珠里也是同样地令人赏心悦目。
转至文学,我想也能联系上“美人标准”。张潮的标准确实很苛刻,甚至有些不近人理。八个标准内,“貌,声,态,肤”是天生的。换至现今,也可以漂肤,隆鼻,割声带,花钱请个仪态教练指导修正“举手投足”更不在话下。但其中“神,骨,姿,心”那是完全靠美人自己在修炼过程中后天生成的,来不得半点虚假。
我们努力向“美人”标准靠近,先天不足,就努力后天追补。也并不是说只有达到这八个标准了,才算是美人。按中国现今的招考打分制度,假设总分为百分,那九十九分也是美人,八十九分也能称美人。但五十分,六十分若硬也要称美人的话,那总会令人嗤之以鼻的。例如:在网易博客内常声明自己是“名博”的脱衣“王xx”,若她这样的汉字拼凑也能算“美人”,那她所在的各个文学圈子[我言明是标着“文学”的圈子,跟其他无关]还有什么“招考”美人标准可言?
当然,这个世界还有“情人眼里出西施”这一句。这句话原意就是牵强的,是言者对比对方后为了满足对方,令对方欢喜而说出的一句假话。说白了,就是言者为了得到对方某样“东西”前铺垫的一句肉麻奉承佳句。这句话若用于文学,长久了肯定行不通。文学是属于大众的,在大众眼光中的“物事”往往会变得透明,这就需要这个“物事”之美或丑有个相对的标准。
没了“美人”标准,就没了黑白美丑,也没了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放至人性,官场,社会,若没了“美人标准”,那这个民族,这个时代就开始了真正的没落。
-全文完-
▷ 进入凉月无秋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