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广而告之。哪家的广告都希望能在人最多、面最广的地方,让人人能看到、户户都知晓。
有个医院找了个“好”地方,最能人人都看到、户户都知晓。它遍及条条街、条条道,只有路灯杆子比它多。那就是垃圾箱。
也许目的是为了美化街道,把垃圾箱打扮得花花绿绿,漂漂亮亮,然后赫赫然写上某某医院的大名,十分醒目。近处的居家者,远处的过往者都能看见,几乎一个人都不会漏掉。
不知道其他人的感受如何,我可是听见有人路过时边摇着头边口称“阿弥陀佛”。那女士不像是佛家弟子,并非合十祈祷,那“阿弥陀佛”是不满意,而又无可奈何的口气。
她们摇头叹气,借佛家语“阿弥陀佛”表一己之见。阿弥陀佛一声之后,二女士边走边啧啧说:“怎么想得出来!”
在垃圾箱上作广告,如果是个废品公司,是个“跳蚤市场”,倒也算是恰到好处。如果是个平常商店或市场,也能被人勉强认可,至少不会令人触目惊心。
医院的广告放在垃圾箱上,却叫人家久久不能忘却。不知是否有意以触目惊心的效应让人们记得更牢。如果是这样,效果果然达到,只是令人恶心。
医院是洁净、神圣的去处,何况还是个专门为女子服务的医院,居然把广告放在那个垃圾箱上,不能不叫人惊讶与愕然。难怪那两位女同胞竟摇头晃脑起来,口称“阿弥陀佛”。
假设餐饮业也如此炮制,不知还会不会有人望其灯火辉煌便相拥而入,在喝着香喷喷、甜蜜蜜的可可和咖啡时,会不会突然想起那脏兮兮的垃圾箱,吃着酥脆酥脆的食物时,会不会刹那间“看见”那个垃圾箱里湿漉漉的苹果皮、荔枝壳。
我想,政府公告或大企业的广告,一定是不会往这样的地方放的。又又假设,过去年代若有人把大大的标准像贴在上面,是一定会有人把他抓去游街示众的。
医院的人便那般的麻木,怎么就偏偏瞧中了这样的“风水宝地”,把个挺圣洁的场所,又是挺好听和挺有爱心的医院名称,画成红红绿绿的色彩,放在那个物件上面。真令人遗憾。
那个医院本来也许很不错,环境好、医术好、设备好、服务好,可想起那个垃圾箱广告,便难免会有人摇头之,念阿弥陀佛之。或许有哪位女子本想去那医院,猛然想起这触目惊心的垃圾箱,便把脚步打住。除非是实在急了,才会急不择道,坚决进那门廊里去。
广告也要“门当户对”才是,千万千万不能“乱点鸳鸯谱”。即便是为的人人都看到,户户都知晓,或者为了公益和美化街道,也要选个合适的去处呵。
说起医院,忍不住要说句题外话,和广告没有直接关系,只是触景生情,耐不住插上一句。
医务是神圣仁义的事业,医生是治病救人者,可,有许多人是真正的望医兴叹、言医生畏,医疗费之高令人色变。所以有人不敢进医院大门。有人稀里糊涂的进去了,可一听穿白褂的善人们张口,便会急忙翻身起来不告而别。宁愿回家躺着听天由命,否则,也许自己不成了,料理完后事还会连累一大家子人,没完没了、没休没止的还债。
病人和病人家属常常对医院有许多菲薄之言。最惊人的是“谋财害命”说。花了钱走着进去而欠上一屁股债抬着出来的事,并非绝无仅有。把工具或纱布留在体内的事,该割去的没有割去,不该割去的被割去了的事……也不算太少见多怪。
更还有“栽赃陷害”的呢,为了赚人家的钱,明明没得那病却偏偏说人家有那个病,不仅仅浪费了钱,还弄坏了人家的名声,如果是那种不太好听的病,还会弄得一家人眼睛不是眼睛,鼻子不是鼻子。
某医院“栽赃陷害”,说人家得了艾滋病,一大学教授竟被害得夫妻不和。听来句顺口溜,且转赠给大家:
医院医院少去去,掏空口袋莫着急;
多多锻炼少寻医,健康长寿靠自己。
本文已被编辑[语燕呢喃]于2008-7-23 16:18:57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带雨的云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