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探《红楼梦》快报(1)
好消息:《红楼梦》120回的手稿已找到!!!
(上)
(声明:本文可以自由转载)
安晓玲
[提要]: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因没有原稿而困扰了
我国文学界百余年。笔者通过对比各手抄本和印刷本,终于发现:
现存的“梦稿本”的大部分是曹雪芹的手稿,并证实“后40回”的
确是曹雪芹所作,由他父亲曹頫修改而成。
一、前言
一百多年来,困扰我国文学界的一个重大问题之一是:目前出版的《红楼梦》“后40回”是不是曹雪芹的原作?根据下列理由,至今的定论是:“后40回”属高鹗所续,因此我国出版的《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和高鹗,而把真正的作者之一曹頫排斥在外,真正是百年奇冤!
1,根据第五回《红楼梦》第十四支曲词:“为官家的家业凋零……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结局应该是大悲剧;但实际上在贾家被查抄、接二连三死人、最后贾宝玉出家之后,贾宝玉和贾兰又高中举人,出现一点喜剧气氛。即不是完全悲剧,而是悲中带点喜剧结尾,失去了大大刺激文人们神经的效果,因而比较一致的认同,这是高鹗的伪作;似乎曹雪芹应该像他们那样,只想写悲剧。
2,根据畸笏叟和脂砚斋的批语:《红楼梦》的书尚未完成,曹雪芹逝世,因此“后40回”是高鹗仿造的;
3,《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的结局与前80回的预示有差异;
4,“前80回”的对话中,有不少粗话,例如《庚辰本》中“屄”字出现过32次[1],而“后40
回”则没有。
还有其它的说法,如查抄出贾家的家产太少,说明高鹗未见过大场面,忒小家子气,把贾家写的如此寒酸,作者只能是高鹗[2];最回,贾宝玉已经出家了,怎么还会披着一条猩红汗巾拜见他父亲贾政,应该“六亲不认”才对[3];怎么会是“兰桂齐芳”,贾宝玉的儿子的名字应该是草字头,如贾兰,不能是木字旁[4]等等。总之,由于我国红学界的元老胡适和俞平伯等一开始就把大家引进“后40回”是高鹗所续的死胡同,以致后来一些人[5、6]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后40回”不是高鹗写的,高鹗和出版商程伟元在他们的序言中的话是真话。他们声明:通过多年艰苦的寻找和收集,终于把曹雪芹的120回手抄本汇集齐全,印刷发行[7]。但是,国内外的许多文学家和权威,就是不相信他俩的“口供”;非要说,“后40回”是他俩伪造的,真是奇谈怪论!
看来,澄清这一奇谈怪论的唯一办法是找到曹雪芹所写出的“后40回”手稿或者手抄本;否则就只有靠曹雪芹从坟墓里爬出来,发表声明了。
在考察至今《红楼梦》的12种手抄本时,笔者忽然出现一个灵感(兴许是曹雪芹发出的):现在的、由杨继振收藏的“梦稿本”(全名是:乾隆抄本百二十回红楼梦稿;又简称“杨藏本”)是否就是曹雪芹的手稿抄本?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梦稿本”是高鹗活字印刷《红楼梦》,修改他们印刷稿过程中的一个改本[8]。
带着这个新想法,在审视120回的“梦稿本”时,当即发现许多实证;不仅证实程伟元和高鹗所言非虚:他们刻印的“后40回”,不是高鹗伪造的,而是收集到了曹雪芹“后40回”的手抄本;而且,还发现:“梦稿本”就是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过程中的大部分手稿。
二、“梦稿本”不是“高鹗改本”的证明
提出“梦稿本”是“高鹗改本”的理由是[8]:在程伟元刻印《红楼梦》之前,杨继振带着自己收藏的“梦稿本”找过高鹗;而且在“梦稿本”上盖了高鹗的印章,在78回第7页末尾,有“籣墅阅过”的签字。因此,首先要否定:是“高鹗改本”的可能性。
“梦稿本”的120回中,字体有好几种。除了杨继振自己说,他因买到的“梦稿本”中,缺41~50回,从而按照“程甲本”抄写补齐。杨继振所手抄书页,字体比较大,而且基本上是楷书体,没有再改动的现象。除此以外,以半楷书体抄写、有字和词组改动的回数有:1~18回,21和22回,17和18回等22回,它们属于誊清稿;其余79-22-10=57回,为手写原稿,都有比较大的改动。下面举出一个例子,第34回第4页的照片如图1所示。
图1“梦稿本”第34回第4页的摄影
从照片可以充分看出,稿子的改动非常多。原稿和修改部分都是采用行书体书写,字体比较小,但规整;只是由于有些字过小,如果不是曹雪芹本人或者很熟悉他的字体的人,是无法进行誊清工作的。这种稿子,不可能是手抄本,只能对原件照相和复印。在乾隆的年代,虽然从国外传入了人像摄影,但设备原始,无法对文件作近距离翻拍;因此,所有“梦稿本”中的、如图1所示的修改稿都只能是曹雪芹的原稿。
下面参考《庚辰本》,将改动最多的部分,誊清在下面。园括号()中的黑体文字是图1中的修改时添加的内容;方框号和变色的字:子是已经涂掉的文字;大括弧{}黑体字是“庚辰本”没有的。字下面加横线表示属于方言,“字体”不变化者为北方方言;字体变成斜体者,为南方方言,如字。
———————————————————————————
袭人道:"我也没什么(别的)话·我只想着讨太太一个示下,怎么变个法儿,已后竟还教二爷搬出园子(外)来住就好了·"王夫人听了,吃一大惊,忙拉了袭人的手问道:"宝玉难道和谁作怪了不成?"袭人连忙回道:"太太别多心,并无有这话·这不过是我的小见识·如今二爷也大了,里头姑娘们是(也大了),况且林姑娘宝姑娘又是两姨姑表姊妹,虽说是姊妹们,到底是男女之分,日夜一处起坐不方便,由不得叫人悬心,(既蒙太太的恩典,把我派在二爷的屋里,如今跟在园子里住,都是我的干系,太太想)便是外人看着也不象·一家子的事,俗语说的`没事常思有事",世上多少没头脑的事,多少因为无心中做出{来,都被}有心人看见,当{做存心}错事,顶到反说坏{哟。倒不如}预先防着点儿,断然不好·{况且}二爷素日{的}性格,太太是知道的·他又偏偏(好)在我们群儿(队)里闹,倘或不防,前后错了一点半点了,不论真假,人多口杂,那起小人的嘴有什么避讳,心顺了,说的比菩萨还好,心不顺,就贬的连畜牲不如(没有忌讳)了·
——————————————————————————
当将上述内容和“庚辰本”对照时,有比较大的差别。下面是与“庚辰本”相应部分的文字。方括号[]黑体表示“庚辰本”中有,但“梦稿本”中没有。从对比中可以看出,“庚辰本”并不是和原稿完全相同,这是因为在“庚辰本”传抄过程中,被抄写者改动或者误抄所造成。严格讲,按照“梦稿本”的原稿,誊清出来的文字才是曹雪芹的真正创作内容。
—————————庚辰本——————————
袭人道:"我也没什么别的[说]·我只想着讨太太一个示下,怎么变个法儿,以后竟还教二爷搬出园外来住就好了·"王夫人听了,吃一大惊,忙拉了袭人的手问道:"宝玉难道和谁作怪了不成?"袭人连忙回道:"太太别多心,并[没]有这话·这不过是我的小见识·如今二爷也大了,里头姑娘们也大了,况且林姑娘宝姑娘又是两姨姑表姊妹,虽说是姊妹们,到底是男女之分,日夜一处起坐不方便,由不得叫人悬心,便是外人看着也不象·一家子的事,俗语说的‘没事常思有事",世上多少[无]头脑的[人],多因为无心中做出,有心人看见,当作有心事,反说坏了·只是预先不防着,断然不好·二爷素日性格,太太是知道的·他又偏好在我们队里闹,倘或不防,前后错了一点半点,不论真假,人多口杂,那起小人的嘴有什么避讳,心顺了,说的比菩萨还好,心不顺,就贬的连畜牲不如·
————————————————————————————
需要特别指出:笔者之所以选取上面段落作为例子,主要是可以看出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1)曹雪芹在原稿旁边增加的内容,如“既蒙太太的恩典……”,在最终定稿“庚辰本”中完全没有。这说明曹雪芹在最后誊清稿子的过程中,对所修改的内容又进行了取舍;正如他在《红楼梦》第一回里所说:“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当他把120回《石头记》的初稿创作完毕后,曾经对全部初稿进行过多次修改,最后才誊写出最终定稿。对《红楼梦》全书,他在逝世前、所差的只是没有完成第87回之后各回目的最终定稿。
2)已经在修改稿中涂掉的内容,如“便是外人看着也不象·一家子的事,俗语说的‘没事常思有事"……”等等,在曹雪芹的最终定稿中,又保存下来,请看上面的庚辰本。
以上说明,“梦稿本”的“前80回”中,就有57回属于曹雪芹的原稿;显然它们不是高鹗写作的,因为至今没有人说高鹗创作了“前80回”。既然“梦稿本”中“前80回”的原稿,不是高鹗所写,那么“后40回”中的手写原稿,理所当然也不是高鹗的作品。由此可以得出特别重要的结论:“梦稿本”不是高鹗的一个改本,而是曹家的《红楼梦》原稿。
认为“梦稿本”是高鹗的改本,所提出的上述理由是站不住脚的。只能说,高鹗看过杨继振送给他的“梦稿本”,只是因为修改文字太小,看不清楚,因此他只看到第78回,然后在第7页末,签上“籣墅阅过”。由于他和程伟元已经收集到了“后40回”的手抄本,完全没必要再在“梦稿本”上下工夫,去猜测修改的内容。此外,在下文:“好消息:《红楼梦》120回的手稿已找到!!!(下)”中,将进一步分析,高鹗不可能写出“后40回”的文字。
参考资料
[1]中国国学网:曹雪芹与高鹗语言的比较。国学资讯。
[2]高鹗这个穷官宦编不过家道中落的曹雪芹,www·qianlong·com,2004-09-08
[3]刘心武:追寻“红学”迷踪(上),槽糕的高鹗续本,读书频道,百家讲坛,2005。
[4]刘心武:追寻“红学”迷踪(下),槽糕的高鹗续本,读书频道,百家讲坛,2005。
[5]陈林:胡适——百年“红学”罪魁祸首,新浪博客,2008。1。1。
[6]华强:《红楼梦》后四十回为何人所著,月光软件站
[7]程甲本(1791):全名是《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120回。
[8]范宁:乾隆抄本百二十回红楼梦稿,跋
[9]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10]乾隆抄本百二十回红楼梦稿(梦稿本)
[11]安晓玲:《红楼梦》探研(3):高鹗不是《红楼梦》后40会作者的论证(1~13)
[12]安晓玲:《红楼梦》探研(4):《红楼梦》的作者和创作过程的新探讨(1~4)
[13]安晓玲:《红楼梦》探究(1):前言(已在“互联网”发表)
-全文完-
▷ 进入安晓玲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