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哀六国凋零お翼

发表于-2008年08月05日 晚上8:10评论-0条

昔荆轲过易水,哀号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奈何哉,东方六国,号称“中国”,却无一幸免,被西戎蛮荒所灭。我们不得不为六国的灭亡而感伤。秦相李斯,铭文石上,颂秦王之功德,斥六国之劣迹。中土之士莫不声泪俱下。奈何哉!

吾想战国末年,七国混战,时而合纵,时而连横。常常杀地血肉模糊,万人枯骨。秦赵长平一战,仅仅因为赵括的纸上谈兵,四十万士卒成了黄土下的枯骨。燕齐易地,百师殆尽,最终两败俱伤。五国合纵,西面事秦,无奈同床异梦,张仪小人从中作梗,函谷关一战,五国联军,崩分离稀。

纵观七雄纷争,各国变法,实力增长,并非一朝一夕能灭。韩用申不害,赵胡服骑射,齐纳谏邹忌,魏文侯变法,楚悼王改制,燕之子相国。即使秦的商鞅变法再过强大,若六国其心协力,非秦一国能匹敌。

然而六国,虽共名为“六国”,但此乃被秦所灭之后才称之为“六国”。其实他们仍是“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独立的国家。中原各国,利益纠纷,虽然面对强秦,却在联合是暗中提防,鼠目寸光,听信谗言。当有六国之中有强国出现的时候,其余五国并非连其抗秦,而是排挤攻之,内讧的结果就是,六国内伤不断,奈何和力再次抗秦乎?

昔日齐强之时,东方五国,联手攻齐。五国中除燕与齐积怨已久,战为复仇之外,其余四国均怀着为类似想分一杯羹的想法。导致五年之乱,齐国虽复失地,但是国力大减,再也无法与强秦匹敌。

苏洵《六国论》中有言: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我以为此为原因之一。中原人不知怎么了,和强戎相比,天生有一种懦弱的品质,一种逃避的本性,一种趋炎附势的劣根。自己积弱,不知卧薪尝胆,只知道割地求和(再如南宋)。魏韩还对秦投怀送抱,呼应强秦的合纵战略,为虎作伥,到头来成为手杀。六国的软弱和妥协,获得了暂时的苟安,换来的是加速的灭亡。

投机主义,从战国早以开始了。燕国太子丹想接着一个荆轲,一张地图,一把匕首而灭秦,我以为可笑。嬴政死了,强秦任存,顶多燕多苟安几年。韩归为秦的附属,还派出韩非一人,妄图在秦的朝堂之上阻止灭韩,实乃可笑。殊不知,荆轲渡易水之时,韩非过函谷之岁,六国已经病入膏肓,神明难救了。

伤心哉!春秋乱战,战国纷争,尸填巨港之岸,血满长城之窟。六国不今不在,强秦现不存,当事者,谨记六国之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凋零お翼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凡人莫烦点评: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本文作者能深入剖析六国灭亡的原因,有较为独到的见解。
  语言上文白杂糅,力求特色,只是部分语句尚不够自然流畅,略显生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