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思绪随风飞现在:

发表于-2008年08月09日 下午3:10评论-1条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忽然想到了杜甫的两句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我一时还没有想起诗句的出处,我记得好象是《梦李白》中的句子,似乎最后的两句是这样写的:“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是否确切,我不能肯定。但我知道,那是杜甫闻听李白落水而死的消息后,心中悲痛,不知李白魂何在,夜夜追思入梦来,于是有了“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的悲情和伤痛。诗应该写的是梦境,表达的是追思、感怀和友谊。

熟知李白和杜甫的人都知道:李白是仙,杜甫是圣。仙是超凡脱俗的,圣是超凡入俗的。仙出世,李白一生都在作浪漫的想象飞行,云游山水,放浪形骸;圣入世,杜甫一生都在现实的荆棘与泥水中行走跋涉,知民艰辛,“三吏”、“三别”。李白是侠,愤世嫉俗,醉眠酒家,笑傲王侯,挥金如土,一付豪客形象;杜甫是儒,书生意气,匡济情怀,悲天悯人,心忧天下,一片菩萨心肠。两种风格不同的诗人,给后世留下了千古绝唱。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而我此时则想到了李白《月下独酌》中的四句诗:“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我知道杜甫的伤痛在民在俗,在“仙”的飘然独去,却不知道“仙”的邀月是何种心境。有人说表达的是李白孤傲清高的情怀。在我看来,是杜甫所说的“寂寞”和“憔悴”。诗人月下独酌,分明也有喧嚣中的孤独、超然中的孤寂。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看法,是近日文坛“怪象”给我的暗示。我有时非常悲观,对自己追求的文学艺术,对从事这份艺术的人,不知道该坚守还是该放弃?想到李杜的诗,看看当下的文坛,我有回到古代的渴望。我知道这不现实,但被艺术包裹的丑陋的心依然红的发紫,叫人实在无法睁着眼睛。要是闭着眼睛,违背良知,那上天会作何惩罚?

我很想知道李白当年甩袖出长安,仗剑走四方的样子,也想知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的杜甫何以会《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他们若生在当代,也会要奖杯,要位子,要名份吗?我知道我的假设是可笑的,怎么能蔑视我们民族最伟大的诗人,怎么敢把他们和时下的伪作家、伪诗人相提并论?

其实我没有那样的意思,只是近年来所谓的文坛所发生的一切,叫人常常心寒,使人在“世事两茫茫”的迷境中不知究竟应该如何选择和抉择?一种“斯人独憔悴”的感慨自然而生。请云和水告诉我们伟大的诗人的上苍之灵,请原谅一个后来者的颠狂痴语。我会在“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的语境中感知:天地自有日月,人间自有正气。

本文已被编辑[悲秋道人]于2008-8-9 17:03:07修改过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现在: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悲秋道人点评:

天地自有日月,人间自有正气。怀古人之幽思,可取!

文章评论共[1]个
悲秋道人-评论

帮朋友修改了格式。at:2008年08月09日 下午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