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拥挤的效率云间松

发表于-2008年08月22日 上午10:24评论-0条

拥挤也会有效率?拥挤,有些时候是会出效率的。比如挤车,确实以现代化城市步伐演奏着时代筋脉。

前天我坐地铁,列车还没有进站,大家在站台上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人比较多,不过秩序很好,人们抬头看着液晶电视,有些人悠闲的聊聊我我。后来,列车员广播,请大家不要超过黄色安全线,列车马上进站。随后,列车呼啸而来,夹起一股风,袭向候车的人们。列车庞大的身躯向前迈着,车未挺稳,人群便如潮水“哗——”一下用到列车门前,一开始的纵队这时候变成横队。地铁的停车时间通常不长,于是下车的人有提行李箱的,公文包的,急促的穿过门庭若市的车门,向站外钻去。于此同时,候车的人们一拥而上,哪里还有什么队呀,大家几人一排,先上车再说,先上车的,说不定还能争得一个位子呢。一眨眼,人们全都上来了,车上人很多,可并不影响列车关门。一般情况下,是没有人阻挡列车关门的,那是电动门,门一闭,列车箭就一般冲了出去。

列车,那是电气化过程,不争,哪里行!尤其地铁,上不了车,只有等下一趟了。地铁的拥挤,看来还是可以理解的。

大前天,我做公共汽车,很多人在站牌候车,广州的人流仿佛特别的大,坐车的人多,候车的人更多,一趟趟的大巴奔驰在马路上,很像一瓶瓶完成包装的罐头,虽隔着十几米,但我还是可以确定,罐头是新出品的,绝对新鲜保质。地铁人们还排起队伍,乘公交车,大家倒是随便多了。车一停,上车的要上车,下车的要下车,上车的恐怕没有位置,下车的恐怕挤不下车,车未停稳,人们便朝门口涌去,也有从后门上的,也有人趁此逃票的,拥挤程度自不待言。

有些时候,我以为拥挤的通常都是年轻人,可不想,五六十岁的老人也很善于“挤车”。就拿那天挤公交来说,由于我是坐在车上的,所以瞧得很清楚。老人们挤车更有独到先机,不知怎的,通常他们跑得都比年轻人还快,到得车门,他们会一手抓住车门的扶手,那样,就少了一半人跟他争了。老人通常是不会先让下车的人先下车的。下车的紧贴一边,老人就踏上了车门两个台阶,老人得到第一个上车的,终于抢得一个座位,老人啪一下就坐了上去,后面的人还没有上完,后面的人还在下,老人已经得到了自己的座位,我真为他庆幸。我坐在他的对面,我发现,老人自上车以后表情木讷,丝毫没有觉得和他一同上车的许多年轻人都是站着的,而他得到这令人意外的座位,我觉得他应该感到满足。老人一路都是低着头的,这使我更看不清他的表情,他低头瞧着地面上一双双皮鞋,那表情仿佛再说,不怪我,这座位是我抢到的。

无论怎样的人群怎样的拥挤都没有阻止车按时发车,相对之下我觉得效率更高。社会节奏快,不挤?不挤哪里行!车一停,老人头也不回的走了!我是坐终点车的,最后下车的,就我一个人。

拥挤出效率。列车不挤,恐怕就没有了列车的必要了。公交不挤,恐怕马路会大堵塞。人群越多,越挤。挤的人越多,参加的人越多。人多,怎么能不挤呢?

偶尔,我想起很久以前看过一个漫画,漫画的名字叫:午夜十二点。漫画的内容是:一个站牌下,停着一辆公交大巴,大巴是空的,只有司机一个人。大巴门外有三个人,三个人列着横队,手臂挥舞,好像使了很大的劲,缺谁都上不了车。这时司机从车窗伸出头,语出惊人:三位可看好了,这上面有36个座位呢!

我不知道最后那三个人有没有挤上车。庆幸,我们的公交门设计是供一个人上下,如果三个人可以同时上下,我怕那司机就得下车了。我也认为作者起得这个名字太苛刻,我觉得应该起为“醉酒以后”,是否有点人文气息。

有人做过统计,说中国人喜欢挤,挤公交,挤火车,挤地铁,甚至飞机也挤。如此看来,挤的效率更不可否认了。

到后来,我又发现,人们除去上述的“挤”外,还会挤电梯。电梯也挤,可能是把它当成地铁了,毕竟是门一关就不会再开的啊。偶尔,我又发现,他们不是把它当成了地铁门才去挤,有时我发现两个人也会挤,这一挤不当紧,两个人都下不了了。这时从外边涌进来几个人,他们更下不了了,不得已,又做了一次罐头。

拥挤,到处都有,上下来挤,左右来挤,甚至内外来挤。我不知道有没有自己跟自己挤的,如果那样,确实是一个奇观。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云间松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语燕呢喃点评:

时代的脚步越来越快,人们的身影匆匆。道路,车辆越来越多,却越来越拥挤!是否中国的发展就是挤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