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秋日诗情鸿羽

发表于-2008年09月02日 上午10:14评论-1条

草木动情,无过于秋;秋之感人,又多半发端于风、雨、月之中。

初秋时节,清风送爽,秋雨绵绵,人们心头的燥热渐归于平静,平静中便多了一份对景物的观察与思索。待到中秋,绿叶见黄,已然牵动了人们的思绪;而此时的月缺月圆却更将人们的情思引向深处,思念、遐想、感慨随同明月而升落,凝结出的便常常是传诵千载的诗文妙笔。深秋时节,风雨萧萧,万木凋零,满目黄叶满目秋。阵阵秋风,不仅吹动了落叶,更吹动了人们的思绪,凄凉、冷落之感往往在此时产生。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顺着中国第一位诗人屈原对秋景形象、传神的描绘,我们步入了历代诗人咏秋的长卷。从“秋到便凄凉”的宋玉到“万里悲秋常作客”的杜甫,从“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柳永到“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辛弃疾,我们看到了诗人在秋季悲凉、孤寂甚至是无奈的吟唱,感受到了秋季那肃杀的氛围。

秋景是萧瑟、悲凉的,但同时也是辉煌、盛大的。在历代的秋季诗作中,我们也不难见到豪迈、旷达之作。雄才大略的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吟唱的便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壮景;在政治生活中屡遭挫折的唐代诗人刘禹锡面对秋景,也写下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的诗句,寓志气于诗情中,表现出达观的人生态度。

秋天是个多层次且富有诗意的季节。不知是否仅仅是巧合,题咏“江南三大名楼”的诗文名篇(王勃《滕王阁序》、崔颢《黄鹤楼》、范仲淹《岳阳楼记》)也几乎全部诞生在秋季。而被当代音乐人陈小奇精心演绎的“情爱三部曲”——《涛声依旧》、《白云深处》、《巴山夜雨》所依据的唐诗原作《枫桥夜泊》、《山行》、《夜雨寄北》竟全部在秋日写就。这不能不说是秋天这个发人深思的季节引发了作家对人生、时节、世事的理性思考,最终产生了这一篇篇世代传诵的佳作。也正是在秋季,宋代文豪苏轼“把酒问青天”,写下了“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名句。

其实,秋季的风雨拨动的不仅仅是诗人的心弦,一代伟人毛泽东也留下了许多与“秋”有关的诗句。从早年“独立寒秋”,“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到战争年代吟咏“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再到新中国建设时期感慨“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我们不难看出一位政治家、革命家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对秋景的欣赏与思考。

静穆的原野,宁静的心灵,孕育出不尽的诗篇,这是天、地、人共同的创作。秋日的诗篇或深沉凝重,或清新自然,大多都融进了作者对人生、情感的理性思索。诗言志,诗抒情,这或许可以从秋季的诗作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鸿羽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指尖如水点评:

文笔大气,文风洒脱,诗词自然引用恰到好处。

文章评论共[1]个
指尖如水-评论

问候作者!at:2008年09月02日 上午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