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关于作文教学的一家之言lifangyuan

发表于-2008年09月08日 下午6:56评论-0条

学校安排你为专职作文教师,首先是对你本人写作能力的赏识和肯定。而实际上这又是一个很可能让人费力不讨好的工作。一个人的写作水平在很多时候并不是哪个教师教出来的。几届高考作文得了满分的考生,他们的老师未必是文章高手。甚至不妨假设说,让他们的老师用同样题目亲自写一篇文章来作比较,尽管老师们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占了“事后诸葛亮”的便宜,也恐怕没人敢于这样妄自尊大;如果有,那最后的结果很可能就是小巫见大巫,而让这位老师汗顔无地了。这也就是俗话常说的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老师的道理。撂下远的说近的,就单说你儿子吧,包括你在内曾有哪个老师特别指导过他吗?他不久前发表的那篇散文,恕我直言你能写得出来吗?你已经算得上语文教师中的拔尖人才了;你都不行,他历届曾经的那些授业恩师们又有谁敢说是自己把你儿子的写作水平教到了这样?个别老师羞于承认青胜于蓝的事实,脱口而出给你儿子的文章横加两句“莫名其妙”或者“不知所云”的批语,其实也正好是他不无惊异和某种惭愧心理的自然流露。这让人不由想起了当年耳熟能详但不敢担保确有此事的、一对同为著名诗人的父与子的故事。儿子诗人写出的东西不止一次被老父斥为“莫名其妙”和“不知所云”,直到儿子诗名日隆成绩远出其右,父亲加前辈的老诗人仍然固执己见,甚至迁怒于整个诗界而浩叹世风披靡。上述这些并不是简单的代沟问题和承认不承认青胜于蓝的问题,而是忿忿于胜于蓝的这个青非己所出,非己一脉。这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有关作文教学如何突破传统瓶颈和必须弃旧图新的问题。一句话:到底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才更有益于学生写作能力的迅速提高呢?

传统教学观念给出的答案不外乎这样几条:一,名师出高徒;二,给学生讲深讲透;三,对作业精批细改。看似真理的三句话其实正好揭示了传统作文教学的三大误区。首先未必然的就是名师出高徒。其它学科门类名师出高徒的概率用到作文教学上会变成减法,不信就去请几位作家进课堂,看看他们的教学效果能比普通老师胜出几何。明智的作家是断然不会接受这个挑战的,因为他们本身的经历早已给出过答案,他们是凭借自己的辛苦磨练才能成名成家的。其次是所谓讲深讲透,迄今为止还没听说有哪位大师自诩过能把文章作法讲深讲透。鲁迅先生就一针见血地揭露过诸如作文方法,小说写法之类的误人子弟的谎言。时下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整体写作能力如何姑且不说,就算真有妙手文章的老师始终坚持在一线教学,如果固执地用他自己的文章思路去启发和开导学生,一味地大讲什么文章做法和经验,结果肯定是事与愿违。写作的个性化特征是个难以调和的客观存在,文章的生命力也正在于这种个性化。所以,任何想以统一的现成的模式教人作文的尝试,都必定是徒劳无益的。也有人将背书甚至抄书当成是写好文章的绝窍和捷径,结果又无一不以失败而告终。古代寺院里终生抄经的僧人不计其数,可从没听说其中产生过什么文章大家。文革期间轰动一世的“地下”长篇小说《第二次握手》,始终是以手抄本的形式广泛流行的,参与传抄者大有人在,更没听说有谁成了文章高手!倒是原作者张扬,不是因为抄书背书,而是由于独具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仅以一个初中毕业的学历,实至名归最终成了优秀作家。关于精批细改,一直以来,几乎成了作文教学的金科玉律,更被学校和上级主管当成检查和评判教师工作的主要依据。殊不知,所谓精批和细改,如果不是因人而异,则无所谓精,也无从而细。因为既然文章的生命力乃至生成力在于个性化;那就只有个性化的批改才是精和细的第一要义。一位合格的教师应当有这个能力,可是浩大的工作量又肯定会把他的能力最小化甚至削减为零!现在就以你为例吧,学校给你安排了6个班的作文教学,按课时量好像还比其它学科少了一些,可是6个班的学生总数,照你校现在的班容量至少得有四百来人吧;每周近四百篇作文要你不折不扣真正做到个性化精批细改,现实吗?估计就算你每天都累死累活的昼夜加班,大概也只能完成传统意义上的精批细改,而这种表面化、作秀般的精批细改早已为实践证明并没有多少积极意义。而且,即使是真正做到了个性化精批细改,其积极意义或者说是实用价值又能有多大?一线教师相关的体会和感触是很能说明问题的。言者谆谆,听之藐藐,只要你调动不出学生的兴趣来,多数学生的回报就是这样。你再“精批细改”,能奈学生藐藐何?

那么,突破传统教学瓶颈最有效的办法到底有没有?这里不妨借用南宋诗人陆游对儿子说过的一句话: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话乍听很难解,其实却一语道破了不仅仅是学诗、而是所有学习写作和教授写作的妙谛所在。这“诗外”的功夫指的是什么呢?陆游给儿子留下了很大的探索和实践空间,是个需要付出毕生努力才能真正解好的大题目。而我们则不必拘泥于此,我们只须参透“汝果欲学诗”的这个果字就可以悟出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了。

汝果欲学诗,果然、果真之外,更重要的含义是果断,果决,意即非学不可了,那就无须别人多做指点,诗外的境界有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反过来说,你不是坚决要学,只不过一时兴起来凑热闹,别人指点再多也等于白废。所以,关键的关键,是如何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应和了那句俗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内因,是主观能动性之所在;而传道授业解惑的历届教师,说到底不过是促其有成的外因而已。承认并接受这一点对执业教师至关重要,否则他就不会心领神会和心甜意肯地变自己的填鸭为学生的主导。多年来的应试教育所以事倍功半和得不偿失,最大的原因就是教师的填鸭式剥夺了学生的主导式。学生成了学习的奴隶,而教师的身份也好不到哪去,充其量不过是教育体制下同样无可奈何的高级监工罢了。

切中了作文教学的“兴趣”主脉,如何激发和调动,就不能像照本宣科讲授什么文章作法之类那样的轻松自如了。这里无章可循,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全凭教师细致入微的观察体会和匠心独运的操作技巧。有这样一则故事很能说明问题,没读过几天书的妈妈要给当地报纸写封信,表彰村里一位姑娘热心照顾孤寡老人的故事。写作过程中,妈妈向已经读到小学四年级的儿子不停地询问这个字怎么写,那个字怎么写。不久,妈妈的文章居然在报上发表了,而且还得了相当于妈妈一整月工分收入的稿费。这在大割资本主义尾巴、连卖几个鸡蛋换盐吃都要挨批挨斗的那个年代,可是唯一安全的通幽曲径啊!从此妈妈不停地写稿;儿子见妈妈都能将钢笔字风光地变成铅字,也照样学样写起同学之间的故事来。娘俩互帮互教互相鼓励竟一发而不可收,多年以后,母子作家的故事在当地传为美谈。妈妈半路学文的初始动机也许不值称道,儿子有样学样的执着却绝非名利驱使。那是一种什么动力?兴趣,妈妈激发起来的写作兴趣。而且在实事求是的今天看来,就算小小年纪的儿子真有名利欲望又该怎样,“不为名利谁肯早起”虽然未必就是所有人的价值观,但所有人都为生存付出过最起码努力,却有其与生俱来的一致性。不管大人孩子,真正能从心底激发某种兴趣的,往往不是什么慷慨激昂的官腔高调,倒常常是生活琐事中某些攸关名利的细节。不能或不敢正视这一点,刻意拔高孩子们的人生志向,让他们唱高调,说假话,童真童趣被掩抑,还能指望他们学好什么写作。有道是言为心声,而文辞之于言,更应是容不得半点虚矫的真心之声。孩子们心里想什么就写什么,对什么有兴趣就写什么,天真率性,无拘无束,这才是调动兴趣和学习写作的最起码要求。

拉拉杂杂说了不少,似乎也难脱“莫名其妙,不知所云”之嫌。说到底以我之孤陋寡闻,还没听说有谁给出过有关作文教学屡试不爽的成功经验。颠扑不破的真理倒好像只有那一句“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了。我认识一位并不是教语文的班主任老师,半年前他突发奇想,鼓动全班学生都写起了博客,少至不足百字的生活感言,多到有感而发的长篇大论,自豪感和成就感让大家兴致勃勃欲罢不能。这位教师说,博客是个海纳百川的大平台,没有命题作文的那种局限和拘谨,因而更能启人心智发人情思,人人都有自己想说的话,人人都能招来外校和外地的同学跟帖,这越发让大家觉得似乎都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谁也不甘心让谁落下,谁也让谁落不下多少。各展所长,齐头并进,那份快乐和自得是任何学科也不曾给予过他们的精神享受。我看过他们的博客文章,果然人人有特色,个个都精彩。我问这位老师,这样会不会影响其它学科,他说岂但不影响,其它学科搞得他们晕头胀脑的时候,缓口气写点博客,诉诉甘苦,反而变成一种相当不错的精神调剂哩。

这位老师的自信能有多少胜算,明年夏季就是他的学生参加中考见真章的时候了。我讲出这个故事不是要你跟他学,而是不妨作为一种借鉴供你参考定夺。学校既然这样安排了,我想领导的眼光可能比我更能看好你。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lifangyuan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文清
☆ 编辑点评 ☆
文清点评:

一篇学术性比较强的文章,
虽然说是“名师出高徒”,
更让人承认的是“师傅领进门,休行在个人。”
推荐文章,由于烟雨刚刚改版,系统还没有完全恢复,
不能进行推荐和精华操作,
因此给您带来了不便,请作者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