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月饼月亮情结江正川

发表于-2008年09月12日 清晨7:02评论-1条

傍晚到超市逛逛,见月饼的花样不断翻新。无论品种及外观、口感,风格各具特色。满心欢喜。但那靡丽、豪华的月饼包装也直令人眩目。

“老师你好!”呵!遇到位过去的学生也在这里徘徊。可他面对满架的月饼盒竟然不知所措。问我:中秋节给父母送哪种月饼好?因为父母勤俭惯了,看不得铺张浪费。真不知道如何选个既能让老人们开心又真正适合他们的月饼。因此要我为他出个主意。我一时竟然“噢、啊,”地说不上来。因为理应大众化的月饼,如今几乎变成了炫耀富足,炫耀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要找份比较朴素而又显得精美的包装还真不太容易。想必商家也抱着“一年不开张,开张吃一年!”的痞子精神,为牟取与月饼本身无关的暴利来拼命了!

中秋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节日,其传承的是相思和亲情。月饼,不过是借此寄托精神的一种物化形式。所代表的无非是和月亮一样的合家团员之意。月饼就是月饼,它与花里胡哨的,价值贵于内涵的外套并无实质性联系。可如今,好像国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已经达到了可以任意挥霍的消费程度。我看众多媒体对月饼不负责任的广告吆喝也是难辞其咎的!什么时尚、高贵,豪华、富贵、流行等等宣传语,不仅助长了求奢侈、讲排场等社会风气,同时也浪费自然资源,制造大量的包装垃圾。自然:它们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眼下浮躁的经济发展轨迹……

中秋真正的主角是那轮明月。而咏月抒怀,也早已成为古今中外诗人笔下永恒的主题。年年中秋,那皓月当空犹如银盘悬天。但倘若没有那些经典的传说,没有历代文人对它的倾诉和释怀,它终究不过是一轮孤月,纵有千般透彻万般明亮,也只是形单影只。而那番美丽,也总是短暂的,一如昙花一现;它怎么也拗不过自然规律的制约。或圆,或缺,就如人世祸福无常,有分有合,缘生缘灭;但听秋风拂叶,看皓月耀空,却无所谓尽善尽美,也无所谓大恸大悲。然而就是这孤单的圆月,不仅让人对之浮想联翩,也容易勾起凡人缕缕情思绵绵……

可我们一谈到古人咏怀,就自然联想到“千里共婵娟”的美好诗句。岂不知还有许多意味更为深沉,内蕴更为丰厚的抒情释怀的诗句颇可玩味。所谓思与境谐,景与情会,全然意在月外。譬如宋朝的苏轼所作《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此诗写于熙宁十年(1077)中秋。当时苏轼任徐州刺史。因与不久即将离他而去的弟弟共度良夜,所以诗中含着不忍与之惜别的手足情思。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中秋之夜天晴气爽,皓月当空的美景。而“此生此夜不长好”意在人的一生中,中秋之夜不可能都如此美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是谓明年我和你不知在哪里赏月。流露出对弟弟的真挚感情,还隐寓着对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万般无奈。

而宋词中缠绵悱恻,伤怀念远,幽情寂寂者居多。譬如辛弃疾的《太常引》:

“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中秋那轮明月的清澈华辉,似“金波”浮动,似“飞镜”飞天。“转”而“磨”,形容其升起之态势,亦显其明晃耀眼及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它缘于李白《把酒问月》中的“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而“被白发欺人奈何?”乃意在被满头白发欺人,壮志难酬。也正是作者此时心情的真实写照。“把酒问姮娥”则由于自己的孤寂,联想到嫦娥也会孤寂。可谓惺惺相惜。杜甫曾在对明月怀念家人时说:“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而辛弃疾斫却婆娑摇曳的桂枝,则并非指秦桧一人。是为了让洁白、清纯的月光,更多地洒向大地、洒向人间!可见他所倾诉的已不是一己之哀愁了!

其实:就我们现代人而言:念名利,憔悴常羁绊;追往事,空悲更愁颜。相隔千里,却能共赏明月,就已经是莫大的幸运了!岂不知人生常常是失之桑榆,而收之东隅吗?人生百年,难求无痛,多一份内心乐观的豁达和对现实的宽容才是最为“实惠”的!那“日枕长安追逝昼,露染渭水破更楼”,则是人生归游恰似梦,烟波淼茫亦无限的如实写照。

可谓:暮色桥头瞰江流,秋水当鉴事兴衰;若成浩气终究远,心有灵犀语成闲……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江正川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文清
☆ 编辑点评 ☆
文清点评:

月饼,月亮,都是圆的,
代表着团圆,
中秋节到了,又是一个团圆的日子,
祝所有的家庭团团圆圆。

文章评论共[1]个
文清-评论

推荐文章,因系统不正常,推荐和精华暂时不能正常使用,请朋友谅解。明天就是中秋节了,祝朋友节日快乐!at:2008年09月13日 早上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