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太行水乡行沧海泛舟

发表于-2008年09月13日 下午3:46评论-0条

对平顺几处国保进行探寻考察的愿望由来已久。

8月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我和朋友骑摩托车从潞城出发,目标直指国保平顺大云寺。是日,天清气朗,万里无云,正是旅行和拍摄的好日子。出潞城市东行,经微子镇、上黄、下黄、辛安等,行至辛安大桥(架于浊漳河之上),赫然见桥对面的假山上书平顺“太行水乡”,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辛安大桥是潞城与平顺的界桥。浊漳河在此由北向南蜿蜒而过,河西岸为潞城辛安,河东岸为平顺实会。国保大云寺就位于实会村北龙耳山中。

说起实会村的由来,就不能不提到一人。相传隋朝末年,当时实会村名新丰村,该村出了一名人叫马三宝。马跟随秦王李世民建功立业。唐朝建立后,马被封为当朝国公。一日上朝,马向太宗提到自己美丽的家乡新丰,请太宗前去游玩。马描绘家乡时说:“新丰村,三里长,一里一个观音堂;八十二个连环洞(注:指藏兵洞),七十二股倒流水(指泉水);上天梯,下天蹬,七堂八庙九狮蹲;九龙戏珠大云寺,山中古景醉死人。”太宗备驾出行,半路见天空飞过一只凤凰,急令人捉之,未果。由此,太宗坏了心情,郁郁逛了新丰村,心灰意冷而返。奸臣刘鸿乘机参马三宝一本,说马未能使太宗游玩尽兴,是“拐驾”。马被贬为庶民。不仅如此,刘鸿又派人到新丰掘了马家祖坟,在新丰四周山上撒上一层石灰,使其寸草不生。从此,新丰就被称为“石灰村”,后演变为“实会”。动人的传说让人浮想连篇。我们不必在乎这个传说的真伪,只要能给人们添些想象的空间就足够了。

访大云寺

过辛安大桥不久,即到平顺实会村。但见周围群山环抱,高低错落,绿荫掩映,好一个美丽的山村。从山脚下蜿蜒而上,骑摩托大约10几分钟,一千年古寺呈现在眼前。山门的匾额上书“大云禅院”四个镏金大字,这正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时间和空间刹那在这里定格。再仔细端详这座寺院,古朴典雅,小巧玲珑,坐北面南,背靠青山,前临深谷,俯瞰漳水,如丝如带,风景宜人。寺庙选址完全符合中国传统风水观念。寺后九条山脉汇聚,在此戛然而止。我想,这就是所谓的“九龙戏珠大云寺”吧。进得寺院,竟无一人,得以尽情欣赏、拍照。整个寺院二进院落,正中弥陀殿为五代原构,庄严沧桑,巍峨壮观。殿内梁架形式多样,富于变幻,国内罕见,极具美学艺术价值。殿内五代壁画为难得一见的艺术珍品,只是年代久远,今人竟用水泥抹平,依稀可见壁画印记,使壁画遭到破坏,殊为可惜。出得山门,西南侧有一舍利塔,名七宝塔。塔为七层,现存五层,亦为五代原物。古塔周身雕刻有人物、动物、故事等图案,极其珍贵,为研究古代历史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其图案被我国相关历史教材所采用。

过藏兵洞

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告别大云寺下山,沿盘山公路继续前行,见岩壁之上有大小不等的洞口如蜂窝绵延数里————“藏兵洞”到了。藏兵洞北依国保大云寺,前瞰滔滔漳水,气势蔚为壮观。相传为三国名将马超所筑。隋末唐初,本村马三宝将其规模扩大,以避战祸。为发展旅游事业,当地将大云寺、藏兵洞等纳入太行水乡旅游区统一开发,渐成规模,使游人不仅在此可享受漂流之乐,又能凭吊、欣赏名胜古迹。因此,在公路与岩壁间架设了铁梯,以利于攀登、游览。顺铁梯缓缓而上,岩壁上用树皮拼成的“藏兵洞”几个大字印入眼帘。该洞总长4500米,分上下三层,被誉为“空中地道”。现存大小洞80余个,洞洞相连,堪比迷宫。尤其是洞内的陷人坑(现已封闭)让人胆寒。进入洞中,借着微弱的灯光躬身前行,思古之情萦绕于胸。沿通风口远眺,但见山川秀美,平畴村舍,公路曲折,壮美风光尽在眼底。遥想那亘远的年代,洞里一定演绎了无数的故事,历史的凝重感和沧桑感油然而生。依次经过了射击场、瞭望台、作战指挥室等,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蝙蝠洞尚有保存完好的千年抓痕,实为不易。明代徐元祉作《穿窑避兵》赞曰:“数万甲兵何处寻,从渠戟钺气萧森。漫藏虎豹山中势,且伴鱼龙水底吟。诸葛有才仲达走,淮阴无备伪皇擒。胡如名将归岩穴,叼得留候计亦深。”更值得一提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村民凭借这一“空中地道”藏人、储粮等,巧妙利用山势地形,多次与敌人展开激烈搏斗,在抗战史上写下光辉的一笔。

探天台庵

逛完藏兵洞,正是中午时光。时间尚早,便决定到平顺另一国保天台庵一探。天台庵位于王曲村,王曲和实会相邻。提到王曲的由来,我们还要从马三宝的故事说起。话说马三宝遭到迫害后,其管家为王爷马三宝蒙冤鸣不平,因为管家所在的村子当时还未命名,就把村子定名为“王屈”。为避免受到官府追究,又把“王屈”写为“王曲”。虽说王曲和实会相邻,但路途遥远,骑摩托车花了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通往王曲的公路沿漳河而建,从山腰开凿。头顶峭壁高悬,耸入云天;足底河水奔流,江山如画,为漂流设置的码头清晰可见,让人感觉似乎到了江南。不知不觉间,王曲村到了。向村民询问后,找到了看庙的大爷。开得庙门,古风扑面而来。天台庵位于王曲村西口一座面积不大的孤山之上,西临漳河,始建于唐天佑四年(907年),属中国佛教“天台宗”庵院,是我国目前仅存的四座唐代木结构的古建筑之一(四座建筑全部在山西省境内,南禅寺和佛光寺在五台山,其余两座是平顺县的天台庵和芮城县的广仁王庙)

。现独存正殿。细细审视这座大殿,果然不同凡响,建筑行制豪迈奔放,殿宇辉煌大气,仿佛让人回到盛唐时代。殿内梁架绘唐代和五代彩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殿前的两对石狮很特别,与我们日常见到的很多石狮样子大相径庭,头顶光秃秃的。如果我所料不差,应是两头母狮。这也符合她们卧在庵前的地位。懂行的人也能从大殿的行制识别出它是庵而不是寺。大殿东南侧竖有唐碑一通,年代弥久,字迹已模糊不清。据看庙大爷介绍,尽管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但由于天台庵名声远播,引得国内外游人千里迢迢到此探访考察。除天台庵外,王曲还有龙王庙、古石桥、龙祥观(建于金代,可惜的是,龙祥观毁于十几年前,如今只能看到遗址了)和为数不少的古民居。如果进行深入开发,王曲一定能成为颇具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村。

游原起寺

另外,需要提到的是,国保潞城辛安原起寺和平顺太行水乡旅游区仅一河之隔,就在辛安大桥的西侧,路边的凤凰山上。寺内青龙宝塔高高耸立,倒映漳水,为潞城古八景之一。我在归途中逛了原起寺。实际上,大云寺、天台庵、原起寺等名胜都在漳河沿岸,处在同一区域内,彼此相距并不太远。不仅如此,实会、王曲、辛安等村毗邻,而且各村还有其他文化遗存可进行开发。如果我市能对当地旅游事业统一规划,则善莫大焉。

历经朝代更迭和抗日战争及文革后,平顺太行水乡还有千年文化瑰宝保存至今,供现代人考察研究,实为幸事!这是平顺的骄傲,亦是山西的骄傲,更是中华文明的骄傲。其中,山高路远,交通闭塞,“藏而不露”是这些文化瑰宝得以存世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此,我不禁想起王安石的名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人们历来将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合而论之,认为这是丰富阅历、成就事业的必经之路。的确,行走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增加知识阅历的过程。朋友,当你时间充裕时,不妨多走走、看看,尽享山河之壮,人生之美。

览胜归来,作《太行水乡》以记之。

太行水乡

崎岖斗折画中行,

高山流水气势豪。

远望群峰惟莽莽,

近听瀑声更哮哮。

千年古寺深山藏,

空中地道岩腹绕。

太行自有好风光,

何需远涉江南道。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沧海泛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曲子和子点评:

工笔极细,处处精雕细刻。写出了景色之美,则重文化特色。